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描述血管再狭窄的病理学和细胞学机制的基础上,将抑制血管再狭窄的目的基因分为抗增殖基因、抗迁移基因和多效基因并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的研究结果,并对载体选择及输送方法进行了回顾,同时指出了基因治疗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血管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结果和发展方向。方法 针对细胞毒素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细胞内信号感应器、一氧化氮、转录因子、Fas配体等作用或调节环节基因治疗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 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tk)和胞嘧啶脱氨酶细胞毒基因治疗、突变的Rb、cdk抑制因子p21,p27,p53,β-干扰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β,A-Raf和C-Raf的反义寡核苷酸及AGβγ等阻断细胞内信号传递、增加NO的合成、抑制平滑肌细胞(SMC)的细胞因子kB(nuclear factor-kB NF-kB)、促进gas和Fas配体表达等基因治疗可明显抑制血管再狭窄。结论 基因治疗再狭窄治疗实验疗效明显,多基因多环节的联合基因治疗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血管再狭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血管再狭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有关血管再狭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各种基因转移方法有一定的优点,亦有一定的缺点,但都不够理想。细胞毒素基因胸腺嘧啶核苷酸,抑癌基因突变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蛋白,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1、p27和p53,反义核酸c-myc和c-myb,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反义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抑制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核因子κB,促进Gax和Fas配体表达等基因治疗可明显抑制血管再狭窄。结论构建一种更好的基因转移体系以及多基因、多环节的联合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与血管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氯(N0)是由正常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能维持血管舒张和血循环内环境稳定。目前研究认为,在血管术后再狭窄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NO在血循环的作用及其与N0供体、转基因技术等对术后防治血管术后再狭窄(RS)的进展作一综述,为探索防治再狭窄的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治疗血管疾病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植入、血管移植等手术是最有效的手段。但PTA及血管植入术、吻合术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管腔再狭窄.再狭率达30%-40%,严重地影响了手术的远期效果。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膜损伤后导致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细胞外基质降减和合成,此过程与血管活性物质、细胞生长因子等因素的刺激有关。再狭窄实际上是血管壁调控失衡的自我修复过程。本文就有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管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血管外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的发展。回顾血管外科的发展史 ,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就的背后都有实验研究的突破和支撑。但血管外科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必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而实验研究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支撑点和方法。现仅以血管外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述血管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展望。一、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重建后再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目前已成为工业化社会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因此 ,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 ,是血管外科实验研究的重点基础工作之一。动脉粥样硬…  相似文献   

7.
周围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钱虎声张柏根陈诗书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导致的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血管旁路移植术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其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美国每年接受旁路转流术及PTA患者均在40万人次以上〔1〕。但目前仍面临两个...  相似文献   

8.
由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导致的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病率日趋增加,大多数为多平面狭窄或闭塞,有相当一部分;因缺乏良好的流入和(或)流出道而无法接受手术及介入治疗,而药物治疗又无很好的效果:为挽救肢体降低截肢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以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与基因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如创伤愈合,炎症,肿瘤生长及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与血管生成有很大关系。通过导入相关基因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对血管新生的分子机理及针对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经历PTCA术的患者大约有70%的人需要植入支架,但是支架内再狭窄却高达20%~30%,支架内再狭窄依然是血管支架植入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了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主要病理过程,基于支架内再狭窄的具体的病理过程,大量的药物被用于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本文也综述了药物涂层支架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药防治血管介入治疗再狭窄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70年代中后期相继问世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mir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和经皮肾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himinal renal angioplasty,PTCA)分别是冠心病和以肾动脉狭窄为代表的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领域的重大进步,象征着心脏和血管疾病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作为外周血管狭窄介入治疗的代表-PTRA,现在的手术成功率已达到80%左右。但是,PTRA术后3-8个月却有15%左右的病例发生再狭窄(restenosis,RS),远期疗效更不容乐观,有人统计其远期疗效不比药物保守治疗优越。因此,作者提出应用中药来防治RS,现将已有的报道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纤溶系统和血管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至今仍是一个临床难题。在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过程中,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系统尤其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血管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用于基因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又名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VPF),目前已阐明其在生理及病理血管再生中起关键性作用[1]。由于血管再生不仅是组织器官再生的基础,而且也是参与许多疾病诸如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视网膜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因而促进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特点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特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  相似文献   

14.
腺病毒介导的人血管抑素基因治疗胰腺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人血管抑素基因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病毒重组技术将人血管抑素基因克隆入增殖缺陷型腺病毒基因组中,获得腺病毒滴度达5.5×10~(10) pfu/ ml,观察转染表达后的生物学活性,通过建立裸鼠动物模型(每组数n=15例),分析基因转导后胰腺癌组织中血管抑素的表达情况及对肿瘤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构建了血管抑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CA13-hAG;检测到血管抑素在体外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率分别为87%和81%,得到279 bp电泳条带和38 000大小的蛋白条带;荷瘤裸鼠体内肿瘤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VD为9.85±1.20,两对照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20.35±2.15、17,66±2.34 (P<0.05)。结论所构建的pCA13-hAG重组腺病毒载体可有效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血管抑素,使肿瘤内微血管生成减少,肿瘤细胞增殖减慢,为抗血管生成治疗实体瘤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动态观察血管成形术后不同时间段增生内膜细胞凋亡、增殖的变化过程。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 35只随机分成 7组 ,应用 2次损伤法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 ,检测血管成形术后 5 6d内 7个不同时间段 ( 0、3、7、14、2 8、42、5 6d)增生内膜的细胞增殖、凋亡指数及内膜面积、内膜细胞数。结果 血管成形术后内膜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 ,术后第 7天凋亡指数达到高峰 ,为 ( 2 2 .81± 4.19) % ,增殖指数在术后第 14~ 2 8天最高 ,但峰值较低 ,分别为( 16 .2 1± 1.78) %、( 15 .49± 1.6 1) %。结论 内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是决定再狭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分单损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单损组采用改良导丝法制作大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干预组将卡托普利研磨成粉状,生理盐水稀释配制成5mg/ml溶液,分别于制模前6 d开始按10 mg/(kg.d)剂量经灌胃针给予大鼠至术后各时间点。对侧颈总动脉作为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时间点6只大鼠,于制模后1天、4天、7天、14天及28天原位灌注固定取材。根据HE染色标本情况,选血管形态结构完整的50个标本,进行HE染色,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染色片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损伤后从第7天起新生内膜厚度和面积逐渐增加,到28天达峰值;与单损组比较,干预组血管壁三层厚度无显著差别,干预组第14、28天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减低。狭窄率于血管损伤后逐渐增加,到28天达峰值,与单损组比较,干预组在14天和28天狭窄率明显变小,各时间点内弹力板面积、外弹力板面积及重塑指数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卡托普利减小大鼠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面积及狭窄率,抑制新生内膜形成,但不改变内、外弹力板面积及重塑指数,不影响血管收缩性重塑。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再狭窄的预防、治疗措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近期可以获得理想的血液再灌注,但30%~40%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再狭窄,并需要选择其他介入治疗方法。本文介绍目前血管再狭窄各种治疗方法、存在问题及发展,旨在提高对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大鼠缺血皮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治疗对大鼠缺血皮瓣生存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缺血皮瓣的动物模型 ,采用直接注射法转移 pcD2 /hVEGF12 1真核表达质粒于大鼠缺血皮瓣肉膜层 ,术后 7d ,应用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SPECT)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等方法检测皮下血管密度、皮瓣血供和皮瓣成活率。结果 经VEGF基因治疗组的大鼠缺血皮瓣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皮下血管密度增加、血液供应增多和皮瓣成活率显著性增高 (P <0 .0 1)。结论 VEGF基因治疗能够诱导新血管形成、增加血流灌注 ,促进缺血皮瓣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应用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肢体缺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肌肉内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肢体缺血的可行性,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完全切除股动脉后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为明胶海绵携载法转基因组(n=18)和肌肉内注射转基因组(n=18);只注射pcDNA3为对照组(n=14).通过直接注射法及明胶海绵携载法将构建的质粒pcDNA3-VEGF121基因转入缺血肌肉内,立即测定各组肢体髂内动脉血流量,在术后2天,1、2、3和4周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基因表达,术后30天通过测定缺血肢体髂内动脉血流量、动脉血管造影及组织学观察测定血管密度,评价侧支循环变化. 结果术后2天,转VEGF基因治疗的两实验组均测到基因表达,并均维持2周.术后立即测定的髂内动脉血流量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30天,缺血肢体髂内动脉血流量、肢体血管造影血管数目和肌肉组织血管密度转VEGF基因的两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明胶海绵携载组较直接注射组亦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肉内转VEGF基因治疗可促进急性缺血肢体侧支循环、改善血供,明胶海绵携载法较直接注射法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及各种类型的血管旁路转流术在临床广泛采用 ,再狭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切 ,在再狭窄的各种影响因素中 ,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作用倍受关注。再狭窄机制  再狭窄的共同机制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平滑肌细胞 (smoothmusclecell,SMC)的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 ,ECM)沉积和血管重塑等过程 ,而其中SMC的增殖及ECM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中膜SMC的迁移除与细胞本身的粘着、铺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