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毛燕  李立华 《世界中医药》2021,16(3):491-495,499
五泻心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高才达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用泻心汤屡治沉疴,并结合临床拓展了五泻心汤的应用范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着临床实践的一部经典著作。本人在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及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期间,在全国第四批指导老师吴允耀主任指导下,对《伤寒论》五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认识,兹加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朱丽  聂炜珏  孙志广 《河南中医》2020,40(10):1463-1465
五泻心汤证病机均为中焦虚弱,胃有热邪,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相似,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热陷于胃,治以清热为主;附子泻心汤证为热陷于胃,兼阳虚于外,以阳虚为主,治以扶阳清热;半夏泻心汤证为邪热内聚,胃气不和,治以化痰和胃;生姜泻心汤证为邪热内聚,胃虚食滞,复兼停水,治以健脾清热,兼宣散水饮;甘草泻心汤证为脾胃两虚,治以补益脾胃。五泻心汤证的共同症状为"心下痞",共同药物为黄芩、黄连,共用黄芩、黄连清热消痞,因"痞"的轻重和兼证不同,加减药物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乃医圣张仲景治“心下痞”之名方。历代医家颇为推崇,用该方治疗疾病的验案报告甚多。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师其法,宗其组方之意,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屡获良效,现举验案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欧阳博文  刘柏 《陕西中医》2009,30(9):1237-1237
生姜泻心汤出自于<伤寒论>,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药: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原文之义乃伤寒汗出外已解,但阳气不足而阴水乘之.因君主之火不足,汗出不彻,内之水气不得越,水气不得散,心下为太阳之宫城,故心下痞硬;素体中焦虚弱,阳热不足,不能腐熟食物,郁而化热,故干噫食臭.  相似文献   

6.
陈松 《河南中医》2014,34(2):194-195
半夏泻心汤为治痞良方,但痞证作为一种症状却可见于多种疾病,常见于胃肠道疾病与肝胆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脂肪肝、胆囊炎等。临床时如果结合辨病治疗,将会取得更好的疗效。如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除反复发作的痞满外,多有焦虑抑郁倾向,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心理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李广 《河南中医》2020,40(8):1163-1166
半夏泻心汤主要适用于寒热虚实错杂、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者,或病机中兼有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者。合平胃散治疗寒热错杂、胃失和降引起的痞证;合芍药甘草汤、乌贝散化裁治疗中焦湿热、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胃痛;合封髓丹、赤小豆当归散治疗湿热引起的口舌糜烂;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四君子汤治疗上热下寒、脾虚湿盛引起的泄泻;合葛根芩连汤、痛泻要方治疗寒热虚实错杂、肝脾失调引起的腹痛、痢疾;合小承气汤治疗浊气不降、肠燥热结引起的便秘;合左金丸、四逆散治疗肝郁化热、肝火犯胃引起的烧心、嘈杂;合橘皮竹茹汤治疗中焦湿热、脾胃虚弱引起的呃逆、呕吐;合桔梗汤治疗上焦湿热引起的咽喉疼痛;合泽泻汤、升降散治疗水饮内停、郁久化热、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耳鸣、耳聋;合防己黄芪汤、乌头汤治疗寒湿为主引起的痹证;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引起的湿疹;合扁鹊三豆饮治疗肺胃湿热引起的痤疮;合黄芪赤风汤治疗湿热兼气虚引起的痔疮;合瓜蒌薤白白酒汤、丹参饮治疗痰湿内蕴、气滞血瘀引起的胸痹心痛;合酸枣仁汤、半夏秫米汤治疗痰热内扰引起的失眠。  相似文献   

8.
徐如平  吴自平  卢晔  徐静 《北京中医》2013,(11):853-855
半夏泻心汤为治疗心下痞证的名方,临床应用范围已不局限在消化系统范畴,无论何病只要出现心下痞这一辨证要点遂可用之。通过探究《伤寒论》对该方理论机制的阐述,解析其方义,领会其治疗痞证的机理,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应依据寒热虚实的程度,确定方中诸药的量效关系;诊疗疾病时应辩证与辨病结合,灵活应用,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医者有效地运用该方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证素辨证分析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异同,明确三者的作用方向。方法 :收集前人对三泻心汤的论述,筛选相关症状,通过计算各症状对证素的贡献度的和,确定三者的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得出证名。结果:半夏泻心汤的病位证素是脾、胃,病性证素是湿、气虚、气滞,生姜泻心汤病位证素是肝、脾、胃,病性证素是饮、气滞,甘草泻心汤的病位证素是胃、心神,病性证素是湿、热、气滞、阴虚。结论:三泻心汤病机不离气滞,但各有侧重,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生姜泻心汤最重气滞兼肝胃不和,甘草泻心汤侧重湿与虚热上扰。  相似文献   

10.
黄志腾  程变巧 《新中医》2019,51(2):61-62
简版:半夏泻心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被运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张定华 《中医研究》2003,16(3):44-45
刘国安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 ,其对半夏泻心汤的运用能精研原意 ,拓其用途 ,疗效斐然。笔者侍诊于师侧 ,亲聆教诲见解 ,兹将其撷要如下 :1 领会经旨 刻守方意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金匮要略》中也有记载。主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而形成的痞证。吾师指出 ,运用半夏泻心汤要抓住心下痞满的主症 ,凡属中虚寒热失调所致的心下痞硬或满闷不适之症 ,皆可用之。只有领会了经旨 ,抓住了主症 ,临床才能运用自如。该方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随症加减 ,常能使多年之疾苦药到病除。2 通权达变 灵活运用先生…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149条文及《金匮要略》笫17条,是治疗消化系统脾胃病变,病机因胃气上逆,脾失运化,湿热中阻,中焦气机失调。临床证见:心下痞满,呕逆,恶心,肠鸣(火便不调)等消化道病变的名方。与本方有“类曲同功”的“甘草泻心汤”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胃痞是指临床上自觉胃脘部胀满不舒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热交替、居住环境等因素诱发,起病缓慢,延绵日久,据其临床表现,西医上多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相似,治疗上多采用抑酸、助消化、抗抑郁药物等方法,中医上多以消食导滞、化痰和中、疏肝理气、健脾益气等治疗原则消除痞满。《伤寒论》中多以“泻心汤方”加减化裁治疗胃痞,并提出以附子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此方寒热并用,在泻热的同时扶阳固表,陈婕导师在临床中善用附子泻心汤,取得良好疗效,本文主要介绍陈婕导师在临床上运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痞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供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治疗“心下痞”证。方中有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七味药,选药精当,配伍严谨。在功用上,具有寒热同治、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三大特点。该方临床应用广泛,现举笔者应用该方的验案如下:一泄泻案祁××,男,19岁,军人,1985年7月14日初诊。三天前由四川部队回沧探亲,突发腹泻,日夜二十余次,水样便,混浊而热臭。询其原因,乃时值盛夏,旅途劳累,进冷饮过多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对少阳证误下后的痞证治疗宜半夏泻心汤,不宜小柴胡汤的研究较多。成无己和柯琴从痞证病位的分析比较深入,小柴胡汤用于病位在半表半里之证,半夏泻心汤用于病位比半表半里更深的部位——心下。陈修园从六经病位的角度解释了痞证的原因,开阔了问题思路。方有执认为痞证的病邪是阴邪内伏,虚热上凝,因此半夏泻心汤有"清热倾痞之用"。张璐和程应旄认为痞证是由于邪气入里,内有痰饮,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热涤饮"之剂。黄元御和钱潢认为痞证是由于阴邪痞塞于心下,但黄元御认为痞塞不消会继续郁而生热,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上温下,寒热并用"之方;而钱潢认为痞证只有阴邪,半夏泻心汤方中的黄连、黄芩只起反佐作用,黄连量少姑且说得通,但黄芩的量(与干姜量同)是黄连量的三倍,理解为反佐的作用就太过牵强。徐灵胎和吕震在分析半夏泻心汤组成和用法时更倾向于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半夏泻心汤变换了两味药来治疗痞证。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此方是由半夏为主药以降逆止呕,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既用黄芩、黄莲苦寒泄热;又用干姜、半夏辛温散寒,为辛开苦阵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功,笔者根据30年临床经验用本方加减变化治疗胃肠疾病有效率达90%。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为治疗伤寒太阳病误下后,中虚热陷、寒热壅结于中之方。笔者近5年来用此方加味治疗慢性胃炎4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主治热邪结于心下(胃脘部),气滞不通所致热痞证的主方。此方源于《伤寒论》,但方中有无黄芩为众多医家所关注[1,2]。本文旨在探讨有无黄芩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对常见的病原菌如大肠埃希菌、鸭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等10种细菌的抗菌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材料和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满而小痛”、“呕而肠鸣”全方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本文总结自1998年至2005年用此方治疗78例慢性胃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探讨分析了半夏泻心汤所治病证的病机要点,该方的配伍特点及临证应用,列举了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病证的验案和体会,拓宽了应用思路,强调辨证论治,不拘泥于一病一方,更体现了异病同治的辨证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