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兔颅底淋巴循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家兔颅底淋巴循环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人类颅底淋巴循环及恶性肿瘤颅底转移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和动物模型。方法 ①从比较解剖学的角度对人和家兔颅底骨性结构进行再认识,从而为颅底解剖及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动物实验模型。②选择20只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于颈淋巴干插管行放射淋巴造影DSA,观察并记录颅底区的淋巴循环。结果 ①人和家兔的颅底骨性结构有明显的相似性。②家兔颅底区(枕大孔附近、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外口和破裂子孔附近)存在明确的淋巴管状结构。结论 家兔颅底区存在淋巴循环,推测人颅底区存在淋巴循环通路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淋巴瘤系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肿瘤进行性增大或经血液和淋巴向远处转移,压迫和浸润其它器官和组织,因而也产生神经系统症状。按细胞成份的不同可将淋巴瘤分为以下几类:一、淋巴肉瘤和巨滤泡性淋巴瘤,以淋巴细胞为主要成份的淋巴瘤。二、网状细胞肉瘤,以网状细胞为主要成份的淋巴瘤。三、淋巴网状细胞瘤(Hodgkin 氏病),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都显著增生的淋巴瘤。  相似文献   

3.
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分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和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前者好发于淋巴造血系统,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后者包括累及淋巴造血系统和(或)中枢神经系统的Rosai.Dorfman病、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欧迪海姆.奇斯特病、幼年性黄色肉芽肿和播散性黄色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脉络丛黄色瘤。本文简要介绍上述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与鉴别要点。由于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病率低,未能引起神经外科和病理科医师的足够重视,易造成误诊和误治。因此,了解此类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并以内淋巴积水为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其发病原因与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阐明,笔者对其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窟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临床上以颅内压高为主要症状。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单一、异型、围绕血管呈套袖样排列,无滤泡形成。免疫组化:LCA,CD20或CD43阳性,CK,GFAP阴性,提示多为B细胞性。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窟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需与其他颅内小圆形细胞肿瘤鉴别,光镜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6.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附4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岩骨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7.
热诱导凋亡胶质瘤细胞致敏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热诱导凋亡胶质瘤细胞致敏树突状细胞疫苗,探讨其增强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产生更强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Inaba法,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作用下,体外诱导扩增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生物学特征;分别以不同加热温度处理U251细胞,制备凋亡U251细胞致敏树突状细胞疫苗,3H-TdR掺入法和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活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率.结果 在rmGM-CSF和rmIL-4作用下,小鼠骨髓来源细胞体外培养6~7 d即可诱导出树突状细胞,经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证实细胞表面呈典型树突状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其表达特异性表面标记物CD11c,同时表达功能相关性抗原CD80、CD86和MHCⅡ.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确定热诱导U251细胞凋亡的最佳条件为:44℃处理3 h再常规培养12 h,凋亡U251细胞可更好地负载树突状细胞,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可以激发T淋巴细胞增殖,诱导活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论 在rmGM-CSF和rmIL-4作用下,经体外成功制备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可热诱导凋亡胶质瘤细胞敏敏树突状细胞疫苗于体外有效激发T淋巴细胞增殖,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产生较强的杀伤肿瘤细胞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神经淋巴瘤病(NL)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侵及马尾神经的原发性神经淋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复习。结果 本例患者为侵及马尾神经的原发性神经淋巴瘤病,主要表现为马尾综合征;通过组织活检明确诊断,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HOⅣ级)。结论 原发性神经淋巴瘤病临床罕见,早期诊断困难。当怀疑是此病时,应尽早进行组织活检;大剂量静脉注射甲氨蝶呤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恶性淋巴瘤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血管内恶性淋巴瘤病是系统性播散的高级别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本文着重临床病理分析,结合影像学改变,复习文献,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例均为华山医院手术标本,经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结果:中老年起病,临床症状差异大,病理以小血管内聚集大量淋巴样肿瘤细胞为特征,同时出现管腔内纤维性血栓和血管炎。结论:大多由尸检确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淋巴器官受交感神经支配,这些神经支配淋巴器官中的血管平滑肌和实质区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淋巴细胞呈非经典的突触联系,即交感神经末梢的曲张体非突触性地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NE以旁分泌的方式扩散出去,作用于较大距离范围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淋巴细胞,调节淋巴器官的血流、淋巴细胞的运输和淋巴细胞的功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影响外周感觉神经的传入活动,继而改变交感神经的NE释放,从而影响免疫功能.T细胞上存在电压门控K+通道,K+通道代表了T细胞上主要的离子通道,T细胞激活后上调K+通道的表达和增加K+通道的通透性,交感神经可能通过减小K+通道的通透性从而抑制T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少见病,多发生于扁桃体、唾液腺、胸腺等.而颅内桥脑小脑角(cerebellar pontine angle, CPA)淋巴上皮瘤样癌国内外尚未见报告,尤其合并外耳道胆脂瘤者更属罕见.本文首次报告1例合并外耳道胆脂瘤的桥脑小脑角淋巴上皮瘤样癌.  相似文献   

12.
<正>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由于HIV具有亲淋巴性和神经性双重特征,HIV不仅破坏免疫系统,而且也损害神经系统。文献报道70%~80%的AIDS患者有神经系统病变,其中7%~20%患者表现为以神经症状首发[1-2],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是以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的仅见个别报道[3]。本文现报告1例2015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淋巴肿瘤,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病率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3%[1],年发病率为0.46/100000.近年来,PCNSL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但是与常见CNS肿瘤相比,临床对于PCNSL的认识仍显不足,因此,本文对PCNSL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研究作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PCNSL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末梢神经损害原因分析.方法 回顾2005-02~2011-02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末梢神经损害45例进行总结.结果 白血病浸润原因22.22%,副肿瘤综合征原因24.44%,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原因44.44%,神经系统微小白血病病灶原因8.88%.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末梢...  相似文献   

15.
通过体外和体内(ip,icv)给予非经典的神经安定药melperone观察对ICR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神经免疫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结果表明:melperone(10-8~10-4 mol/L)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LPS和Con A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对无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melperone 2.5~10 mg/kg,ip剂量依赖地促进LPS和Con A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在连续给药第5天最为明显.melperone 20 靏/mouse,ip不明显影响小鼠脾细胞的增殖,但同剂量icv产生类似melperone 10 mg/kg 时ip的作用.结果提示:melperone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可能包括对淋巴细胞的直接作用和中枢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肾移植后并发症明显降低,但移植后淋巴漏仍有很多报道。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淋巴漏的原因。 方法:分析396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中髂血管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分为淋巴结肿大组(n=21)和无肿大组(n=375),分析两组移植后淋巴漏的原因。 结果与结论:两组共发生淋巴漏27例,总发生率为6.82%。淋巴结肿大组5例,发生率为23.81%,移植后3 d出现淋巴漏,平均持续时间为23 d,淋巴液引流量日均为191 mL;无肿大组22例,发生率为5.87%,移植后8 d出现淋巴漏,平均持续时间为11 d,淋巴液引流量日均为96 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淋巴结肿大组移植后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1例,出现淋巴漏1例;反应性淋巴结肿大9例,出现淋巴漏1例;慢性淋巴结炎11例,出现淋巴漏3例;无淋巴结肿大组1例移植肾功能丢失,1例死亡。说明肾移植后淋巴漏与肿大淋巴结性质、手术操作、排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影响人肾存活。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脑炎的临床及CSF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带状疱疹脑炎(HZAE)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CSF)特点。方法 对7例HZA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SF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HZA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典型皮疹、多脑神经损害为相对特征的临床表现.CSF细胞学表现淋巴样细胞反应,未见红细胞。结论 HZAE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病毒性脑炎,CSF检查及相对特征的临床表现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以肉芽组织和肉芽肿为特征的脑结核病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例以肉芽组织和肉芽肿为特征的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者,12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肌肉疼痛和发热.MRI检查显示左侧额颞叶脑膜及顶枕叶、右侧顶叶呈低密度影,左侧小脑半球结节样低密度影.胸部及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神经细胞体外调节T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将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1 ̄2周。根据诱导分化的时间分为:诱导分化前组、诱导分化1周组和诱导分化2周组。以1×104/孔不同诱导分化时间的细胞作为刺激细胞,分离纯化的异体T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共培养6d后,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后,分别与各组细胞共培养,观察各组细胞对非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为模拟体内炎症环境,各组细胞经γ-IFN预处理48h后,再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观察T淋巴细胞增殖被抑制的情况。结果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后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且可显著抑制PHA刺激的非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γ-IFN预处理使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抑制作用随着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呈诱导分化的时间依赖性增强。结论源于MSCs的神经细胞在体外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为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国内外应用类同轴相位衬度技术对生物组织的成像多为多血管成像,很少有对淋巴管的成像研究。另外对淋巴水肿常规影像学检查的分辨率为毫米级,不利于早期诊断,而类同轴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软组织的微米级成像。 目的:利用类同轴相位成像技术实现对兔下肢淋巴水肿模型的微观成像,以观察早期水肿的病变程度。 设计、时间及地点:样本于2009-05/06在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图像实验室制作完成,成像实验于2009-06在上海光源BL13W1线站完成。 材料:采用5只新西兰兔制备下肢淋巴水肿模型。 方法:利用淋巴结根治术实现实验动物的下肢淋巴水肿,应用类同轴相位衬度CT实现对实验样本的投影成像。对所得投影数据利用滤波反投影法、表面绘制技术进行三维重建。 主要观察指标:淋巴管的病变程度,管壁厚度变化。 结果:利用同步辐射光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得到的下肢淋巴水肿三维衬度图像可以明显的观察到淋巴管道有扩张、弯曲、变形现象发生,并可清晰地观察到淋巴管和静脉血管为促进淋巴回流所支生的细小侧支。 结论:利用同步辐射类同轴相衬成像可以实现对淋巴水肿模型的微米级成像,并可观察到样本的早期病变,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