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比较Supreme双腔喉罩与气管插管对右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相对解剖位置的影响,测量喉罩置入后右颈内静脉相对安全穿刺角度。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I组),每组40例。分别在环状软骨水平(Cricoid-Level)及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Triangle-Level)测量患者喉罩或气管导管置入前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水平重叠距离(a)、右颈总动脉横径(b)、二者水平重叠率(a/b)、颈内静脉内径(DIJV)、颈内静脉穿刺角度(θIJV)、颈内静脉穿刺相对安全角度(RPA)、颈总动脉穿刺角度(θCCA)。结果 I组气管导管置入前后,环状软骨水平及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a/b、DIJV、θIJV、RPA、θC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Supreme双腔喉罩置入前后环状软骨水平及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θIJ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JV、a/b较置入前明显增大,θCCA、RPA较置入前明显减小(P0.05)。喉罩置入后环状软骨水平a/b增加46%,RPA相应减小11°,颈动脉三角顶点水平a/b增加38%,RPA相应减小10°。结论气管插管对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相对解剖位置无明显影响。Supreme双腔喉罩置入后增加了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重叠率,颈内静脉穿刺相对安全角度较正常情况下减少10°,增大了误穿动脉的可能性,不利于常规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插入不同型号喉罩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的影响,选择插入喉罩后右侧颈内静脉最佳穿刺点。方法 46例喉罩通气择期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喉罩组(n=22)和4#喉罩组(n=24)。观察并记录插入喉罩后即刻(T1)、插入喉罩后3min(T2)及拔出喉罩前(T3)的VT、PETCO2和气道峰压;记录颈部前路、中路及后路三个穿刺点喉罩插入前后颈总动脉直径(A)、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重叠距离(B),并计算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重叠覆盖率(OI)。结果不同时点两组患者VT、PETCO2和气道峰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喉罩插入前比较,插入后3#喉罩组前路、中路和后路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入后前路、中路和后路两组B明显扩大、OI明显增加(P0.05),后路4#喉罩组A、B明显扩大、OI明显增加(P0.05)。与4#喉罩组比较,喉罩插入后前路3#喉罩组B明显缩小(P0.05),中路和后路3#喉罩组B明显缩小,OI明显减少(P0.05)。无一例患者发生气胸等不良反应。结论成年全麻患者喉罩通气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选择3#喉罩对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解剖关系影响小,而且对后路无影响,在无超声引导下,选择后路行颈内静脉穿刺,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喉罩对气道刺激小,操作简单,临床广泛应用.但采用喉罩通气时,颈内静脉穿刺难度增加,常误伤颈总动脉以及周围组织.因此,喉罩通气下应该如何选择适宜的穿刺路径从而避免误伤颈总动脉以及周围组织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全麻患者喉罩通气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的适宜位点,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超声观察婴幼儿颈部不同平面右侧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并分析相关因素,观察其与颈部大动脉之间的毗邻关系。
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的患儿90例,年龄6个月至3岁,ASA Ⅰ或Ⅱ级,在全麻诱导置入合适喉罩后使用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并保留自主呼吸。患儿均为平卧位,头转向左侧约40°。使用超声分别在环状软骨平面、锁骨上平面及两个平面之间的中间平面观察右侧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短轴成像,分别在三个平面测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血管横径;记录颈总动脉或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相对方位;观察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是否重叠,如有重叠则测量重叠程度;测量椎动脉(前壁)与颈内静脉(后壁)间的垂直深度。
结果 颈内静脉横径在中间平面、锁骨上平面均明显大于环状软骨平面(P<0.05)。在三个平面中,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均与患儿月龄呈正相关,其位置均位于颈总动脉前方。相对于颈内静脉,颈总动脉随着平面的下移而越来越靠近内侧(P<0.05)。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重叠程度在锁骨上平面明显低于其他平面(P<0.05)。颈内静脉与椎动脉重叠程度在锁骨上平面明显大于环状软骨平面(P<0.05)。椎动脉均位于颈内静脉深部,两者间在锁骨上平面的垂直深度最浅(P<0.05)。
结论 在不同颈部水平,婴幼儿右颈内静脉与颈部大动脉的相对位置不同。在右颈内静脉高位穿刺应更加警惕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而在低位需警惕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同时避免使用穿透颈内静脉后壁法。  相似文献   

5.
<正>喉罩置入方便简单、血流动力学变化小,呼吸道并发症少,而具有与气管插管相同的通气效果。Supreme喉罩是由聚氯乙烯制成的ProSeal喉罩的升级版,其更易置入,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麻下腹腔镜、剖宫产等对气道密闭性需求高的手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老年患者全麻的气道管理。然而,喉罩通气可引起颈内静脉的管型管径和横截面积改变,亦可引起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解剖位置关系改变,且上述改变还受喉罩通气模式的影响~[1-2]。此外,喉罩通气可导致颈总动脉和颈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患者左右颈内静脉闭塞后,超声引导下再次颈部置入透析导管常较困难。我们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对5例双侧颈内静脉合并右无名静脉闭塞的患者行上腔静脉穿刺,其中4例穿刺成功并置入右侧透析导管。术中无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个月透析导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的解剖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306例成年患者,男171例,女135例,年龄18~86岁,BMI 16~36 kg/m2.超声探测右颈部高位(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中位(环状软骨水平)和低位(环状软骨水平下至2 cm)三处位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BMI的患者高、中、低位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差异.结果 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高位(P<0.05),而部分覆盖、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高位(P<0.05).女性中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男性(P<0.05).≥60岁患者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BMI≥25 kg/m2患者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降低(P<0.05),而完全覆盖率明显升高(P<0.05).影响覆盖程度的因素依次为:位点>BMI>性别>年龄,判别符合率为71.24%.结论 高位右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程度低,行静脉穿刺时能减少损伤动脉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超声比较不同角度左偏头位下右侧颈内静脉在3个穿刺入路位点(前、中、后)与颈总动脉的位置关系,探讨患者的最佳头位.方法 选取120例患者,应用超声测量头部正中位(0°)和左偏15°、30°、45°、60°时,前、中、后穿刺位点的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距离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之间的距离(动静脉中点距离),计算颈内静脉无重叠百分比.结果 头部不同旋转角度下,3个穿刺位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直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后路穿刺位点在不同角度下无重叠百分比、动静脉中点距离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同样角度下,其无重叠百分比要小于前路和中路(P<0.05).前路、中路穿刺位点,无重叠百分比与动静脉中点距离在0°、15°、30°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旋转角度达到45°和60°时与前3个角度比较,无重叠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5),且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两者的数值也逐渐减小(P<0.05).结论 在无超声定位的情况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为减少误穿动脉的风险,应尽量选择前路和中路,同时应避免头位左偏大于45°.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观察并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患儿496例,男380例,女116例,年龄0~12岁,ASAⅠ或Ⅱ级。应用超声技术探测锁骨水平上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影像位置,将颈内静脉相对于颈总动脉位置按照角度划分为5个区域:0°~30°(最利于穿刺)、30°~60°(利于穿刺)、60°~90°、90°(定义为重叠)、90°(定义为变异)。比较不同年龄段组[新生儿组(0~1个月)、婴儿组(1月~1岁)、幼儿组(1~3岁)、学龄前儿童组(3~6岁)和学龄儿童组(6~12岁)]患儿中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结果在0°~30°区域,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患儿中右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左侧(婴儿组:42.3%vs 0%;幼儿组:48.8%vs 1.6%;学龄前儿童组:57.5%vs 2.7%;学龄儿童组:58.0%vs 2.1%)(P0.01);在30°~60°区域,各年龄段组患儿右侧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左侧(新生儿组:45.0%vs 10%;婴儿组:44.2%vs 23.1%;幼儿组:46.3%vs 19.5%;学龄前儿童组:35.4%vs 19.5%;学龄儿童组:35.1%vs 20.2%)(P0.05或P0.01);在60°~90°和90°区域,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患儿右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左侧(P0.01);在90°区域,各年龄段组患儿右侧所占比例与左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儿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比左侧更利于穿刺,新生儿与其他年龄段患儿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一例失血性休克伴发DIC的病人,在颈内静脉置管时误穿颈总动脉,而后发生颈部血肿,引起严重喉水肿、呼吸停止。  相似文献   

11.
我院两年来用高位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行静脉内营养治疗重危病人共24例,现将穿刺插管的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高位颈内静脉穿刺法1.体位:病人头稍低,平卧于手术台,肩胛间垫以5~7cm厚的纱袋,尽量使颈伸直,头后仰,锁骨上凹变浅,以便在此处压迫颈内静脉,颏旋向侧。2.定穿刺点:消毒铺巾后,在舌骨和甲状软骨切迹之间的平面,标出胸锁乳突肌前缘和颈总动脉的交叉点,扪清颈总动脉的行径和第6颈椎横突。3.压闭颈内静脉:助手将手指(拇指)置于锁骨上凹颈总动脉的外侧,向拮方加压以阻断颈内静脉血流,判断颈内静脉被压闭而膨胀的指标有二,扪交叉点处颈总动脉的搏动减弱,第6颈稚横突骨突起的清楚感减弱;扪胸锁乳突肌肌腹和第6颈椎横突之间有囊性物之感。4.穿刺:在交叉点以45度角紧贴颈总动脉外侧壁进针,此处的颈内静脉在颈动脉鞘内由颈总动脉的后方随着向心行走渐移行于其外侧方,当针尖达颈总  相似文献   

12.
右房心电图测定中心静脉置管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过深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内膜损伤、甚至罕见心脏穿破等并发症。本文测量 10 0例颈内、颈外静脉置管深度 ,供临床应用时参考。资料与方法心功能Ⅰ~Ⅱ级、无房颤、无心血管及颈肩部手术史的中心静脉穿刺 10 0例 ,其中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82例 ,右颈外静脉穿刺穿刺置管 18例。常规Ⅱ导联心电图监护。患者头偏向左侧 6 0度 ,右颈内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上 3~ 4cm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右颈外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上 6cm左右 ,颈外静脉暴露明显处。事先将导引钢丝置入导管并与导管头端平齐 ,在导管末端处钢丝上作一记号。常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术病人的最佳头位,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中路法)在确定具体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上的区别。方法:选择择期妇科手术患者100例.取头位0°,左偏30°和左偏最大角度时.分别测量右侧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的宽度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的距离.以上数据均为投影在冠状面的冠状轴长度。计算动静脉重叠率.动静脉重叠率(%)=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宽度(cm)/颈总动脉宽度(cm)×100%。同时分别依据体表标志和超声定位确定右颈内静脉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针方向之间的角度。结果:不同头位时右颈内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头部正中位和头部左偏30°时,颈总动脉无明显变化(P〉0.05),动静脉重叠率增加(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减小(P〈0.05)。头部左偏最大角度与头部正中位及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1).动静脉重叠率明显增加(P〈0.01).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1)。超声定位与体表标志定位法相比.两者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为9.7±5.8ram.两者穿刺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5.9±10.7°。结论:解剖标志定位与超声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别.在无超声定位引导条件下,按传统穿刺方法.如果多次穿刺来成功应该考虑将穿刺点外移9.7mm左右.且穿刺方向指向锁骨上切迹。其次.随着头位左偏角度的逐渐增大,穿刺条件逐渐变差.穿刺时左偏角度不应超过30°。  相似文献   

14.
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相比,经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便于固定,且患者较舒适,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但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是备受关注的并发症之一.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导管的走向与右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头臂静脉间的解剖关系有关[1].穿刺置管时患者头位改变是否会影响颈部血管位置尚不清楚,且穿刺置管时适宜的头位选择尚存争议[2-5].本研究应用超声显像技术观察头位改变对右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头臂静脉解剖关系的影响,旨在选择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的适宜头位.  相似文献   

15.
喉罩是一种置于声门外、介于面罩与气管导管之间的一种通气工具,临床上已广泛应用.通常多采用听诊咽喉部是否漏气判断喉罩置入位置是否合理,至今尚缺乏直观的量化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喉罩置入前、后气道峰压差值,判断喉罩置入位置是否合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针点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80例,按穿刺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进针点为甲状软骨上缘的颈部皮纹与右侧胸锁乳突连线的交点,针尖朝向右胸锁关节,进针角o与皮肤40~50°。B组中路颈内静脉置管。记录各组总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及并发症,术后均行X线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管的位置。结果 A组总穿刺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误穿动脉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未出现无困难置管、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病例。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新进针点操作容易,安全性大,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置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颈部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5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测试团块时间-信号曲线颈部动、静脉峰值差和不同的成像扫描方法对颈部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图像的影响。方法 51例患者接受颈部CE-MRA。对36例应用3D-FLASH序列(3D组),15例加用并行采集成像技术(iPAT,iPAT组)。对受检者均行2D-PC定位,在双侧颈动脉中心层面冠状位行3 ml/s小剂量(1~2 ml)Gd-DTPA测试团块。应用平均曲线对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静脉ROI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其峰值时间。分别评估图像动脉显影均匀度及静脉窦、颈内静脉、头臂静脉对观察动脉的影响。结果 51例受检者颈动脉测试峰值时间为(14.17±2.90)s,42例颈动、静脉峰值差为(7.95±2.12)s,36例上腔静脉(两次体循环)两次峰值时间间隔为(17.06±3.21)s。两组动脉显影均匀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窦显影对观察颈内动脉的影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5,P〈0.05)。结论颈部动脉CE-MRA中,应用测试团注,可获得动、静脉峰值时间和二次循环间隔时间,应用合适的成像序列和延迟时间可获得高质量的动脉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8.
颈内静脉穿改良中路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观察了42具成人尸体颈内静脉的外径及体表投影,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通过解剖观察比较,提出了颈内静脉穿刺中路改良法骈在临床上应用269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 2岁。因颈部肿块3个月,吞咽时梗噎感2个月入院。体查:气管居中,双侧颈部饱满,以右侧为甚,右侧可扪及8 cm×6 cm大小质中囊性包块,边界欠清,无压痛,不随吞咽上下活动。血钙3.5 6mmol/L,血磷0.68mmol/L,囊肿穿刺液为淡黄色清亮液,穿刺液PTH>2 0 1 pmol/L(正常值1.4 8-7.6 3 pmol/L),乳糜试验阴性。血PTH 1 9 3 pmol/L。X线示脊柱、肋骨、四肢骨质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示:双肾多发结石并左输尿管结石,胆囊多发结石;颈部B超示:甲状腺、气管、食管后方巨大混合性包块,紧靠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后方。CT示:颈部巨大囊性肿块(图1)…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引导行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颈内静脉置管是一项传统的有创性操作技术,广泛用于临床.传统的穿刺方法是凭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后进行穿刺,这种盲探式的穿刺可引起颈总动脉损伤、血肿形成、气胸等及穿刺置管失败,并因此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足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