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2.
周素萍  袁蓉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74-17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转归的作用。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康复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排尿方式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康复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减少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甘泉  朱伟珍  卢丽丽 《新中医》2017,49(2):171-17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少/小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4.
罗静  杨华  谢巧卫 《新中医》2020,52(23):111-1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 103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53 例与对照组 50 例。对照组在脊髓损伤恢复期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连续治疗 2 个月。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膀胱功能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2 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 (P<0.05),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2 组残余尿量均减少 (P<0.05),研究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2 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增大(P<0.05),研究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89%,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4.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运用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4月本院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采取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频次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自行排尿频次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论:对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减少并发症,使患者的膀胱功能得到积极改善,值得采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的护理效果.方法:37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行间歇性导尿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WBC.结果:治疗4周后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残余尿量及尿WBC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可以维持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近似于生理状态,减少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元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入组顺序将92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编号,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给予益元灸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5周后测量其膀胱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对各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压力及生活质量指数经5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P0.05),且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益元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安全、有效,且治疗简单、操作方便,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顺应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使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方法:全组32例脊髓损伤患者,实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术、Crede手法按摩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纽单纯采用留置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①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6.25%(1例)和37.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以使脊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从而使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接近正常,间歇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较长期留置尿管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给予间歇导尿治疗、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加用腹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天对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和LUTS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LTU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人体中枢及周围神经分布路径、创新的护理思维,寻找能够有效治疗脑梗死所引发的神经源性尿潴留的方法.方法:将2012 年50 例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引发的神经源性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 例,采用液体温度为30-37℃的生理盐水在膀胱排空情况下进行膀胱冲洗加S2-S4 区间的腰骶部神经按摩.对照组25 例,进行间歇性导尿术,具体方法 是:嘱患者先自己试行排尿,再插入导尿管排尽尿液,同时可以测残余尿量,根据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制定导尿次数.二组疗程均相同,一周为一疗程,间隔一天后,进行第二个疗程,共进行2 个疗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脑梗死引发的神经源性尿潴留患者治疗后评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运用温水膀胱冲洗加S2-S4 区间神经脊髓段按摩治疗神经源性尿潴留的治疗护理方法,对于促进患者排尿神经功能的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频脉;中电刺激结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将4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第一阶段(未发生尿路感染阶段),治疗组给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给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及发生尿路感染的时间;第二阶段(发生尿路感染阶段),治疗组给予中频脉;中电刺激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2组患者3d后尿路感染的治愈率。结果2组患者经第一阶段治疗,治疗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时间延长。2组患者经第二阶段治疗,尿路感染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结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能降低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但对脊髓损伤后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无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39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采用艾灸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弥可保注射液500μg,肌肉注射。疗程结束观察膀胱残余尿量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1个疗程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77,P<0.05)。膀胱残余尿均有不同程度较少,两组比较,治疗组尤为显著;同时,治疗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不但可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且能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5.
黄斌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168-2170
目的:评价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予相同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口服中药。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血压及尿ALB、尿β2-MG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尿ALB和尿β2-M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尿ALB和尿β2-MG水平降低比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康复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回归社区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通过信访的方式,调查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康复科收住院的所有符合要求的脊髓损伤病人,了解康复后回归社区和未接受康复直接回归社区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早期住院康复后回归社区的SCI患者一种或几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8%,而直接回归社区的SCI患者其发生率为55%,两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未接受康复直接回归社区的SCI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住院康复后回归社区的患者(P〈0.05),而痉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疼痛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康复能降低SCI患者回归社区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疗效.方法: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脑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加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辅助治疗.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评定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对促进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降低致残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兔急性脊髓损伤后应用红花注射液联和多西环素(Doxycycline)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12(MMP-2、12)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家兔随机分组,分别为脊髓损伤后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和红花注射液联合多西环素的治疗组(B组),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取材,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2及Real-TimePCR法检测MMP-12的表达变化;采用Tarlov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HE染色镜检发现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B组明显轻于A组。2组均发现MMP-2、12的表达,MMP-2、12表达A组B组(P0.05)。B组神经功能改善优于A组。结论:红花注射液联合多西环素能抑制家兔急性脊髓损伤(ASCI)后MMP-2、12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