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肾集合管癌10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10例肾集合管癌占肾癌的2.1%,主要症状为血尿、腰腹痛。9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呈灰白色或淡黄色,侵袭性生长;以腺管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混有肉瘤样癌,腺样囊性癌、条索及巢状癌。Fuhrman病理分级;G2,1例;G3,4例;G4,5例,TNM综合病理分期:Ⅰ期4例,Ⅱ2例,Ⅲ期1例,Ⅳ期3例,6例死于肾癌转移,其中1例术后19个月死于心脏病;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平均生存时间13.3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临床症状19个月死于心脏病;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平均生存时间13.3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临床症状明显,临床病理分期高,进展快,主要治疗方法为肾癌根治术,多数病例于术后数月发生转移或死亡。  相似文献   

2.
集合管癌是目前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院收治一年轻肾集合管癌患者,报道如下。病例资料19岁,男性,因\  相似文献   

3.
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又称Bellini导管癌,是一种极少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肾髓质的定位;实性或囊实性肿块;侵袭性的生长方式;囊变常见;轻度、不均匀性强化;MRIT2WI上信号偏低;呈高18F-FDG摄取灶等。当出现上述影像特征时,CDC可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加以分析。文章主要就其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学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镜下肿瘤呈弥漫性腺管状排列,肿瘤间质纤维性反应性增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 ),CK34βE12(-),CEA(-)。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罕见的肾脏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时需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及肾髓质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肾集合管癌,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囊实性肿块,呈灰白或灰黄色,侵袭性强。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高分子CK、低分子CK表达阴性,Vimetin强阳性。结论 肾集合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性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肾脏集合管癌少见,不足肾脏恶性肿瘤的1%,肿瘤侵袭性强,超过50%的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已经发生转移。集合管癌的诊断常很困难,往往需要排除性诊断。本研究观察肾脏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肾脏集合管癌的患者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检测CK19、CAM5.2、CK7、Vimentin、CD10、P63和PaX-8。结果:肾脏集合管癌临床症状以血尿、腹痛、腹块为主;肿瘤主要起源于肾脏中央区的髓质,组织学以不规则的腺管状或管状乳头状结构,伴炎性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为主要形态学表现;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5例肾脏集合管患者中,CK19、CAM5.2、PaX-8均为阳性表达,2例Vimentin存在阳性表达、1例CK7阳性表达,CD10、P63表达均为阴性。结论:肾脏集合管癌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形态,以及使用免疫组化进行排除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肾集合管癌(CDC)是肾细胞癌(RCC)的一种罕见亚型,起源于肾脏集合管(或Bellini氏管)上皮。首先由 Mancilla-Jimenez等人于1976年发现并报告第1例。迄今为止,关于CDC的报告仅40多例。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DC确认为肾细胞癌(RCC)的一种罕见亚型,并将其命名为“Bellini Carcinoma”。作者1997年发现1例CDC,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39岁。主因间断性左上腹部及腰部钝痛10月余,于1996年12月 9日入院。查体:左肾区叩痛(+)。B超检查:左肾实质弥漫性病变。静脉性尿路造影:左肾未显影,右肾显影正常。膀胱镜检查未见…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37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半月于2002年8月5日入院。体检:一般状况良好;右肾区叩痛,余体征阴性。CT显示:右肾下极占位性病变。术中见右肾下极肿瘤,体积3cm×3cm×3cm,遂行肾脏切除术。 病理检查:大体标本观察:切除肾脏一个连输尿管一段,体积11cm×6cm×6cm,肾被膜易剥离;右肾下极查见一肿瘤,沿肾门及肿瘤切开,肿瘤位于肾髓质内,切面面积4cm×3.5cm,灰白及灰红色,质脆,周界尚清,肿瘤向肾盂内突出,未侵及肾盂黏膜;肿瘤被膜侧肾皮质厚0.2cm~0.4cm。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复杂腺管状,少部分区域呈乳头状(为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真性乳头),乳头被覆肿瘤细胞有双层或多层的特点;周围伴纤维结缔组织反应;肿瘤细胞呈立方形,胞膜不明显,周界不清,胞浆淡红染细颗粒状,核圆居中,异型性明显并可见红核仁,核分裂象多见,查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PR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鉴定其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PRCC临床上症状多不明显,常在体检时发现.光镜下PRCC组织主要由多少不等的乳头状和管状结构组成,被覆单层立方或多层柱状肿瘤细胞,乳头轴心及间质内可见泡沫细胞、砂粒体沉积,部分肿瘤细胞胞浆内可见含铁血黄索.Ⅰ型12例,Fuhrman核分级均为1~2级;Ⅱ型7例,其中5例Fuhrman核分级为3~4级.Ⅰ型和Ⅱ型PRCC不同程度地表达vimentin、EMA、CKpan、CK7、CD10和p504s,但均不表达34βE12和CK20.16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3例分别于术后3、8和9个月死于肿瘤转移,且均为Ⅱ型PRCC;2例死于其他疾病;其余11例患者均为无瘤生存.结论 PRCC的两种亚型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预后上有差别,与Ⅰ型PRCC比较,Ⅱ型较Ⅰ型预后不良.PRCC细胞核分级高、出现肉瘤样成分或有透明细胞癌结构可能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周世英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2):1319-1319
肾集合管癌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占肾脏上皮性肿瘤的1%~2%[1]。病理形态易误诊为乳头状肾细胞癌或其它恶性肿瘤。集合管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预后差。本文就2例该肿瘤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2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肿瘤与周嗣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肿瘤呈不规则管状结构伴黏液样间质,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核呈低级别。无核分裂或少见,无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EMA、AE1/AE3、Vim均阳性表达,3413E12弱或灶区阳性,S-100、SMA、HMB45、CD15、CgA及SYN均阴性,NSE在1例中有弱的表达。结论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极为罕见的,明确该肿瘤的组织起源及病理特征,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剑秋  刘铁 《中国肿瘤临床》1996,23(11):789-792
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很低,作者在1991年前收治17例中仅切除1例,切除率5.9%。此后,采用了附加肝叶的扩大切除,9例病人切除4例,切除率为44.4%,较前明显提高。本组无围术期死亡,存活期明显延长。作者强调B超在诊断上的重要作用。对梗阻性黄疸鉴别诊断时要充分考虑该病的可能性。主张早期手术,认为术前PTBD弊多利少。作者改进了胆肠吻合的缝合方法,避免了吻合口胆漏,同时指出提高切除率的另一关键是施术者的决心和经验。应多争取一期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各期乳腺导管癌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对72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行乳脾癌改良根治术44例(61.1%),术后效果均满意,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大多数Ⅰ、Ⅱ期乳腺导管癌和部分Ⅲ期乳腺癌病人,肿瘤或淋巴结融合已侵犯胸肌、肿瘤距胸肌近或肿瘤位于乳房深部,或乳腺小而肿瘤大时,Halsted根治术仍是可采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涎腺导管癌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 大体检查:肿瘤为质硬灰白色边界不清肿块;光镜下肿瘤呈巢团状、腺样生长,瘤细胞较大,异型性明显.结论 涎腺导管癌是一类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对1例IP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体及镜下表现均为常规囊内乳头状癌特征,免疫表型:ER(+ + +)、PR(+ + +)、Her-2(-)、SMA(-)、p53(-)、p63(-)、calponin(-)、TG(-)、TTF-1(-).结论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比较少见,其诊断需依赖常规病理及免疫表型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鉴别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恶性肿瘤98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无诱因乏力、腹胀、右上腹隐痛不适或黄疸,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肝内胆管走行以及门静脉有无癌栓、腹腔有无积液和淋巴结肿大等,形态、大小、位置、内部及边缘回声,肿瘤的边界及包膜,彩色血流信号显示、以及肿块及周边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血流、肝动脉血流改变等特征.结果 肝细胞肝癌共77例,其诊断准确率为91%,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阻力指数大于0.75,肝动脉供血为主,肿块内部血供丰富;肝胆管细胞癌21例,诊断准确率为76%,超声表现为,肿块内部血供不丰富,肿块无明显边界,肝内不规则的不均匀低回声区,无包膜.肝细胞癌患者超声诊断率高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单发与多发差异并不明显,而肝胆管细胞癌主要以单发为主.肝细胞癌组合并甲胎蛋白升高、肝硬化以及HBsAg升高显著高于肝胆管细胞癌组,而肝胆管细胞癌组合并结石以及化脓性感染的比例高于肝细胞癌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对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癌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192)Ir近距离放射治疗局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性引流术后192Ir腔内放疗的疗效。方法:先行手术探查尽可能刮除肿瘤并放置U型管引流,术后再经导管腔内放疗。参考点距离放射源中心轴10mm,总量24~30Gy/3次。3例配合肝动脉区域性灌注化疗,1例配合外照射DT45Gy/4.5周。结果:生存期6~26个月,中位生存期11.5月。15例死亡,1例目前存活8个月。全组1年生存率37.5%,2年生存率6.0%,结论:局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性引流术后腔内放疗可提高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间变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的意义。[方法]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甲状腺间变癌。[结果]甲状腺间变癌的病理分型为梭形细胞型、巨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15例中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分别是:Vimentin86.6%(13/15)、CK73.3%(11/15)、CEA60.0%(9/15),CD68 6.6%(1/15);TG和降钙素均为阴性。2例伴有乳头状癌其中Vimentin和CK均阳性;1例伴破骨样巨细胞CD68阳性。[结论]甲状腺间变癌是上皮源性、恶性度高的肿瘤。熟悉其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对诊断甲状腺间变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