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步玉如老师早年师事北京名医孔伯华先生,擅长调理脾胃,尤其是对脾湿胃热的证治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体会。谨介绍如下:一、关于脾湿胃热的证治见解步师在详辨寒热燥湿、细分气血阴阳的前提下,依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脾病多湿,胃病多热,脾胃病常见湿热郁阻,清化湿热,运健中州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方法。1.脾湿胃热的辨证要点在脾湿和胃热的辨证方面,步老主张重点辨口渴、辨舌象、辨脉象,而后脉证合参,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宪海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33-534
脾胃湿热是脾胃病中最常见证型,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逸失度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辨证应在把握脾湿和胃热两组主要症状的基础上,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及口味与舌苔。治疗要点是清热、化湿、理气、即甭胃热、化脾湿、调畅气机,其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  相似文献   

3.
脾胃湿热证治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湿热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 ,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逸失度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辨证应在把握脾湿和胃热两组主要症状的基础上 ,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及口味与舌苔。治疗要点是清热、化湿、理气 ,即清胃热、化脾湿、调畅气机 ,其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  相似文献   

4.
单兆伟从脾湿,胃热辨治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强 《河南中医》1999,19(1):36-36
单兆伟老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笔者有幸随单师临诊,获益匪浅。单师认为,脾病多湿、胃病多热,故脾胃病常从脾湿和胃热辨治,现就其治疗及用药特点,简要介绍如下。1脾湿与胃热的辨证要点单师在辨脾湿和胃热方面,主张从辨舌象、辨口渴和辨脉象入...  相似文献   

5.
基于阳明多气多血,冲脉隶属阳明相关理论,阳明与女性生理病理上有密切联系。阳明经腑热盛,脾胃失运,内生痰湿蕴久化热,阳明胃肠湿热之邪互结滞于中焦,上蒸可达头面、心肺,中则阻滞脾胃,下注可至肝肾、胞宫,则月事不下;阳明胃热耗伤津液精血,或阳明受病化生气血乏源,冲任胞宫空虚,则月经停闭。探讨阳明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系,提出其病机阳明胃热太阴脾湿,胃强脾弱、胃热脾湿,湿热蕴结。  相似文献   

6.
胡晓明  姚美玉 《河北中医》2021,43(11):1773-1776
姚美玉教授基于中医"审证求因"的诊断原则,提出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病机除肾虚、脾虚、肝郁、痰湿、瘀血外,另一病机为胃强脾弱、胃热脾湿,认为湿热蕴结、枢机不利是肥胖型PCOS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姚教授从脾胃论治肥胖型PCOS,基于"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清胃热化脾湿,湿热同治,调畅枢机,调和气血,以求胞宫按时满盈溢泄,月事以时下。  相似文献   

7.
<正>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脾胃不舒,如消化不良、嗳气、腹胀及腹部不舒等食积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老年人出现食积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吃得太多"堵住了",而是由于吃得不对,没能根据自己体质特点"辨证进食"所致。根据中因临床观察,脾虚、脾湿、胃寒、胃热、肝郁、肺热等老年人,最容易产生食积。如脾湿体质的老年人,常觉得口水多、痰多、下肢浮肿,若食用肥甘厚  相似文献   

8.
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仝小林院士认为,现代脾胃病,多寒热错杂。长期贪凉饮冷或素体脾胃虚弱是主要病因,脾胃阳气受损,中焦虚寒,脾虚则运化失常,易壅滞积热。吴茱萸味辛,黄连苦寒,辛开苦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偏寒者加黄芪补脾气。黄芪为合并消瘦、脏器下垂者的靶药,常用剂量为15~45 g,吴茱萸温脾阳,常用剂量为6~15 g。胃热加用黄连,常用剂量为3~9 g,如胃热较重,可配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炎,湿盛加生薏米健脾除湿,如湿更甚,见舌苔白厚腻,加茯苓、生白术利脾湿。  相似文献   

9.
余芳  宋瑾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111-1113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证为其常见证型。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胃病以脾虚为本,治疗应在健脾的基础上,根据寒热错杂病机的标本先后、轻重缓急进行调治,辨证为胃热脾寒、胃热肠寒、胃寒肠热、肝热脾寒等,其治法分别为温脾清胃、清胃温肠、温胃清肠、清肝温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谷疸病理变化进程中饮食变化的认识,分析饮食失调引发脾胃功能变化的机理,认清脾胃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为饮食变化,而饮食变化正揭示了脾胃肝胆所处的功能状态。从分析伴随谷疸病进程而发生的特异性饮食变化特点,弄清脾胃所处的功能状态,从而有的放矢正确辨证论治谷疸病。分析胃热脾湿引发谷疸病的病理机制,明晰谷疸病的病理演化特点,加深认识"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深刻理解肝病患者饮食变化的必然趋势。研习医圣"洞微知玄""但见一证便是"的临证思辨特点。  相似文献   

11.
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为突出病变.主要症状有胃痛、口干、胀气、易倦等,结合胃镜检查临床分为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治疗法则主要以和胃、健脾、理气、止痛为主,辅以饮食调理,以达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曾升海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初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升降失常是发病关键,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因。曾升海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湿阻证,湿浊中阻证。曾升海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点:调气为本,清热为辅,注重化瘀;组方平和,味多不杂,注重变通;察言观色,因人制宜,注重调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辨病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辩证分型为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以及瘀阻胃络型,分别使用益胃汤、黄芪建中汤、疏肝汤、连朴饮和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结果:治3疗程后,治愈7例(11.1%),显效15例(23.8%),有效33例(52.4%),无效8例(12.7%);总有效率为87.3%。结论: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伤及脾胃,致脾胃亏虚,或脾胃升降失调,气机壅滞,久治不愈,而成慢性胃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药费低廉、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疗效较好,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具有脾胃湿热内蕴的病理基础,其脾胃湿热与HP感染相关。治以清化湿热、调理脾胃、升降气机。方选连朴饮加减:法半夏10g,厚朴12g,黄芩10g,黄连6g,白蔻仁6g(后下),石菖蒲10g,栀子10g,芦根10g。  相似文献   

15.
从病因(六淫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作了探讨。指出:湿热内阻、脾胃虚弱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瘀血内阻、积滞不通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与肾关系密切。其标在脾,本在肾。肝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邪毒为致病之标。  相似文献   

16.
王秀娟教授认为,唇炎的病因病机为胃腑有积热,复感风热之邪,灼唇部形成胃经风热证;脾胃受损,湿邪内生,湿热循经上蒸结于唇部;脾胃积热郁久化火,灼阴化燥,阴虚血燥,津液不能上行濡润唇肤而发为唇病。治法多用疏风清热、健脾除湿、滋阴润燥,同时加强合理饮食及护理常规。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为内伤七情、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所伤;外因主要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分别对发作期、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瘀血内阻、积滞不通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临床治疗应采取清化肠腑、调理气血、攻补兼施、补益脾胃等不同治疗原则,区分发作期、缓解期辨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整理分析孟河医派费、马、丁、巢四家医案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类病症的医案,研究孟河医派核心人物在GERD相类病症方面的证治规律.方法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关联规则分析GERD相类症状、证候要素与中药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对GERD相类病症的用药进行频数分析. 结果 共统计出GRED相关症状7种,病位7种,证候要素13种,中药116味.症状—证候要素、症状—中药、证候要素—中药、中药—中药之间都存在强的关联规则.结论 该类病症的主要病位是胃、肝、脾;主要病机是肝胃不和,痰湿阻胃,胃气上逆,肝胃不和包括肝气犯胃和肝火犯胃;以抑木和中、化痰利湿、泻肝理脾为主要治则,在此基础上遵循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处方用药上以和缓为特色,药性以平为主,慎用苦寒,但不畏温热,常以抑木和中汤、戊己丸、二陈汤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19.
论湿     
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20.
脾胃(中州)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而"顾护脾胃"则是小建中汤的立方之旨。小建中汤可以使中焦建运,脾胃功能恢复,而气血充盈,营卫有所根,营气内守而卫外能固,如此才可使外邪不干。如果中州不得建,可能导致营卫之气的虚弱,如此则无力抵抗外邪。这种通过补益脾胃来提升人体与外邪相抗能力的治疗方法,即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防止以中焦虚弱为主因的疾病发生和传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