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 成都市武侯区自2014年开始“基层医疗转型”,开展以人为中心主动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PCAC)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同时团队长在团队内部进行二次考核,但是目前缺乏科学、合理、有效、易于操作的团队内部使用的考核指标体系。目的 构建一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家庭医生团队合理、科学地评价团队内部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初步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签约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并编制专家咨询问卷。于2019年12月-2020年3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了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签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为100.0%(35/35)和100.0%(25/25)。两轮专家咨询的熟悉程度分别为(0.71±0.05)和(0.74±0.13),判断依据分别为(0.79±0.12)和(0.88±0.10),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09)和(0.81±0.10)。两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77(χ2=322.054,P<0.001)和0.215(χ2=242.762,P<0.001)。最终构建了一套包含3个一级指标〔面对面服务(0.400 0)、非面对面服务(0.100 0)、面对面/非面对面服务(0.500 0)〕、10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考核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考核指标体系,可客观、科学地评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服务。  相似文献   

2.
马文翰  常艺  徐超  赵亚利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404-2413
背景 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工作正在成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提供形式,但是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团队的、能够反映团队整体有效性的评估工具。 目的 在投入-中介-产出-再投入(IMOI)模型基础上建立一套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以指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自我改进与持续发展。 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个人访谈法,初步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2021年5—7月,采用德尔菲法分别对24、21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结合课题组分析与专家建议确定评估指标。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7.5%(21/24)、100.0%(21/21),专家权威系数为0.88~0.91。两轮专家咨询的指标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138(P<0.001)、0.255(P<0.001),可行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263(P<0.001)、0.257(P<0.001)。最终构建了7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评估指标,其中一级指标7个(团队建设、成员素质、团队关系、团队过程、团队服务结果、认知及满意度、团队再发展,权重分别为0.155、0.155、0.097、0.141、0.155、0.155、0.141)、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48个。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IMOI模型的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从团队视角反映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有效性,可为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考评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广东省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广东省全科医生团队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实施效果,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客观的参考。方法 结合我国和广东省相关政策,采用文献回顾等研究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Structure-Process-Outcome)”框架为基础,初步建立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并编制专家咨询问卷。于2016年10月—2017年2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两轮专家(n=27)咨询,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系数。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为90.6%(29/32)和93.1%(27/29);专家对一级指标的权威系数为(0.82±0.11);第2轮咨询中指标总体协调系数为0.272(P<0.001),不同机构专家组内的协调系数均>0.453。最终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均较高,第2轮专家组内咨询意见趋向一致,协调性较好,咨询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4.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在被大力推进。与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相比,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更能调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目的 构建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与半结构访谈,初步拟定“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草案。在草案基础上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并在2021年10月—2022年4月实施并完成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0%。第一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61 6,两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067(P<0.001)和0.712(P<0.001)。最终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5个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基于签约服务费构建的包括3个一级指标(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的绩效分配体系具备一定逻辑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签约服务的劳务价值,有利于发挥签约服务费的专项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所有区(县)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但现行绩效考核指标难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构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推进。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国内外文献及使用成熟的评估工具,并经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指标池,设计了德尔菲专家咨询表。于2020年3-5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在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30名,经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均全部收回且有效,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30名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为0.850~1.000,平均值为0.913,均达到可接受标准。第一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44(P<0.05)、0.254(P<0.01)和0.268(P<0.01),第二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58、0.354和0.495(P均<0.01),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评价结果稳定、可靠。最终构建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59项三级指标。结论 咨询专家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且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经两轮咨询,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的评价意见趋于一致,有足够的协调性,本研究构建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长宁区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家庭医生工作模式,规范家庭医生服务。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长宁区区属全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主任、分管主任)共20人作为第一轮咨询专家;选取长宁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管理人员及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共40人作为第二轮咨询专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结果 第一轮专家咨询共发出问卷20份,有效回收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为95.0%;第二轮专家咨询共发出问卷40份,有效回收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为97.5%。专家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894,熟悉程度系数为0.905,权威程度系数为0.900。第一轮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21(χ2=12.11,P>0.05);第二轮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42(χ2=49.76,P<0.05)。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一级指标7项,分别为资料信息化管理、签约、基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签约与医疗服务、满意度、医疗费用,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29项。 结论 构建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较好地涵盖了目前家庭医生工作的重点,可作为近阶段评估家庭医生服务、改进服务提供机制、完善服务内涵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陆萍  陆志敏  钱志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8):3553-3560
背景 家庭医生岗位多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岗位交错重叠、职责分工模糊已成为家庭医生开展工作的阻碍。如何识别和选拔优秀的家庭医生,需要一套衡量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考评工具。目的 构建一套切实有效的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为家庭医生能力评估及竞聘上岗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2月通过文献回顾和小组访谈法初步拟定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框架,采用Delphi法对31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由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分,根据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对指标进行删减,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结果 两轮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两轮咨询后专家整体权威系数为0.852>0.70,一、二、三级指标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265、0.350、0.280(P<0.01),最终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63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人文执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学习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6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50、0.053、0.119、0.187、0.146、0.146。结论 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63项,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家庭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更重视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下一步将借助胜任力模型构建一套家庭医生综合能力评估体系,为家庭医生能力评估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8.
背景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估体系,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目前对家庭医生的培养和评估手段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目的 探索建立综合、科学、系统性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估体系。方法 在初步构建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估维度的基础上,于2017年10-11月,根据判断抽样原则,邀请15例基层医疗机构的专家,进行2轮Delphi咨询,咨询内容包括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估指标的重要性和完整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构建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结果 咨询专家平均年龄为(51.7±9.9)岁,平均工作年限为(28.4±11.2)年,有效回收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3,专家在一级和二级指标上的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403(P<0.001)和0.427(P<0.001),建立的家庭医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临床理论知识与技能评估(包括2个一级指标)、业务能力评估(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及满意度评价(包括5个一级指标)3个维度。结论 本研究咨询专家代表性强,积极性和权威性高,初步构建的体系全面反映了社区家庭医生的临床理论、技能、思维能力、业务能力及服务质量,可作为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基层卫生服务改革工作的重点,当前我国签约服务的覆盖率稳步提升,但履约服务的提供仍存在诸多问题,家庭医生团队对签约服务质量的评价尚不明晰。目的 研究家庭医生团队的履约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2年10月,通过立意抽样和分层整群抽样,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中部、北部和东部的780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初级卫生保健质量评价工具-供方简化版(PCAT-PS)量表对纳入对象展开调查,涵盖首诊、连续性、协调性等8个维度、43个条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家庭医生团队成员PCAT-PS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7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36%。家庭医生团队成员PCAT-PS量表平均得分为(32.55±3.90)分。其中,得分较高的2个维度分别为以病人及家庭为中心、综合性(提供的服务),得分较低的2个维度分别为首诊(可及性)、连续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构类别、年龄、职称、团队职责分工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情况是家庭医生团队PCAT-PS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质量的评价整体良...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循证、优质、适宜临床的高水平卫生服务是实现改善人民健康和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卫生服务效率等改革目标的重要推手之一。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行,监测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重要。虽然国际上有多种慢性病管理规范及指标体系,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规范及监测指标仍然缺乏。目的 借鉴英、美标准构建高血压和糖尿病(简称“两病”)健康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质量指标,并评价其在成都市武侯区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基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质量与效果框架(NHS-QOF)、美国国家质量保证委员会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式医疗模式(NCQA-PCMH)、中国基公服规范中的相关内容,构建“两病”健康管理质量指标体系初稿。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采用德尔菲法邀请26例专家开展两轮函询,形成指标体系终稿。将形成共识的指标体系应用于武侯区居民健康档案中心,根据指标定义提取相关人群数据,分析在直接形成监测数据的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以及指标体系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服务质量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分别为100.0%(14/14)和87.5%(7/8),两轮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72和0.838;糖尿病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分别为100.0%(16/16)和87.5%(7/8),两轮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81和0.848。针对高血压的两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609(χ2=87.039,P<0.001)和0.298(χ2=37.522,P<0.001),针对糖尿病的分别为0.513(χ2=69.312,P<0.001)和0.688(χ2=48.181,P<0.001)。最终构建了“两病”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监测指标。在提取数据过程中,13个指标可直接提取,但血压值因无法直接从血压检测设备上提取,其监测真实性需要进一步验证;12个指标不可直接提取,其中5个可通过改造信息系统提取,7个需通过其他调查手段获得。监测指标在武侯区的验证运用结果显示其提高了家庭医生慢性病管理能力,使慢性病管理从过程管理向结果管理转变。结论 国内专家对“两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质量监测指标未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在建立有居民健康档案中心的区域,大部分指标可直接抓取后用于监测、反馈和考核,指标体系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肩负着慢性病管理重任。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发展滞后,导致后续动力不足,难以满足糖尿病防病形势的需要。因此基层医院结合上级医院的协同才能发挥最大的防治作用。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成都市武侯区基层糖尿病健康管理协同服务现况及需求,探求问题和不足,为改善基层糖尿病健康管理协同服务能力,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成都市武侯区中心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基层医务人员和糖尿病患者,于2018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协同服务相关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基层医务人员对协同服务方式的开展情况、使用频率、使用意愿、满意情况、存在的问题及需求等,糖尿病患者对协同服务方式的知晓、满意、开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需求等。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双向转诊,平均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专-全科联合门诊、周期性评估、远程咨询和远程会诊。100例基层医务人员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双向转诊(67.0%,67/100),84例(84.0%)基层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愿意选择双向转诊,74例(74.0%)基层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较满意。140例糖尿病患者中,82例(58.6%)糖尿病患者对双向转诊知晓、满意且认为开展有必要,51例(36.4%)糖尿病患者对远程会诊知晓、满意且认为开展有必要,36例(25.7%)糖尿病患者对周期性评估知晓、满意且认为开展有必要,68例(48.6%)糖尿病患者对专-全科联合门诊知晓、满意且认为开展有必要。结论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协同服务内容不清楚,存在转诊流程不通畅以及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可通过完善协同服务的信息平台、加强基层与上级医院协调、提高全科团队服务能力等方式,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协同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PCAC)模式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患者体验和服务效率为目标,在PCAC模式下,如何进行团队成员配置、职责分工、团队运行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 探讨PCAC模式下家庭医生核心团队的人员配置和职责分工。方法 于2018年1-2月选取成都市武侯区已开展PCAC模式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24个,向206例团队成员发放问卷,调查其对团队各岗位职责分工的认知;于2017年11月记录并梳理各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目前各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确定各岗位的职责分工。结果 分别有62.1%(128/206)、30.6%(63/206)的成员了解医生助理、健康促进师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工,92.2%(190/206)、79.1%(163/206)的成员认为团队配置医生助理、健康促进师重要。以签约1 000名居民为基数,核心团队的人员配置为家庭医生∶医生助理∶健康促进师=1∶1∶1。家庭医生的职责包括:领导团队,管理团队,促进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负责解决居民疾病问题;居民转诊的决策;为居民制定医疗计划,分析诊断结果;团队内部人员培训。医生助理的职责包括:协助团队长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完成团队长安排的工作;协助团队长监督团队工作完成质量,督促团队长,防止差错事故发生;协助团队长做好报表统计工作。健康促进师的职责包括:协助签约工作的进行;协助管理团队内部各项事务;协调团队与外部的沟通;以数据驱动进行人群管理;负责健康教育的推进工作。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对PCAC模式内涵的认知有待提高。本研究构建的核心团队任务条和各岗位职责分工可以为各社区重塑服务团队、梳理岗位职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睿  马希丹  肖俐  朱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3):1548-1553
背景 对于家庭医生团队在岗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我国尚缺乏成熟的培训体系。目的 构建以人为本一体化服务(PCIC)模式下,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培训课程体系。方法 于2017年6-9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武侯区深度开展全科医生服务模式转型机构的家庭医生团队和专家进行深入访谈,初步拟定课程体系。于2017年10月-2018年1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对遴选的15名专家开展2轮咨询,由专家对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根据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以及相关建议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结果 2轮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对咨询内容的平均权威系数为0.91。最终形成的课程体系包括9个课程模块、57项课程内容,专家对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重要性评价的平均分为3.55~4.82分,变异系数为0.08~0.24。9个课程模块分别为PCIC模式理念解读、标准健康管理流程、人群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患者参与、协调能力、服务包的开发与设计、团队构建、团队运行,各课程模块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0~0.94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培训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适用于在PCIC模式下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培训。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后医疗服务开展的主要载体,是全科医学在基层体现的重要方式。但是如何推动签约服务模式,在实践中真正落实签约服务内涵,是各地面临的重要难题。目的 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利用转型学习型组织(TLC)的相关理论和工具开展医疗服务模式转型推广的应用案例,探索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基于TLC理论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推广的组织运行方式。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3月,选取中国成都市武侯区卫生健康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转型的推广案例(以下简称武侯案例)和美国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VHA)在自身的医疗服务体系内推动的名为与患者结盟的医疗团队项目(PACT)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转型的推广案例(以下简称VHA案例)。在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与文献复习、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武侯案例和VHA案例开展基于TLC理论的服务模式转型的理论支持、转型目标、活动开展结构、组织管理架构(包括医疗体系转型组织管理架构、服务模式转型中的TLC中的架构及师资情况),学员在基于TLC理论的服务模式转型中的参与情况,基于TLC理论的服务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及效果以及医疗体系转型目标完成情况。结果 中美案例均采用了TLC的经典组织架构和活动组织方式,均使用TLC为唯一转型学习手段,在完成各自体系的转型目标上均取得较好的转型推广效果;学员均对TLC对转型的资源贡献认可,均能较好完成PDSA改进计划;但中美案例在转型理论体系支持、转型和TLC目标设置、管理架构上有较大差异。结论 TLC在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转型推广中作用明确,应用场景多样。系统化、专业化的TLC理论和在转型氛围的铺垫是成功实施基于TLC理论的服务模式转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梅  胡薇  江长勇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44-2948
背景 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头号疾病,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每年1 030万死亡人数的80%。如果不加以控制,其治疗产生的直接成本和由于丧失劳动力、健康损失造成的经济成本会加重个人、企业政府的负担。目的 研究慢性病主动预约健康管理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管理效果,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方法 2017年3月随机选取成都市武侯区晋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的450例签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在武侯区其他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在管的签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5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针对不同病情分级分层患者制定相应主动预约健康管理干预方案,对照组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高血压随访管理规范要求进行常规管理。干预期为2017年4月-2018年4月。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通过前后及平行对照评估慢性病管理效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医保、文化程度、病程、并发症)、慢性病管理质量(血压控制率、慢性病近两周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患者上午时段就诊率、门诊接诊平均耗时、近1个月内患者就诊次数)。结果 试验组干预前血压控制率低于干预后,慢性病近两周医疗费用高于干预后,慢性病管理服务满意度、签约服务满意度低于干预后,患者上午时段就诊率、门诊接诊平均耗时及近1个月内患者就诊次数高于干预后(P<0.05);对照组干预前慢性病管理满意度、签约服务满意度低于干预后(P<0.05)。干预后试验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上午时段就诊率及门诊接诊平均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病主动预约健康管理模式可提高血压控制率、患者满意度及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缩短门诊接诊平均耗时。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老年人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高发人群,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是发展至高胆固醇血症的过渡阶段,对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进行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目的 探讨体穴按压联合运动干预对老年人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徐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老年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接受社区常规管理,运动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五脏养生操运动,穴位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行穴位按压联合五脏养生操运动,4组均持续干预12个月。比较4组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干预依从性、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控制率。结果 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干预依从性无差异(P>0.05)。随访6个月后和12个月后,4组血清胆固醇边缘性升高有效控制率存在差异(P<0.05);其中运动组、穴位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的控制率高于运动组、穴位组(P<0.05)。结论 穴位按压、运动干预均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二者联合干预效果更佳,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社区2型糖尿病病例管理水平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收集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管理的2型糖尿病病例数据,评估2型糖尿病管理水平.方法 参考卫生部<社区2型糖尿病病例管理(试用)>中社区2型糖尿病病例管理评估方案,采用查阅日常工作记录、翻阅健康档案、问卷调查等方法 收集相关数据,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玉林辖区2型糖尿病病例管理率为11.59%,血糖控制率为77.95%,档案资料完整率为89.42%,失访率为5.04%,药物依从率为94.19%,健康相关知识正确率为77.39%;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相关知识正确率为74.13%.结论 玉林辖区2型糖尿病病例管理较为规范,管理效果较好,尚需提高管理率和档案完整率,并通过强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管理技能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有效干预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尝试在农村社区开展全专联合干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服务模式,以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目的 探究农村社区全专联合干预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 2015年3-4月于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立新村和彭赵村随机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59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立新村237例,彭赵村222例。将立新村人群作为干预组,彭赵村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进行干预。干预组由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共同根据每例脑卒中高危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跟踪、随访。对照组由全科医生依据诊疗规范进行管理。2016年7月进行随访,内容包括体检和复查,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颈动脉彩超检查的变化情况,对2次颈动脉彩超检查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的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干预后TC、LDL-C、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共58例患者2次颈动脉彩超检查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72例。两组2次颈动脉彩超检查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为稳定的比例(分别为36.2%、2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92,P=0.052);干预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为不稳定的比例(6.9%)低于对照组(13.9%)(χ2=4.565,P=0.033)。结论 基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联合监督管理,能有效控制甚至逆转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高危因素,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值得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临床路径管理作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大型综合医院已广泛应用,有助于医疗质量提升。但目前关于基层医院病房进行单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专科病房实施临床路径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方法 制定基层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方案,确定入路径病种。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16年3-12月收治的未入临床路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A1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B1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8年3月进入并完成临床路径的CAP(A2组)、AECOPD(B2组)患者作为临床路径组。比较对照组和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药占比、抗占比。结果 A1组和A2组、B1组和B2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药占比、抗占比低于A1组,B2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药占比、抗菌药物费用占比(抗占比)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层医院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单病种管理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日,规范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预防肺癌发病是减轻我国肺癌负担的途径之一,加强肺癌的一级预防工作及探索预防新途径尤为重要。疾病风险评估可根据个体情况预测发病风险,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其生活行为,降低发病风险,在社区卫生和健康管理领域应用广泛,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 建立适用于我国人群的肺癌发病风险评估模型,了解个体肺癌发病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收集整理国内外发表的我国人群肺癌流行病学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03-31。通过文献评阅明确肺癌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定量关系,构建基于Rothman-Keller法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纳入模型主要因素有12个,包括吸烟、被动吸烟、所在地区年平均PM2.5、职业暴露(石棉、粉尘)、肺部疾病史(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BMI、新鲜蔬菜食用情况、烹调油烟,根据本研究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可评估个体肺癌发病相对风险和未来5年发病风险。结论 该模型可用于肺癌的一级预防,间接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