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庞国明教授认为消渴病和郁证在病机上联系密切,认为两者的关系符合张景岳提出的"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消渴合并郁证病位不离乎肝,又不止于肝,心、肺、脾、肾均可涉及,且日久则常兼化火、瘀阻、痰凝,变证多端,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辨证多分为以下六种证型:肝郁血虚型、瘀血阻络型、痰热瘀结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临证多采用疏肝健脾、清热豁痰化瘀、健脾养心、滋肾养阴、健脾益肾佐以安神。文章从消渴合并郁证的病因病机、辨治经验入手,结合验案浅谈庞国明教授辨治消渴合并郁证的临床经验,具有善辨病性、抓主证、立主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在中医概念里名中风又名卒中,祖国医学认为脑出血的病因主要表现在虚、风、火、气、痰、瘀六个方面,病机虽然复杂多样,但气血逆乱是病机的核心,而瘀血、痰浊、风火等病邪为害的最终环节则为脑络闭阻。络阻窍闭而致神昏,络闭内生风痰而呈惊搐,出血性中风则是离经之血瘀阻脑络。根据中风的病机特点,以急则治其标为总则,以破瘀、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伴发抑郁的几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与抑郁存在共病机制,二者可互相影响,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病属于中医“消渴”“郁证”范畴,笔者认为消渴郁证的关键病机在于玄府郁闭、气液阻滞、肝络瘀阻,临证中以开通玄府,恢复气液代谢,畅达肝络气血为治疗原则,常获奇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 ,属中医“消渴脱疽”范畴 ,是糖尿病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今对其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近年中医对此研究比较活跃 ,高忠梁[1] 认为该病是因消渴日久 ,阴损气耗而致气阴两伤 ,阴阳俱虚 ,脏腑功能失调 ,进而气血运行受阻 ,导致气机阻滞 ,湿浊内停 ,痰浊瘀血痹阻脉络。其中病久肝肾阴虚 ,痰浊瘀血痹阻四肢脉络是主要病机[1] 。刘毅斌[2 ] 认为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 ,脉络痹阻 ,又因外感邪毒 ,局部热毒蕴结而发病 ,其中气虚血瘀 ,瘀血阻滞 ,脉络痹阻尤为关键。熊曼琪[3 ] …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可出现气虚络瘀病机变化,肺脾肾气虚为本,血络瘀阻为标。认为本病气虚络瘀病机演变过程为久病耗气伤阴,进而导致气阴亏虚,子病及母,肺气亏虚,脾气亦不足,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后天失养可致肾气亦不足。同时,脾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常而致水湿停聚,聚而为痰,亦可导致痰浊阻肺;肾气亏虚,纳气失常,可出现喘息气促。气虚久病入络,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而致血液瘀滞不行。  相似文献   

6.
肺络为病——论肺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间质纤维化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两类均是慢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和现代医学的物理诊断,应归属于中医“络病”范畴。由于长期痰热交灼阻于肺中脉络,导致肺气虚弱,络气不足,无力排除肺络之痰浊,致脉络血瘀,痰瘀互结,凝滞肺络是致本病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7.
病因病机 眩晕的发病机制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外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临床常见的眩晕类型,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①肝阳上扰清窍,导致眩晕;②气血亏虚,血虚不能上荣于脑,发为眩晕;③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充脑,而致眩晕;④痰湿中阻,多因于饮食不节,或忧思劳倦,伤及于脾,健运失司,水谷不化,湿聚生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酿生痰浊;⑤痰瘀交阻上扰,久病津血亏耗,继而留滞而生痰瘀,瘀血内阻,经络不通,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而致眩晕。  相似文献   

8.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为病程长、预后差,而这一原因与痰瘀留着于络脉导致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密切相关。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型因感邪不同,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均以脉络之气血或津液阻滞不通为共同的病变特点,中医发病机理离不开"痰瘀互结,络脉痹阻"。因而不管在任何证型当中,应遵循"络以通为用"。治疗则以化痰散瘀,通络止痛为主。可化痰通络,活血祛瘀,使痰瘀去而络脉通畅,气血运行恢复,从而充盈全身。若有外感之邪,则对症处理,若久病且用药史复杂者,同时应兼顾胃气以扶正气。  相似文献   

9.
目前临床中针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辨证论治体系较为局限,络病理论作为中医学一种重要的病机学说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探讨思路。络病病机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型疾病,病变部位涉及多脏腑,随着病情的进展久病入络,引起络脉系统的损伤,常表现为3种形式:久病气血瘀滞,互结络中,络脉瘀阻;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脉不得濡养而络脉空虚;病邪累积日久损伤络脉。即络脉瘀阻、络脉空虚、络脉损伤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0.
周慎教授从络辨治偏头痛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周慎教授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认为,偏头痛发病乃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所致,其病位在头,涉及肝肾,病性虚实错杂.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正如清代医家程国彭《医学心悟》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周师认为,脑络瘀阻,绌急而痛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病变部位在于脑之脉络,病理机制为络脉瘀阻绌急而痛,病理因素则责之为寒、痰、风、瘀、虚.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本文论述了脑的功能、脑络病变,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肾(络)虚、血瘀、痰阻,且肾(络)虚为本,痰瘀为标。临床分3型施治:脑络失养、脑络瘀阻、痰滞脑络,并对其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化疗性静脉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化疗药物多为辛热之品,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火热毒邪,易耗伤阴血津液,继而产生瘀血痰浊,从而气血受阻。故其病机主要是由经脉创伤、火热毒邪外侵、气血瘀滞,致使热、毒、痰、瘀相互博结,阻于脉络所致,针对性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防治化疗性静脉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近年来中医对糖尿病足的研究比较活跃。有人认为该病是因消渴病日久,阴损气耗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进而气血运行受阻,致气机阻滞,湿浊内停,痰浊瘀血痹脉络。其中病久肝肾阳虚,痰浊瘀血痹阻四肢脉络是主要病机。有人认为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脉络痹阻,又因外感邪毒,局部热毒蕴结而发病,其中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脉络痹阻尤为关键。有人认为本病属于虚标实之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为标,以气虚血瘀、阳气不达为病机关键。总之,各家一致认为其病机关键是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脉络。中医药治疗(1)综…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 ,气血逆乱 ,脑窍蒙塞 ;或因气虚血瘀 ,脑脉痹阻 ;或痰瘀流窜 ,痹阻清窍 ,脉络阻致而致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症候。1 病因病机  腑气不通 ,是中风病急性期的  相似文献   

15.
痰浊与瘀血皆为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而致,在生理上津血同源,在病理上痰瘀交结,变化多端。李军教授认为痰瘀为眩晕的基础病机,在辨证时,要识别痰瘀的主要特征,辨明痰瘀的主次轻重、兼夹证候,在其治疗中应重视从痰瘀论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络病”的理解分析,以及中医对胃癌的认识,认为胃癌之病当属络病范畴。二者皆因正虚、气滞、痰瘀而致脉络瘀阻不通,蕴久化毒损络而为病。因此,基于络病理论对胃癌进行论治,应以通络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 金实教授认为该病始于先天肾精亏虚, 长期病程中因气血化生乏源,运行不畅, 滋生凝痰败瘀, 药物使用及肢体残疾亦会加重这一本虚标实之证。骨络是运行气血的细微结构, 常因气血虚弱而发生虚损, 亦易为凝痰败瘀所痹阻; 骨络功能缺失, 骨髓失以濡养, 以致骨枯髓减, 从而继发骨质疏松症。金实教授以肾精亏虚、骨络痹阻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核心病机, 采用益肾通络的治则治法进行遣方用药,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气血逆乱,脑窍蒙塞;或因气虚血瘀,脑脉痹阻;或痰瘀流窜,痹阻清窍,脉络阻致而致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不遂等中风症候。  相似文献   

19.
聂有智 《中国医刊》2013,48(3):18-1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病机在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气血亏虚,加上脾虚痰郁;或七情所伤,造成气机郁滞,津液不行,凝聚成痰,气滞日久,瘀血内生;或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阻血行而成瘿;或因工作繁忙,精神紧张,劳累过度,气阴耗损,气虚则血行无力,停而为瘀;阴虚则虚火内生,灼津为痰而生癖,终成痰阻、血瘀结于颈前而成此病.  相似文献   

20.
魏品康教授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因在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失健运等原因致痰浊阻滞中膈,影响气机升降而发为本病。临症时应详审病因病机,明辨阴阳虚实,分为气郁痰阻、热盛痰阻、痰气中阻、痰瘀内阻等型而辨证论治。用药时应参合体质、季节气候等因素,灵活辨证,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