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脑状态指数(CSI)对监测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30例全麻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术毕采用CSI监测麻醉深度.采用镇静/警觉(OAA/S)评分评估患者全麻后意识恢复程度,并记录不同OAA/S评分时所对应的CSI值.结果 CSI值与OAA/S评分显著相关(P<0.01).结论 CSI可敏感地反映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何文胜  刘祥  张庆  李侠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178-3180
目的:探讨脑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指导下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麻醉恢复和全麻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腹部择期手术65岁以上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CSI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20例,A组通过调控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泵入速率维持CSI值在适当范围:术中50~60、术毕前约20分钟60~70,B组根据患者血压、心率等临床体征变化来调节麻醉过程中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泵入速率,记录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室留观时间,麻醉药(异丙酚)的用量,以及各时点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指氧饱和度(SpO2)及CSI值。结果: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A组麻醉药(异丙酚)的用量较B组明显减少(P<0.01),麻醉过程中,与B组比较,A组的CSI值升高(P<0.05),A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室留观时间较B组明显减短(P<0.01)。结论:CSI指导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能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并能加快老年患者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手术的全麻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60例,观察组根据CSI调整麻醉药用量,使CSI维持在(50±5),对照组凭借麻醉医师经验判断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用量。结果 T4时对照组SBP和DBP均低于T3时;T4T6时观察组HR均慢于对照组(P<0.05);T3和T4时观察组CSI均小于对照组;T5和T6时观察组CSI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SI随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P<0.05),MAP虽然有所下降,但两相邻OAA/S评分之间比较仅评分由3分至2分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在各级OAA/S评分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深度指数(CSI)是监测麻醉深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脑状态指数(CSI)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用于调控丙泊酚的可行性.方法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并间断适时推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A组根据CSI(40~60)调整丙泊酚用量.B组丙泊酚用量以临床体征和经验调整.记录SBP、DBP、HR的变化以及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结果 两组诱导后SBP、DBP低于基础值(P<0.05).A组丙泊酚用量少于B组,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 以CSI指导丙泊酚静脉麻醉,减少了丙泊酚用量,术后苏醒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熵指数用于老年患者麻醉的效果。方法选老年胃癌患者50例为对象,均行胃部切除术。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处于全麻状态。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来监测;实验组采用熵指数监测。观察两组相关指标。结果结果可知,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各个时间段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与术前基础值比较波动较大,实验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波动较小,和基础值相比差距不大,两组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用到的麻药量,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清醒时间也明显早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术中用熵指数监测可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加快患者清醒,节省麻药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在全麻期间血浆心钠素(也称心房利钠多肽,ANP)的不同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选60例择期手术患者(除神经外科及内分泌患者外),ASAI级,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20—64)岁,B组65岁以上,每组各30例,用ANP放免分析试剂盒(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生产)测定血浆ANP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拔管时MAP、HR较麻醉前显著升高(P〈0.05),B组增高幅度大于A组(P〈0.05)。结论结果显示,老年患者特别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在全麻期间,ANP分泌不足是插管、拔管时易发生高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意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余洁 《中国药师》2011,14(3):412-413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8例ASAⅠ~Ⅱ级老年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采用单纯全麻;观察组49例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穿刺成功排除全脊麻征象后行气管插管全麻;术中监护仪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记录两组患者CO2气腹前、气腹后各监测指标以及术后苏醒时间、清醒程度等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气腹前各项监测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气腹后观察组HR、DBP、SBP、SpO2、PETCO2等指标波动幅度小,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时间和OA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显著降低人工气腹及手术刺激对老年LC患者的应激反应程度,是老年患者行LC术时适宜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氨茶碱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术后催醒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老年患者全麻术后给予静脉注射氨茶碱,观察其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并于注射药物5、10min后测量,记录上述参数。同时观察患者意识、吞咽活动、血压(BP)、脉搏(P)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氨茶碱静脉注射5、10min后患者VT增多,RR增快,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MAP、HR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用药后5~15min内呼吸、神志等均有明显改善,未发现BP的明显波动、心律失常、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氨茶碱用于全麻术后催醒,注意用药剂量、浓度及注射速度,可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自从麻醉应用于临床以来,极大地减轻了患者术中的疼痛。适当的麻醉深度有利于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减少术后并发症。麻醉深度的判断有很多方法,目前临床体征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形式和节律、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等,但这些指标不易定量,而且手术和麻醉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更复杂的情况,因此不能准确判断麻醉深度。近年来,以脑电分析为基础的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较多,本文综述了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状态指数(CSI)监测对于减少老年骨科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老年骨科手术麻醉患者40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CSI监测下调整异丙酚剂量以确保CSI在40~60范围内。对照组由固定的主治医师常规凭经验调控麻醉药剂量。结果 两组各时点MAP、HR,停用瑞芬太尼后睁眼、拔管时间,麻醉前、应答后1小时、1天MMSE评分,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及瑞芬太尼用量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异丙酚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应答时间及术后6小时的MMSE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POCD及术中麻醉不全。结论 CSI可以作为监测老年骨科患者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减少麻醉药的用量,提高麻醉安全性,减少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麻期间大脑状态指数(CSI)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全麻患者60例,年龄(70±10)岁,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维持CSI于50±5,以此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B组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和用药.记录麻醉前(TO)、插管后3 min(T1)、切皮时(T2)、探查期(T3)和术毕(T4)时的MAP、HR、SpO2和CSI值,记录苏醒时间.结果 B组T1-T3的MAP、HR普遍低于T0(P<0.05);而A组波动较小.与A组比较,B组T1、T2时的CSI值偏高(P<0.05),2例术中知晓,8例出现苏醒延迟.结论 全麻期间依据CSI值用药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避免发生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监护在全麻患者苏醒期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112例老年全麻患者,术毕进入麻醉恢复室后随机分为A组(54例)和B组(58例),采用Pearlcare 脑电图系统监测麻醉意识指数(Ai ,0‐100)值。B组拔管指征:自主呼吸频率<20次/分、潮气量>6 ml/kg ,脱机后SpO2>95%持续5 min;A 组拔管指征增加 Ai 值>95。比较两组拔管时间和苏醒过程。结果A组术毕拔管时间长于B组[(29.2±4.5) min vs .(25.8±3.4) min](P<0.05),拔管时 Ai值大于B组(96.2±2.6 vs .87.3±3.1)(P<0.05);A 组拔管后呼吸遗忘和低氧血症发生例次少于B组(P<0.05)。结论全麻苏醒期在麻醉深度监护下气管拔管能降低老年患者呼吸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气管插管全麻病人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普通全麻病人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BIS组(B组).BIS组设定BIS值(目标BIS值65~69)吸痰拔管,记录术前、术中、拔管BIS值.对照组根据经验吸痰拔管并测定拨管时BIS值.两组均连续记录HR、MAP、SpO2,手术结束至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单纯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心肌损伤的情况。方法 10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麻醉前、术后6 h、12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心肌功能水平,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麻醉清醒时间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手术麻醉前、切皮时、术中30 min、术后血流动力学情况,包括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12 h APTT、PT、TT均短于对照组, FIB水平低于对照组, 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h CK-MB与c TnI水平分别为(1.33±0.63)U/L与(0.19±0.11)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1.61±0.71)U/L与(0.37±0.12)μg/L,术后12 h CK-MB与cTnI水平分别为(1.63±0.95)U/L、(0.23±0.18)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2.58±1.08)U/L与(0.41±0.1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清醒时间(21.01±8.24)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4.52±11.20)min,苏醒期躁动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皮时、术中30 min HR、MA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2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更为显著,对心肌功能损伤更小,可降低其凝血纤溶指标水平,缩短麻醉清醒时间,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应在临床中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5.
Narcotrend监测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Narcotrend(NT)监测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全麻患者60例,采用抽签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NT监测组(N组,n=30)和常规监测对照组(C组,n=30)。术中,C组全麻药用量依据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平时用药经验进行调控;N组全麻药用量依据麻醉趋势指数(NTI)进行调控。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驻留时间;记录术中全麻药用量和患者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N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驻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全麻药丙泊酚的用量显著减少(P〈0.01);全麻药咪唑安定、舒芬太尼及罗库溴铵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患者使用NT行麻醉深度监测,能减少全麻药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PACU驻留时间,加快手术患者全麻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在减少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为选择科学麻醉方法提供借鉴.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骨科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20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情况,同时借助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对患者不同麻醉时间段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时间分别为(191.5±30.6) min和(89.5±27.6) min、出血量分别为(345.7±58.1)ml和(40.2±57.5) ml、输液量分别为(2088.6±160.5) ml和(100.5±158.9) ml、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1.9±0.9)kPa和(1.8±0.9) kPa、心率分别为(84.1±5.7)次和(3.6±5.8)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6h、12h、72 h认知功能MMSE评分分别为(29.2±1.1)分和(9.3±0.9)分、(26.2±0.5)分和(6.3±0.5)分、(25.4±0.5)分和(5.5±0.6)分、(29.3±0.8)分和(9.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24 h,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MMSE评分为(29.4±0.7)分,高于对照组的(27.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影响较小,麻醉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状态指数(CSI)在右美托咪定(DEX)辅助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急诊手或上肢外伤患者44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仅用罗哌卡因(浓度0.375%,40 ml)予以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于臂丛麻醉后给予DEX,负荷量0.8μg/kg微量泵10 min静脉泵入,继以0.4~0.7 μg/(kg·h)的速度维持CSI水平在60~80.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5 min(T1)(观察组为DEX负荷量静注5 min后)、麻醉后10 min(T2)(观察组为DEX负荷量静脉注射10 min)、麻醉后30 min(T3)各时间点的Ramsay评分、CSI值、肌电指数(EMG)值.结果 观察组T2、T3时点的Ramsay评分(平均秩次)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6.11比8.31,P=0.003;31.28比16.42,P=0.000).2组间T0、T1时点的CS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2、T3时点的CSI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9.0(55.8,81.5)比86.0(73.5,92.5),P=0.025;80.0(73.8,88.0)比89.0(85.0,91.2),P=0.019];观察组T2、T3时点的EMG值(中位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3.0(10.0,71.8)比93.0(73.0,100.0),P=0.007;80.0(39.5,83.5)比96.0(70.5,100.0),P=0.036].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示CSI、EMG均与Ramsay评分呈负相关(分别为r=-0.533,P=0.000;r=-0.538,P=0.000).结论 CSI、EMG与Ramsay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将CSI控制在60 ~ 80用于指导DEX在非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可以使患者达到理想的镇静状态,机体完全放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7例采用全麻进行手术,42例采用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手术。分别对患者术前1天、术后7天的神经精神功能进行检测,判断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术前神经精神功能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术后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神经精神功能恶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与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对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压病人开胸手术中应用的利弊。方法 将60例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高血压病人(ASA分组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B组单纯用全麻,观察两组手术期间循环功能和ECG的变化及全麻用药量和苏醒延迟的发生率。结果 A组病人术中循环功能较稳定,心肌缺血有所改善,全麻用药量较小,无苏醒延迟发生。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开胸手术的老年高血压病人更安全,能降低应激反应,改善心肌缺血,并可减少苏醒延迟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