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结膜炎属中医"目赤肿痛"范畴,俗称"红眼"或"火眼",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或肝胆火盛所致,以传染性强、覆盖面大、好发于群体为特征。常发于夏秋季节,《目经大成》中记载"天行赤眼由疫痨之邪感染所发,一家之由,一里之中,老少皆可感染所发"。大部分患者均因外环境感染(如细菌、病毒及衣原体等)和非感染性因素(外伤、化学物质及物理因素等)的刺  相似文献   

2.
<正> 《临证指南医案》为温病大师叶天士临床经验汇集,内容广博,涉及诸科。笔者兹就叶氏目病案例,细细剖析,以药测证,归纳为治疗九法,简述如下。一、祛风清热:目为清窍,位居至高;风性轻扬,火性上炎,故凡六淫侵目,以风火为多。诸如风温上郁,燥热攻目,证见目赤肿痛,羞明眵泪,或兼见寒热头痛,脉浮数等,治宜祛风清热。叶氏药用桑叶、鲜菊叶、连翘、薄荷、黄芩、栀子等。并因人因时,随兼证不同,灵活配伍。案如:“某,风温上郁。目赤,脉左弦。当用辛以散之。”此为外感风热,内挟肝火。叶氏以桑叶,连翘疏风散热,  相似文献   

3.
李东海 《陕西中医》1997,18(12):560-560
<正>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因肝火亢盛,肝胆火炽,暴怒伤肝,外感风火热毒之邪,导致肝胆失疏,火邪内郁,风火热毒相搏,风随火动,上犯目系所致的多种眼科疾患,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1]。火证和热证是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证候,主要有实热(火)、虚热(火)之分。就发病而论,热多外感,例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病邪;火常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等证。  相似文献   

5.
2.5 风轮证类泛指风热、热毒、湿热等侵犯风轮 ,或正虚风轮失养所见证候。2 .5.1 风轮风热证风热外邪侵袭风轮 ,以黑睛起星翳 ,目赤疼痛 ,畏光流泪 ,鼻塞头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以往常统称为风热犯目证、风热犯表证。证候 :黑睛骤生星翳 ,色灰白 ,抱轮红赤 ,羞明流泪 ,碜痛 ,鼻塞 ,头痛 ,咽痛 ,口微渴 ,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证的鉴别 :本证特指风热之邪侵袭风轮 ,虽可有发热 ,头痛 ,鼻塞 ,口微渴 ,脉浮数等风热的一般证候 ,但以黑睛起星翳 ,目赤疼痛 ,畏光流泪等为特征性表现 ,因而不宜统称为风热犯表或犯目证。治法 :疏风清热。主方 :羌…  相似文献   

6.
点刺放血法治疗咽喉肿痛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喉肿痛是咽喉疾患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咽喉属于肺胃,若外感风热之邪,熏蒸肺系,或多食辛辣煎炒之品,引动胃火上蒸,津液受灼,而生痰浊,痰火蕴结,皆可导致咽喉肿痛,涉及西医学的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我科采用点刺疗法治疗咽喉肿痛62例,痊愈46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100%,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缠腰火丹现代医学称带状疱疹,民间称"缠腰龙"、"断蛇疮"等.本证是由湿热内蕴、肝胆火盛,外感邪毒所致.本证临床症候为患处皮肤呈红润色,形状似带如串珠样改变,多发病于肋弓间或背腰部及其腹部,疱疹灼热痒痛,手抓搔时疼痛剧烈难忍,病程可持续数十天或更长时间.笔者1999年~2003年间,采用三棱针围刺合毫针经穴泻刺法治疗缠腰火丹96例,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儿温病高热神昏发痉的临床治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温病之高热、神昏、发痉等症,发病急骤,传变极速,临床诊冶不可稍有疏忽.(一)风热发搐外感风热,初在卫表,寒少热多,有汗或无汗,口渴或不渴,或鼻塞流涕,或咽关疼痛,或咳嗽目赤,面色红,多呵欠,热盛则额热肢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息浮数.小儿  相似文献   

9.
蔓荆子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善治偏正头痛,亦可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相似文献   

10.
目赤肿痛是眼科中的常见病,一般发病较急,常因眼内出血使视力减退,形成的原因大多由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和外感风热之邪壅结于目窍所致。除出现视力障碍外,伴有头痛、面红、畏光流泪、胸胁疼痛等证。应用六字诀中的嘘字决对治疗目赤肿痛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耳尖放血为主治疗红眼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眼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使经气阻滞,火郁不宣,或挟肝胆之火,循经上扰,以致经脉闭阻,气血瘀滞而成。很多患者应用氯霉素眼药水及口服消炎药,效果不明显。笔者用三棱针点刺耳尖穴放血为主治疗本病,效果卓著。  相似文献   

12.
<正>龙胆泻肝汤原方出自《医方集解》,主治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下注所致的肝胆湿热实证。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其特征为沿周围神经分布成簇状疱疹和神经痛,常见于胸胁、腰腹部,亦可见于头面及肢体等部位,多数患者的疼痛随着疱疹的消退而逐渐消失,但部分患者可遗留后遗神经痛。本病在中医上称之为"蛇串疮""腰缠火丹",认为其多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而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化热,湿热蕴结肝胆,外感  相似文献   

13.
白头翁汤治疗急性结膜炎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近年来用白头翁汤治疗急性结膜炎取得较好效果 ,现举 1例介绍如下。陈某 ,女 ,2 1岁。一周来目睛赤痛 ,眼睑肿胀 ,眵泪多 ,视物模糊。西医诊为急性结膜炎。现球结膜极度充血 ,大便不畅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 ,脉弦数。诊为肝肺之火俱盛 ,予白头翁汤 :白头翁 30 g、黄连 1 0 g、黄柏 1 0 g、秦皮 1 0 g,水煎服 ,日 1剂。服 3剂而目赤肿痛消除。按 :白头翁汤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四味药物组成。白头翁入胃与大肠血分 ,能泻热凉血 ;黄连泻心火 ,凉血热 ,疗目痛 ;黄柏泻相火 ,清湿热 ;秦皮味苦 ,调理肝肾 ,能治目赤肿痛。四味合用 ,具…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结膜炎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俗称"红眼病",由外感风热和肝胆火盛引起~([1]),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将该病归于"赤眼天行""暴风客热"范畴。《目经大成》中记载:"天行赤眼由疫痨之邪感染所发,一家之由,一里之中,老少皆可感染所发。"该病具有传播性,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大范围传播,给社会及个人造成严重影响。自2015年5月至今,笔者采用放血疗法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启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缠腰火丹现代医学称带状疱疹,民间称“缠腰龙”、“断蛇疮”等。本证是由湿热内蕴、肝胆火盛,外感邪毒所致。本证临床症候为患处皮肤呈红润色,形状似带如串珠样改变,多发病于肋弓间或背腰部及其腹部,疱疹灼热痒痛,手抓搔时疼痛剧烈难忍,病程可持续数十天或更长时间。笔者1999年~2003年间,采用三棱针围刺合毫针经穴泻刺法治疗缠腰火丹96例,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金秋时节,枯黄了的桑叶既无“枫叶红于二月花”之艳丽,亦没有金菊傲霜的风骨,然而,就是这枯黄了的桑叶,却以其广泛的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青睐。 桑叶在中药里属辛凉解表类药物。传统上多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以及肝火或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等症。  相似文献   

17.
<正> 眼科明目中药运用广泛,计不下数十种,虽皆能明目,然其药性各不相同,故临床尚须根据具体病症,适当选用,方能药到病除。一、疏风清热明目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赤肿羞明,眵粘眊眊,头痛流泪,星翳渐侵之症。如菊花、蔓荆子、白蒺藜、密蒙花等。菊花治头目风热,主诸风头眩,平肝熄风,降火除热,用途甚广,临床以白菊花尤良;配伍桑叶、蝉蜕、夏枯草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最佳;若与构杞子配伍而入熟地黄等补肝药物中,又可治肝血亏损所致的视物不清。蔓荊  相似文献   

18.
肖家翔 《中医药通报》2008,7(3):33-34, 39
中医眼科有“目病属火”之说,因手足三阳经起止于目,或循于眼周,外感六淫之邪可化热生火,循经上客于目;情志内伤,五志之火,皆可上犯于目,尤其是肝火,因肝主情志,肝气通于目;因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化火,邪火势盛,可上扰于目;因目既为肝之窍,亦为心之窍,君相二火妄行,必上窜于目。目虽居于上,但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火邪为患,使气机紊乱,气血津液运转失常,火邪既可灼津炼液为痰,又可熬血动血为瘀,导致目之玄府不通,目络不利引发眼病。针对致目为病之火以及目窍为人体升降出入玄府之特性,因此治眼病之火,在实火者泻其有余,虚火者补其不足的总则下,须注重具有眼科特色的发越郁火、平降气火,泄散阴火。  相似文献   

19.
龙胆泻肝汤(丸),始见于《医方集解》一书。方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主治肝胆火盛上扰,证见目赤肿痛、心烦口苦、胸胁疼痛、耳鸣耳肿,或者湿热下注,证见阴肿阴痒、筋瘙阴汗、小便淋浊、女子湿热带下等。笔者在皮科病防治中,尝用本方治疗多种常见皮肤病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举证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其发病与中枢神经异常、周围神经病变、神经因素等有关[1],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后期并发症,临床较为常见。该病多见于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治疗较为棘手。刘渊教授常用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好,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范畴。发病部位多位于身体一侧,为肝胆经络循行的位置。刘渊认为此病多因情志内伤,肝胆火盛,内蕴湿热,外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