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喆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98-599
<正>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但近年来有超过子宫宫颈癌的倾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乳腺炎可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及非哺乳期乳腺炎,近年来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有下降趋势,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则呈上升趋势。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婴儿期、青春期、绝经期及老年期。  相似文献   

2.
吕娟  刘志鹏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1):1393-1394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6月~2002年12月收治的28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术前误诊率46.4%,22例病人行乳房肿块切除术,5例切开引流,1例行瘘管切除,均预后良好。结论:本病易误诊为乳腺癌,所有病人均需手术治疗,切除组织应常规送病理切片以排除恶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超声引导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患者各12例,分别记作炎症组和癌症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比两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弹性成像评分,形态、边界、血流信号声像图特征,弥漫性导...  相似文献   

4.
刘志鹏 《华夏医药》2002,6(3):82-83
目的:通过26例病人的分析,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方法:分析26例病人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术后病理结果和预后。讨论:本症多发生于中青年妇女,临床表现多为乳房肿块、乳房疼痛;查体可扪及边界不清的乳房肿块,易与乳癌相混淆。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炎性肿块加全身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正>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常见的乳腺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乳腺肿痛、乳头溢液、乳头内陷、乳腺肿块与皮肤粘连,以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有时难与乳腺癌鉴别,误诊率高。本文分析了60例非哺乳期性乳腺炎的超声特点,以期减少误诊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就诊,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6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1±7)岁,其中有2例男性患者,58例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合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史,临床特点,比较各种手术方式,评价术后有效率,观察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普外治疗中心收治的8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病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本病的病因不明,手术方式多样,复发率高。结论本病症状多变,病因复杂,在分型及诊断和治疗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处理不当易反复发作。治疗原则应根据不同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我院行乳腺区域切除加腺体成型一期缝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结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4个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和180个乳腺癌病灶的超声表现,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超声和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的后方回声减弱、微钙化、内部Ⅱ~Ⅲ级血流信号以及超声弹性成像评分≥4分所占比例均要显著低于乳腺癌病灶(P<0.05);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对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准确率(83.33%)要明显高于常规超声诊断(54.17%)(P<0.05)。结论病灶多累及脂肪层,并发周围组织水肿,有"倒三角形"低回声,病灶内形成斑点状或小条状钙化斑,血流信号丰富,超声弹性成像评分<4分等超声表现对鉴别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研究手术联合激素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就诊的患者128例,将其随机分为手术组、激素组、手术加激素组.对比3组的复发率和复发时间.结果 激素治疗复发率54.35%,手术治疗复发率48.84%,激素加手术治疗复发率15.38%,激素加手术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手术组与激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组的复发率高于手术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组复发时间为7~15 d,平均复发时间(8.3±1.2)d,手术组复发时间为9~25 d,平均复发时间(10.3±1.2)d,激素加手术组复发时间为45~119 d,平均复发时间(70.3±10.2)d,激素加手术治疗组的复发时间长于手术组与激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组的复发时间短于手术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手术联合激素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效果明显优于临床单纯手术或者单纯激素治疗,有利于降低复发率,延迟复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于伟伟 《哈尔滨医药》2021,41(6):103-105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NLM)及乳腺管原位癌(DCIS)、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要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0例NLM、30例DCIS、20例IDC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一般情况及超声诊断情况.结果 NLM患者均龄明显小于DCIS患者及IDC患者,最大病灶直径大于DCIS、IDC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头内陷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通外科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70例罹患非哺乳期乳腺炎并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合并乳头内陷组(A组)及无合并乳头内陷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病例的分布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予随访1年,其中A组患者47例中乳腺炎复发15例,B组患者23例中乳腺炎复发2例,A组患者似乎更高的术后复发例数(χ2=4.528,P=0.033)。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术后复发似乎与乳头内陷相关,其中,合并乳头内陷患者似乎更易于术后复发,值得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1.
《江苏医药》2012,38(13)
目的 比较非哺乳期乳腺炎(NLM)的超声和病理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NLM声像图表现为Ⅰ型(囊性肿块型)者5例(11.9%),Ⅱ型(与导管关系密切的囊、实性团块回声)者14例(33.3%),Ⅲ型(周边有弱回声带的稍高或不均匀回声包块)5例(11.9%),Ⅳ型(部分或者完全液化的脓肿样回声,部分伴有瘘管形成)者18例(45.19%).超声诊断炎性包块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6%.病理结果肉芽肿性乳腺炎11例,超声表现为Ⅳ型;纤维囊性乳腺病、导管扩张伴炎症5例,超声表现为Ⅰ型;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26例,超声表现为Ⅱ型或Ⅲ型、Ⅳ型.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超声表现不一,仅靠超声图像容易误诊;结合临床病史、体征能提高诊断准确率;急性、亚急性者较容易诊断,慢性者较难诊断.  相似文献   

12.
陆忠烈 《江苏医药》2006,32(6):541-542
目的 提高对浆细胞性乳腺炎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4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X线表现。结果 浆细胞性乳腺炎X线表现为乳腺肿块5例,乳晕皮肤增厚伴导管增粗5例,云絮状阴影4例。结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且不同于乳腺癌,结合临床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代妮娜  张文君  柏刚  张忠磊  周桦 《安徽医药》2017,21(7):1287-1289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IGM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并进行超声分型.结果 23例IGM按超声影像特征分为团块型、管样型、弥漫型3型,其中团块型13例,管样型6例,弥漫型4例.CDFI显示血流多分布在病灶周边(16/23),分级以0~1级为主(19/23).14例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结论 IGM超声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仔细观察IGM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IGM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乳腺炎是初产妇哺乳期常见疾病之一, 归属于中医学"乳痈"范畴, 发病率高、进展迅速、疼痛症状重, 影响母乳喂养。腕踝针是二十世纪70年代张心曙教授创立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 用于急性乳腺炎可明显减轻患者乳房胀痛、促进乳汁分泌、减少并发症。本研究就近年来有关文献对腕踝针治疗急性乳腺炎类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简要概述了腕踝针缓解疼痛的作用机制以及目前临床应用腕踝针镇痛的效果, 以期为腕踝针缓解疼痛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蒲公英辅助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青霉素联合蒲公英治疗早期乳腺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28例,将其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治疗组采用青霉素、蒲公英联合负压吸乳;对照组采用青霉素联合负压吸乳.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93.3%(14/15),对照组治愈率为53.3%(7/1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蒲公英联合青霉素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紫色消肿膏联合抗感染治疗产褥期乳腺炎的疗效。方法:将180例产褥期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使用紫色消肿膏局部外敷,对照组用25%硫酸镁溶液局部热敷,两组均使用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3 d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时间、疗程等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紫色消肿膏外敷联合抗感染治疗产褥期乳腺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胰腺癌的超声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除了检测亚临床型并发症外 ,对于胰腺癌的诊断 ,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就胰腺超声扫查技术、胰腺癌的手术所见、胰腺癌的超声改变、鉴别诊断及临床价值等作一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8.
Th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50 coryneform isolates from subclinical mastitis in sheep was evaluated. Arcanobacterium pyogenes (five isolates) had a susceptibility pattern distinct from the Corynebacterium species tested. The Corynebacterium isolates could be divided in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IC values for ciprofloxacin. Thei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was usually unpredictable and consequently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are necessary for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purposes.  相似文献   

19.
Mastitis, inflammation in the breast, affects breastfeeding women in the postpartum perio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piperine against mastitis using a mouse mastitis model. LPS-induced mastitis was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LPS into the canals of the mammary gland. Piperine was given intraperitoneally 1 h before and 12 h after LPS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PS-induced mammary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MPO activity were attenuated by piperine. LPS-induce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TNF-α andIL-1β were also inhibited by piperine. Furthermore, LPS-induced NF-κB activation was suppressed by the treatment with piperine. In addition, we found piperine dose-dependently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PPARγ. All of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iperine had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LPS-induced mastitis and that the mechanism may be mediated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PPAR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七步理疗法对哺乳期乳腺炎疼痛及泌乳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七步理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泌乳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肿块大小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者肿块大小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乳汁充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乳汁充足率65.00%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21.47±2.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58±2.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步理疗法治疗哺乳期乳腺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增加泌乳量,减少炎症及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