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3组各16例.电针组分别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穴针刺加电;康复组综合运用运动及作业疗法;针康组则采用两种方法结合治疗.结果:治疗四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肿胀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及康复组比较,针康组各项评定结果更优(P<0.05).治疗后ADL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恢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结合康复组(简称针康组)和康复组,针康组65例采用温针灸配合理疗、康复等治疗方法,康复组63例除不使用温针灸外,其它治疗同针康组,1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针康组治愈43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7%;康复组治愈19例,有效23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测定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用Fugl-Meyer法评定三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结果三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Fugl-Meyer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及针康组Fugl-Meyer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月后针康组Fugl-Meyer值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针康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康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比单纯药物治疗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疗法与单纯针刺、康复治疗中风后肩一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结合康复组(针康组)、针刺组、康复组各40例。针康组取肩髑、肩前、肩醪等穴针刺,结合运动疗法以康复训练;针刺组单纯采用针刺疗法;康复组单纯采用运动疗法。通过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判断其疗效。结果:针康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优于针刺组的67.5%和康复组的65.0%(P〈O.01);针刺结合康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疼痛及关节活动度,与单纯针刺和单纯康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ygl-Meyer量表,对疼痛、水肿、上肢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温通三焦法配合康复训练可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和水肿,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2组均进行30 d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以及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2组治疗后NRS、SHSS、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NRS、SHSS、症状(活动受限、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上肢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基于任务导向的针康法对脑卒中BrunnstromⅢ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6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康复科收治的30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BrunnstromⅢ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针康组、任务导向针康组各100例,其中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针康组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头穴丛刺,任务导向针康组在针康法治疗基础上辅以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3组均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8周。观察对比3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及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对比3组下肢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m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提高(P均0.05),其中任务导向针康组mFMA-LE评分分别高于常规康复组、针康组(P均0.05)。3组治疗后TUGT、10MWT测试时间均短于治疗前(P均0.05),其中任务导向针康组的TUGT、10MWT测试时间均短于常规康复组、针康组(P均0.05)。任务导向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4%(94/100),高于常规康复组的68%(68/100)、针康组的83%(8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3组wr-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其中任务导向针康组wr-MBI评分均高于常规康复组、针康组(P均0.05)。结论对脑卒中BrunnstromⅢ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基于任务导向的针康法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功能性步行能力及下肢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分为温针组和电针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温针组加温针治疗,电针组加电针治疗。治疗后对手部肿胀值、VAS评分、Fugl—Meye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部肿胀值、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有改善(P〈0.05)。温针组治疗前后手部肿胀值变化明显优于电针组(P=0.001),电针组的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温针组(P=0.0066)。结论:温针和电针对肩手综合征治疗均有效。温针治疗长于消除手部肿胀;电针治疗长于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用更适合的针刺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赵素萍 《河南中医》2014,(9):1823-182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有效率为92.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降低,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恢复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43例只用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病例17个,优于对照组的10个(P〈0.05),明显好转病例18个,优于对照组12个(P〈0.05).治疗后饮水试验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药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患者90名,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病例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综合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药熨治疗,综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应用中药药熨治疗.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视觉类比评分法、肿胀评价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3.30%,治疗组为80.00%,综合组为93.30%,综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康复组及药熨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康复的疗效.方法:对84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抗抑郁治疗: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42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 I)量表进行评定其疗效.结果:观察组HAMD治疗后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行早期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能明显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抑郁障碍的疗效。方法:将72例偏瘫伴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给予规范的神经康复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运动疗法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周末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HAMD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元显著性(P〉0.05);治疗1周末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周末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的所致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00例脑血管意外中风所致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疗程一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Ashworth量表)、运动能力(Fugl-Meye量表)和生活能力(Bathel指数).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Ashworth、Fugl-Meye、Bathel指数评分都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治疗可以极大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减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康复科2003年5月~2009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训练、针刺、物理因子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 在治疗2个月之后,两组患者应用Fug-Meye运动功能评分系统与ADL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治疗组患者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电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火针联合电针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联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抗抑郁药赛乐特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200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于发病后、2周后、4周后、8周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测定.结果: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103例,发生率51.5%(103/200).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2周末、4周末和8周末HAMD-17评分与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脑卒中后重度抑郁患者,赛乐特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能更好、更早改善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康复训练对愈后的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8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康复训练程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训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ADL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功能重组,显著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AS)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SHSAS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加入正确的体住摆放和康复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康复护理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护理组能显著提高SHSAS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