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心跳骤停患者作为实验组,本组患者按照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实施抢救,另选取30例心跳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本组患者按照常规抢救方法实施急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心跳停止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士的有效抢救参与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更短, P〈0.05;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为7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中,按照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对心跳骤停患者实施急救,可使抢救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优质化,为患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徐明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842-1843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我院急诊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来共收冶呼吸心跳骤停患者328例,其中院外216例,院内112例,院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外,心血管疾病导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最高.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病因、发病地点及复苏开始时间有关.提高全民急救意识,普及CPR知识,缩短复苏开始时间,加强急救体系建设,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救治中实施抢救分工程序的急救效果。方法对2011年急诊科实施抢救分工程序前处置的心源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38例(对照阻)和应用抢救分工程序救治后的46例(观察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开始抢救的平均时间和抢救平均时间比对照组分别缩短了2min和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抢救成功率提高了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救治中实施抢救分工程序,可以提高急救效率和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院前急救在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人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救治的25例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人员,所有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回顾分析所有患者预后。结果 25例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人员通过院前急救,12例生存,13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48.0%。随着心肺复苏时间的推迟,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组间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最大程度提高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人员的抢救成功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继续探讨分析急诊科心肺复苏救治成功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对9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救治的过程与结果,对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开始复苏的时间与患者的成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不同急救复苏方法与患者复苏成功率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开始复苏的时间越早,复苏的成功率就越高.不同的复苏急救方式对成功率也有显著影响,气管插管显著地提高患者复苏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院外与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差别,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分析福州市第一医院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院内住院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57例与院外120出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63例的抢救情况。结果院内心肺复苏有效率26.3%,成功率1 5.8%。院外心肺复苏有效率10%,成功率3.17%。院外急救措施缺乏,各种急症从发病呼救至到达现场抢救,平均用时15.3~20.3分钟,与院内用时2~3分钟,急救措施相对到位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结论普及国民CPR知识,加强院外急救人员心肺复苏培训,改善急救设施,提高现场和转运途中心肺复苏技术,缩短到达医院的时间等是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舒血宁辅助治疗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院外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抢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舒血宁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7.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0%(P〈0.01)。结论舒血宁辅助治疗应用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中,能够有效提高其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儿童呼吸骤停或心脏骤停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推断出提高儿童心肺复苏治疗成功率以及存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整理分析80例儿科进行心肺复苏急诊患儿的患病原因、临床表现、是否进行过院前急救以及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8.42%,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为47.62%,患儿经过院前抢救存活率为88.89%,高于未经过院前抢救的53.52%。结论儿童心跳骤停或呼吸骤停后经过心肺复苏急诊的死亡率高,但是经过院前急救的儿童存活率高于未经过院外急救的儿童,因此提高儿科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除了医生治疗手段的高超,还在于第一时间对患儿进行抢救,这就要求监护人或者目击者具备儿科急救方法和相关常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浅谈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60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的护理技术.采取单人或双人复苏的方法进行急救.过程包括开放气道、有效的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三部曲.结果 60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中有410例复苏成功,成功率68.3%.结论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迅速的抢救治疗与护士密切配合是复苏成功重要因素、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所以医护人员在有效心肺复苏过程中要有精湛技术.熟练掌握抢救演练技术是提高抢救成功关键.医护人员要有观察力、判断力,综合抢救能力,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0.
157例心跳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超  邓文彬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794-1795
目的: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对我院急诊科5年救治的157例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分析。结果:157例心跳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12例,占7.64%,最终成活1例。占0.64%:复苏成功和复苏失败比较,平均年龄较轻,疾病发展至到院时间平均较短。结论:普及全民急救基本技术,提高创伤自救、互救水平。尽快健全急救网络,缩短到达医院时间,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停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6年2月~2019年2月某院收治100例心脏停搏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收治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常规心肺复苏治疗与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4.0%VS92.0%)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患者少,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停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极大的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并缩短了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66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分析成功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10~2011年急救心跳骤停106例患者心肺复苏抢救过程、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为时40min的急救,106例患者中复苏成功66例(62.26%),死亡40例(37.74%),其中,院内成功率为83.33%,院外成功率为16.67%。病因与复苏成功率关系不大,不同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患者成功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缩短检查确诊、评估时间,提早进入复苏时间.心肺复苏基础上,根据病情情况,适当配合联合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加压素,灵活掌握复苏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护士三人定位法在心肺复苏抢救配合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的176例心跳骤停的患者,观察组89例,采用普通的心肺复苏方式;对照组87例,采用护士三人定位法,进行心肺复苏。记录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89例患者复苏成功47例,对照组87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64例,对照组的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士三人定位法在心肺复苏抢救配合中效果明显,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抢救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82例,按照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分成成功组和失败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成功与失败因素。结果成功组急救反应时间较失败组显著缩短(P〈0.05),成功组急救措施优于失败组(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工作给予重视,建立高效护理协助平台,配备优良先进设备,并注意其生物安全和卫生洁净度,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水平的变化对脑损害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本院ICU55例非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后的患者,其中32例自主循环恢复(ROSC),23例经抢救未恢复ROSC。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对患者复苏后3h、6h、12h、24h血清NSE的浓度检测。结果心脏骤停患者血清NSE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值,且ROSC未恢复组远高于ROSC恢复组(P〈0.05),ROSC恢复组与ROSC未恢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测定血清NSE水平对心肺复苏患者脑损害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清NSE可作为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心肺脑复苏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非凡 《安徽医药》2010,14(8):942-943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的救治经验,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病例中29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分析。结果29例心跳呼吸骤停者中,初步复苏成功25例,心肺脑复苏成功7例,康复出院5例,仍在康复中2例。结论心肺脑复苏成功与CPR的及时正确,尽早的电除颤和气管插管,脑复苏的措施及患者原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心内膜临时心脏起搏在心跳骤停复苏抢救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心内膜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跳骤停抢救时应用的方法及疗效,探索提高心跳骤停抢救的成功率。方法:通过经左锁骨下静脉或右股静脉穿刺置入电极导管,在起搏心电图或电极孚管激惹室性早搏引导下,定位电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抢救心脏停搏患者,统计复苏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中,1例是创伤引起的心跳骤停、起搏成功;其余17例是随机选取心跳骤停的患者,其中1例起搏有效。结果该组心跳骤停的抢救心跳恢复7例;心跳复跳成功率为38.8%。研究结果显示本方法对非室颤性心脏停搏的患者心内膜起搏配合心肺复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在心跳骤停患者抢救中使用心脏起搏术对复苏成功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如何判断采用临时起搏器的时机和看待其意义应该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刘琼  徐昉  周发春 《中国药房》2008,(36):2858-2860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肺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心肌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我院急诊科中心ICU内178例心肺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参附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含镁极化液静脉滴注,监测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情况。结果:复苏后2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压、低心排和心肌损伤。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心脏泵功能显著增强,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输出量显著增加,平均动脉血压显著提高;治疗组CK、CK-MB、LDH、AST、cTnI显著下降。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显著改善心肺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强心肌收缩力,有效降低心肌酶,对心肺骤停所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具有明显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心肺脑复苏急诊抢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于某院治疗的68例患者为主要对象,运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抢救,观察组增加心肺脑复苏急诊抢救,对两组的抢救成功率、GC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急救后1d、急救后3d、急救后7d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急诊抢救中应用心肺脑复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患死亡率,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