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抗菌药物可以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降低,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在实际应用抗菌药物时,人们往往只注重其治疗作用,对不良反应注意不够,这也是造成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我院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ADIK)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涉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菌素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结果:7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于男性患者41例,占52.56%;女性患者37例,占47.44%。16岁以下儿童19例,占24.36%;16~60岁成年人17例,占21.80%;60岁以上老年人42例,占53.84%。引起的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中青霉素药物30例,占38.46%;头孢菌素类药物23例,占29.48%;喹诺酮类类药物18例,占23.08%;β-内酰胺类药物7例,占8.97%。其中引起19例儿童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有10例是由青霉素类引起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5例,占83.33%;口服给药9例,占11.54%;肌肉注射4例,占5.1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52例,占66.67%;胃肠道功能失调21例,占26.92%;过敏反应5例,占6.4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做到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小儿常用抗菌药物及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常用抗菌药物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我院使用抗菌药物的小儿住院患者病例资料。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达90.9%,二联抗菌药物使用率12.5%,不合理用药现象占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结论:了解小儿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人工化学合成抗菌药,自1962年合成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以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至今已有许多新品种应用于临床.喹诺酮类抗菌药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肠道、皮肤软组织、腹腔和骨关节等感染.目前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洛美沙星等¨].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因其价格低廉,口服吸收良好,血药浓度高,可口服和注射给药并迅速分布到体内各组织,临床应用广泛[2].随着研究深入和应用增多,关于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增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明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9-90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目前仍比较普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过敏反应、不良反应、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比如一般伤风感冒使用抗生素治疗,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会引起不良反应,促进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亦得不偿失,病程多数因之延长.使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感染,合并症常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的ADR报告948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类型、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48例不良反应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当,20~59岁的中、青年人较多(45.5%);抗菌药物为主279例(29.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89.5%);不良反应的类型较多,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等。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使用管理亟待加强,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技术不断的发展,治疗中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怎样去解决,感染控制问题以及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耐药问题不断出现。随着抗菌药物疗法的进展使感染性疾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病率明显下降。但由于抗菌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及医源性疾病也不少。阂此,应对其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抗菌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方法 从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门诊部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数据中抽选500例,包含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抗菌药物应用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并且结合相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合理地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菌药物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遏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提高抗感染治疗水平。方法归纳总结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成立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组织,按相关考核标准进行合理应用考评。结果在提高抗菌治疗水平,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降低医药费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结论明确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15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5):38-39
目的分析研究我院抗菌药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近两年收集的158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生ADR最多的3种药品类别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全身性损害。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吸附百白破疫苗引起接种部位硬结脓肿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在预防接种前一定要进行健康询问,体检,掌握接种者身体状况,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95%,由于不宜手术治疗,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但绝大部分患者所表现的只是部分缓解,只有10%~15%的局部晚期患者、不到5%的Ⅳ期患者能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由于药物的毒性作用,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影响患者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面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上报质量,探讨ADR发生的易感因素,笔者对前2009—2010年间所收集的329例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剂型中较晚研制的一种品种,是-临床上急需而且疗效较为显著的品种,但是近两年来关于重要拄射剂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多,并且其危害性也比其他的剂型较为严重,因此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09年1-12月上报的140例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40例不良反应中以抗感染性药物占首位,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结论:必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特别是抗感染性药物的监测,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各类中药的不良反应所造成的原因;方法:分别从中药的毒性、药量、辩证、配伍、炮制、剂型等九个方面,分别讨论会引起使用中药的不良反应;讨论:医、药、护人员都要严格按要求合理使用中药,患者也应接受正确的药物治疗教育,杜绝因服用中药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引起人们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方法:通过对我院2009年全年中药不良反应24例报告,按三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中男性患者中药不良反应的机率〉女性,高发年龄为21~40年龄段的青壮年人,中药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静滴给药途径.结论:应全面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将合理用药贯彻于医药服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莫沙比利联合多虑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112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莫沙比利,治疗组加用多虑平,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莫沙比利联合多虑平治疗FD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