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文坡  张松林  郭峰 《河北医药》2009,31(9):1091-1092
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8例,均采用手术去除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超早期组(12例)和常规组(12例),分别给予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和择期+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超早期组术后7d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30d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3个月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超早期组死亡率为8.33%,常规组死亡率25%,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5年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恢复生活自理能力5例,轻残生活需照顾者7例,重残6例,死亡4例。结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内科治疗无效时,早期积极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能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脑梗死治疗的5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57例患者中死亡1例,其余56例全部存活。半年后进行术后随访并根据GCS进行评分,15~13分患者35例,12~9分为20例,8~5分为2例,较治疗前均有大幅度改善。结论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方式较为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手术设备,如手术适应证较为合理,手术时机较为适宜时对采用保守治疗无效的且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6,(6):152-154
目的探究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共75例,按照去骨瓣减压治疗不同时机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对照组接受择期去大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接受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治疗。术后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GOS评分与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13.2%,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34.2%,(x2=4.9642,P0.05)。观察组GOS平均评分为(3.26±0.67),明显高于对照组(2.36±1.03)(t=-4.4729,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平均分为(65.36±12.46),明显高于对照组(43.26±13.46)(t=-7.3740,P0.05)。结论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有效降低术后患者死亡率,能有效提高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护理经验,提高此病的护理质量。方法总结2010年~2013年我院进行的26例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护理经验,包括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位护理、气道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等。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26例患者中22例患者存活,2例术后5 d内死亡,2例自动出院,回访均于1周内死亡。结论大面积脑梗死通过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及术后的精心护理,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与致残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8月1日~2016年7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加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中线恢复情况、治疗效果、认知缺损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中线恢复情况(15.08±2.54)mm、治疗有效率80.00%、认知缺损功能评分(26.88±3.0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4.65±8.47)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6.67%,五项指标均比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去骨瓣减压术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效果优越,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护理经验.方法 我院于1999~2006年间对2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临床症状、体位护理、气道护理、饮食及基础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病人经治疗及护理后7例手术后意识清楚、偏瘫,生活能自理,8例呈植物生存状态,死亡7例.结论 通过积极抢救与高质量、全方位护理,大部分危重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大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刘臻  王德重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79-180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9例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根据入院的时间分为早期12h内和晚期12h后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其中,动脉血栓性脑梗死13例,脑栓塞3例,外伤性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性1例。结果:手术治疗19例中,死亡5例,早期手术10例中死亡1例,晚期手术9例中死亡4例,随访6个月~2年,恢复良好4例,中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2例。结论:早期行去骨瓣减压术能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进行性卒中,患者表现为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向对侧的凝视麻痹,可有头痛和意识障碍,呈进行性加重.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病情进行性加重,且患者多在情绪激动和活动时发病,意识丧失伴呕吐、肢体抽搐及瞳孔改变,其临床表现酷似脑出血,与普通腔隙性脑梗死安静状态下起病,病程缓慢进展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NO和NOS活性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ACI)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8例,均采用全麻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分别于术前1h,术后1、12、72h采集静脉血5ml各2份。分别检测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本组患者18例术后3d内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意识不同程度改善;NO含量和NOS活性术前和术后1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和72h均出现进行性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明显低于术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能够减低患者的死亡率;NO和NOS参与并影响了ACI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去骨瓣减压后局部脑血供得到有效改善,NOS活性减低,合成NO减少,神经毒性减低,临床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年龄对大面积脑梗死去大骨瓣减压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总结大面积脑梗死去大骨瓣减压术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分为观察组(≥60岁,48例)和对照组(<60岁,55例).对比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术前并存疾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较高的病死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大多并存多种疾病(x2 =11.097,24.915,14.404,均P<0.01);且其预后较好的患者所占比率明显低(x2 =9.821,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年龄对大面积脑梗死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占位性小脑梗死枕下后颅窝减压手术中的应用,分析颅内压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22例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枕下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的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28~79(56.4±13.5)岁。手术时分别在颅内压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前开颅骨瓣面积大小如何确定。方法总结分析158例重、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的临床资料,选择GCS评分、瞳孔和头颅CT为依据,分析患者骨瓣得分,为开颅骨瓣计算方法。结果本组158例患者经过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其中5级69例(43.67%),4级41例(25.95%),3级10例(6.33%),2级2例(1.27%),I级36例(22.78%)。结论采用颅骨瓣面积大小的计算方法安全、可行,可减少去选骨瓣盲目性,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颅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膨出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膨出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损伤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89例颅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3、7、14、30、60 d)的脑膨出程度,对患者随访6个月,并分析脑膨出与患者术前GCS评分,伤后6个月GOS评分的关系.结果 89例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死亡9例,长期昏迷、植物状态14例,重度残疾30例,中度残疾14例,恢复良好22例,术后发生脑膨胀患者67例,发生率为75.3%;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的脑膨出程度发现:14 d时脑膨出程度达到高峰,且与3、7、30、60 d脑膨出程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低组更易出现脑膨出(P<0.05).术后6个月不同GOS组之间脑膨出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脑膨出发生率较高,脑膨出程度14 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GCS评分低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脑膨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去骨瓣减压方法治疗重型脑外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本科收治的5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标准去骨板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常规去骨板减压术治疗),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7 d的颅内压变化情况;GO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3、7 d的颅内压以及GOS评分、脑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骨板减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颅内压,改善其预后,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幕上脑叶出血手术保留骨瓣与去骨瓣减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5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幕上脑叶出血患者31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幕上脑叶出血量均超过30 mL。31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清除血肿加去骨瓣组(DC组,12例)和单纯清除血肿并保留骨瓣组(HR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GCS评分、术前脑叶出血量、中线偏移程度、手术距发病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预后、运动与认知改善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GCS评分、术前脑叶出血量、中线偏移程度、手术距发病时间、术后运动及认知改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C组住院时间长于HR组,HR组术后3个月的预后优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血压幕上脑叶出血患者,如果手术能够彻底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可能并无必要。保留骨瓣可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脑膜下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脑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行去大骨瓣减压术的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动态CT观察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结果硬脑膜下积液通常在去骨瓣减压术后2周内出现,硬脑膜下积液的部位多变,额颞顶部多见。积液不导致患者原有意识恶化或出现新增神经病学症状,且最终均能消退;有明显占位效应的积液在消退时患者常发展为严重脑积水。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脑膜下积液的形成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代偿机制,针对积液本身不需要特殊治疗;有占位效应的硬脑膜下积液常预示严重脑积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闫光 《医药论坛杂志》2011,(17):121-122
目的评价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1年随访,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恢复良好10例,轻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能有效缓解颅高压,明显改善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20.
沙林  黎军  殷杰  安刚  马庆防  宗海亮  曹垒 《安徽医药》2015,36(6):728-73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成形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7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后遗留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组, 研究组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5~8周)进行颅骨成形术。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规时间内(3~6个月)行颅骨成形的患者37例为对照组。术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随访1年, 评价患者预后情况, 并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肢体运动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颅骨成形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 术后2、4周时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 研究组颅骨缺损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 研究组恢复良好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重度残疾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ugl-Meyer、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患者早期行颅脑成形术可促进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 减少颅骨缺损相关并发症, 对提高患者远期运动、生活能力、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