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科手术可因组织损伤和血管断裂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围手术期的正常出血是可控制且有限度的。手术异常出血会诱发全身性或局部性、速发性或迟发性并发症,最终给手术和患者造成不良结果。异常出血的原因可分为术前已知的止血缺陷、术中未知的止血缺陷以及术后止血缺陷3种,现分别简述如下。 术前己知的止血缺陷 1.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vWD) 血友病A系缺乏凝血因子Ⅷ:C,血友病B系缺乏因子Ⅸ:C,vWD系缺乏因于Ⅷ复合物(vWF和Ⅷ:C)。这些疾病的患者在手术时可发生严重出血,故于术前、术中和术后均须作充分的检…  相似文献   

2.
陈治平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0,5(2):W015-W016,W020
手术中发生的意外出血,除少数为前节已述及的凝血缺陷外,绝大多数是手术操作失误或局部止血不当的结果。外科止血的目标是通过阻断出血部位血流或直接缝闭血管裂口,使血液不再从血管裂口或断端流出。 局部止血的方法甚多,大致可归纳为机械性、高温或低温以及化学性三大类。 机械性止血措施 1局部压迫止血 用手指按压出血点或压迫出血近端的动脉,是暂时控制出血最简单实用的办法。单纯压迫止血,仅对渗血和小血管出血能有效控制外,多数场合难以持久,必须采取进一步的决定性止血措施。那就是先清除积血,良好显示视野后,徐徐松开按压…  相似文献   

3.
出血、凝血与止血(5)--外科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在外科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常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有时也可发生并发症,应从严掌握适应证。根据RBC抗原和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差异,分A、B、AB和O型血。输血必须遵循同型血的原则,并作交叉配血试验,以最大限度减少溶血反应。中国人Rh阴性不超过1%,为避免输入Rh阳性血后发生继发性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Rh阴性受血者只应接受Rh阴性血,尤其是女孩和育龄妇女。“O”型血所谓“万能供血”,仅适应于非常紧急情况下应用。理论上,随着输入多个“O”型血后,将明显增加发生溶血反应的危险。传统输注全血不仅浪费其…  相似文献   

4.
肝脏手术与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的疾病和手术容易引起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而诱发凝血病。近年来对其发生机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对肝外科中凝血紊乱的监测和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就其有关内容进行了复习。  相似文献   

5.
出血、凝血与止血(1)-正常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鸿利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0,5(1):U001-U003,W007
为配合落实国家有关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精神,本着实效、省时和节约的原则,经上海市卫生系统成人继续教育委员会批文同意,本刊自2000年起开展医学期刊函授继续教育项目,此在国内尚无先例。为使医学期刊函授继续教育的内容适用于各专科人员,经有关成人继续教育管理委员会和本刊编委会审核同意,本刊2000年开展的函授继续教育的题目为“出血、凝血和止血”和“医学遗传学理论与实践”,每一题目分成数讲,分别刊于本刊2000年各期“函授继续教育”栏目内。 有关此项目的具体操作细则、报名手续、内容和费用等请见本刊1999年第四期和本期中的有关说明。 我们欢迎各种建议和批评,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背景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并对患者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然而低体温对患者出血和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综述围手术期低体温对出血及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内容 从临床和基础研究角度出发,针对围手术期出血和凝血功能两个层面,阐述低体温对出血、凝血平衡的影响. 趋向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患者出血及凝血功能诸多层面存在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7.
8.
手术对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液流变学、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因子等指标对27例大中型择期手术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作了研究。发现术后血小板对肾上腺素反应增强,但并未造成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血液流变学术前后无显著性改变;因子Ⅷ和Fbg术后显著增加,有血液高凝状态倾向存在,但ATⅢ无明显降低,使凝血和纤溶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本结果提示因子Ⅷ和Fbg对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是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氩气凝血器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马秀凤我院1990年10月至1993年6月,使用从美国Bard公司引进的氩氧凝血综合电刀系统,施行肝叶切除13例,该系统使用方便,尤其是氮气凝血器(ArgonBcarnCoagulator)简称(ABC...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影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验误差的护理相关因素,观察血样本在不同采样顺序、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不同束臂压力及不同采血剂量与抗凝剂比例等条件下PT、APTT测定值。结果示,PT与APTT测定值均受上述各因素的影响①采血样本第1管与第2、3管PT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②样本在4℃保存4、8h的PT及24h APTT测定结果与1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样本在15℃保存8、24h的APTT结果与1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样本在25℃保存4、8、24h测定APTT结果与1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样本在35℃保存4、8、24h两项值与1h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③不同束臂压力抽血其PT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④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1:5与1:9比较,PT、APTT测定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提示在临床护理中,应把好样本采集、运送、保存等质量关,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PT和APTT值的检验误差,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是重要的抗凝血因子。本文就AT-Ⅲ缺乏的患者在术中的处理经验作一交流。  相似文献   

12.
再手术治疗十二指肠后壁溃疡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对于小肠急性出血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急诊手术中如何准确地发现出血病灶至关重要。我们 1990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急诊手术治疗小肠出血 7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7例 ,男 3例 ,女 4例 ,年龄 2 4~ 69岁 ,平均 4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便血 ,呈鲜红色或暗红色 ,呕血 1例 ,合并休克 5例。便血量 10 0 0~ 3 0 0 0ml/d。腹部无阳性体征。血红蛋白 3 5~ 72 g/L。二、术前辅助检查及结果 :6例术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未发现结肠病变 ,部分病例见血液自回盲瓣涌出。 3例行急诊胃镜检查无异常发现 ,另 4例插胃管抽出清…  相似文献   

14.
人活化全血凝血时间在血透肝素个体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总结9例外伤临床上处理困难的上消化道出务从的治疗经验,4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例毕Ⅱ式胃切除术十二指肠残端瘘侵蚀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假性动脉瘤破裂,3例假性肝动脉瘤破裂,采用介入放射技术和手术结合方法,9例病人均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6.
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对治疗手术后出血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术中及术后 2 4h内失血量大于 10 0 0ml患者适宜的干预措施。方法筛选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间SICU所收治的外科择期手术 ,术前肝功能及血常规正常 ,术中出血与术后 2 4h手术部位引流血液大于 10 0 0ml的患者共 89例。进入SICU后记录心率、血压、体温 ,检测血色素 (Hb)、血小板 (PLT)、血球压积 (HCT)、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D二聚体 (D dimer) ,记录围手术期的血液及血制品用量。结果随着出血增加 ,PT由 (11 4± 0 6 )s延长至 (16 0± 0 6 )s(P <0 0 1) ,APTT由 (32 5±2 2 )s延长至 (4 7 8± 1 2 )s(P <0 0 1) ,FIB由 (5 19± 6 6 )mg/dl减少至 (2 5 2± 2 8)mg/dl(P <0 0 1) ,FDP和D dimer也有升高趋势。结论对于重度出血患者 ,及时有针对性的补充缺失的血液成分是成功治疗各种术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孙汉文 《腹部外科》1994,7(3):140-141
伤寒并发急性肠出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的报道极少。我院1975~1992年共遇到6例,经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18~54岁。肠出血发生在伤寒病程的第6~25天,平均14天。6例均有频繁便血、全身中毒症状和休克,24小时失血量在1000ml以下2例,超过1000ml 4例,最多者达1800ml。术前均经内科支持疗法和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输血800~1500ml,平均为1200ml,因出血不能控制或血压不稳定而中转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末段回肠长度50~80cm,其中4例保留末端回肠2~5cm与近侧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另2例分别同时切除右半结肠和回盲部后行回肠与横或升结肠吻合。6例诊断均经血清学或手术病理报告证实。  相似文献   

18.
严重创伤和大型手术是引起外科领域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统计188例DIC的结果,由于创伤和手术诱发者为16例,占8.4%;另据国内6组DIC共622例的分析,其中由于创伤和手术引起者为68例,占10.9%,日本报道占2.4%。由此可见,创伤和手术所致的DIC并非少见,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创伤 包括挤压综合征、多发性骨折和重度灼伤等。Feles研究了185例创伤和135例烧伤患者,发现25%的创伤和29%的烧伤患者有肺毛细血…  相似文献   

19.
下消化道出血手术时检查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消化道出血经过各种检查,甚至反复多次检查,仍未能作出诊断,或大量持续性出血短期内来不及检查,非手术方法又不能奏效而被迫手术治疗的病例,处理相当困难。术中需通过下列手段,以期找出大出血的部位。1上消化道检查再次核实有无上消化道出血病变。出血部位是否在...  相似文献   

2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误诊再手术2例教训江苏省武进县中医院(213161)韩木春1987年1月至1994年1月,我们遇到2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引起的出血被误诊,而再次手术探查腹腔。现分析报告如下.例1.女,38岁。因骑自行车不慎,跌伤致右上腹部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