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苯二氮类药物(BZD)和非BZD药物在失眠患者中临床使用差别。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0年失眠患者388例,其中服用BZD药物(A组)194例,服用非BZD药物(B组)194例,比较两组服药时间。结果:A组服用药物2周以上19.07%,B组为28.35%。B组服用时间长,患者服药依从性较高。结论:非BZD药物治疗失眠症较BZD药物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我院苯二氮革类药物(BDZ)的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宁夏精神卫生中心2007年5月~2008年5月的门诊西药处方5499张,对其中1799张含有苯二氮革类药物的处方进行分析。并使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分析其使用情况。结果:含有苯二氮革类药物的处方占总处方的32.72%,使用率最高的为阿普唑仑(占44.14%),其次为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劳拉西泮和三唑仑。其中,地西泮、劳拉西泮、三唑仑的DUI均小于1,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的DUI大于1。用药时间超过4周的处方高达27.85%,超过8周的处方为0.83%,最高处方天数为12周。结论:我院苯二氮革类药物的使用不存在滥用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苯二氮革类药物(BZD)在精神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观状。方法采用一日法调查当日住院精神病人,并填写自拟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院目前存在着严重的BZD药物滥用(72.26%),连续使用1个月以上者达50.42%。结论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应用BZD时应规范化,避免长期大量应用,必要时可用新型抗焦虑药代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是否降低社区获得细菌性肺炎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40岁以上社区获得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资料,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肺炎患者定义为暴露组,同时期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肺炎患者为对照组,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对两组结局进行比较,并分析相关实验室结果.结果 本研究收集了1 272个住院肺炎病例,其中暴露组172人(13.5%),对照组1 100人(86.5%).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经过年龄等调整后,他汀类药物对肺炎30 d病死率的风险值为0.512 (95%CI:0.195~1.350).而经过调整后他汀类药物对肺炎ICU入住率与机械通气使用率的风险值分别为0.793 (95%CI:0.404~1.558)、0.488(95%CI:0.202~1.181).结论 服用他汀类药物未能显著降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30 d病死率与ICU入住率以及机械通气使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苯二氮(艹卓)类药物(BZD)和非BZD药物在失眠患者中临床使用差别.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0年失眠患者388例,其中服用BZD药物(A组)194例,服用非BZD药物(B组)194例,比较两组服药时间.结果:A组服用药物2周以上19.07%,B组为28.35%.B组服用时间长,患者服药依从性较高.结论:非BZD药物治疗失眠症较BZD药物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精神科住院病人苯二氮类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苯二氮类药物 (BZD)在精神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观状。 方法 采用一日法调查当日住院精神病人 ,并填写自拟的调查表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我院目前存在着严重的BZD药物滥用 (72 .2 6% ) ,连续使用 1个月以上者达 5 0 .42 %。 结论 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应用BZD时应规范化 ,避免长期大量应用 ,必要时可用新型抗焦虑药代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近年来苯二氮卓类药物在我院门诊的使用情况变化.方法用自编量表对我院2009.2010.2011.三年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应用情况做对比分析.结果苯二氮卓类药物在物质滥用共病情况下使用率最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失眠症使用率最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合并其它药应用情况比例高达87.4%.用药人群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滥用情况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应用苯二氮类药物的情况。方法:对47例应用苯二氮类药的老年人进行调查、指导及分析。结果:苯二氮类是最多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和焦虑障碍的药物,最常用的药物依次是氯硝西泮、阿普唑仑和地西泮。药物依赖率约为32%。大部分患者获得药物的途径是正常的(81%)。经心理行为干预后,大部分患者逐渐减量或停用苯二氮类药物。结论:部分居家老年人应用苯二氮类药物是不合理的,积极的心理干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王玉琴  张泽玉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911-2912
目的:调查我院苯二氮革类药物(BDZ)的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宁夏精神卫生中心2007年5月~2008年5月的门诊西药处方5499张,对其中1799张含有苯二氮革类药物的处方进行分析。并使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分析其使用情况。结果:含有苯二氮革类药物的处方占总处方的32.72%,使用率最高的为阿普唑仑(占44.14%),其次为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劳拉西泮和三唑仑。其中,地西泮、劳拉西泮、三唑仑的DUI均小于1,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的DUI大于1。用药时间超过4周的处方高达27.85%,超过8周的处方为0.83%,最高处方天数为12周。结论:我院苯二氮革类药物的使用不存在滥用倾向。  相似文献   

10.
段文涛 《中国民康医学》2013,(20):120-120,122
苯二氮 类药物(BZD)是一类镇静催眠药,具有抗焦虑、抗惊厥、抗震颤、骨骼肌松弛等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产生的药物依赖问题也不容忽视。为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现将BZD在我院首发精神疾病的应用状况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营养状况对肺炎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微型营养评估法(MNA)评分对重症肺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在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住院的131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肺炎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非重症肺炎组(n=77)和重症肺炎组(n=54)。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NA评分对重症肺炎的预测价值。结果 131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重症肺炎54例(41.2%),营养不良45例(34.4%)。两组患者年龄、营养不良发生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合并陈旧脑血管病比例、血气分析氧分压、血肌酐、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营养不良、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否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影响因素(P<0.05)。MNA评分预测社区老年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95%CI(0.724,0.884)〕。MNA评分预测重症肺炎的最佳截断点为17.5分(MNA评分判定营养不良标准为17分),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3%和66.7%。结论 营养不良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MNA评分对重症肺炎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社区获得性肺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冬丽  林广裕 《河北医学》2010,16(3):373-376
目的:本文通过三个不同抗生素对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疗效比较,探讨目前婴幼儿CAP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将2007年在本科收治的年龄在1个月至2岁间的肺炎患儿83例随机分成三组,1组用头孢曲松,2组用青霉素,3组用头孢呋辛进行抗感染,并同时配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不同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退热时间、治愈时间情况。结果:三组患儿入院前病程、年龄、性别比例均无明显差异。三组平均退热时间(h)及治愈时间(d)分别为1组27.33±18h,8.93±1.63d;两组16.7±12.58 h,6.60±2.61d;3组18.47±17.5h,7.75±3.47d,两组比1组退热时间、治愈时间明显缩短(P〈0.05),3组与1、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中发现,1组院内感染比例47%、两组7.5%、3组7.14%,1组较2.3组明显增多。结论:青霉素作为第一线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是肯定的,而强效的抗生素也非万能,且其引起正常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及耐药菌株的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王丽娜  姜春燕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711-1716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临床医生面临的艰巨挑战之一。CAP严重程度分级是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场所及合理抗生素治疗的基础,故早期识别、全面评估CAP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使用临床评分系统和/或生物标志物对需要住院治疗或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高危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并积极干预可改善生存期并实现更有效的医疗资源分配。本文对近年不同评分系统及生物标志物在CAP患者预后中评估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评分量表;生物学标记;重症监护病房;预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相似文献   

14.
赵海峰  付研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358-359,361
目的:了解我院南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特征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205例符合CAP诊断标准的患者留取痰或血进行细菌培养,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血中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等非典型病原体。结果:193例细菌培养显示,病原分离阳性79例(40.9%);200例血清学检查,在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中以肺炎支原体感染最为常见。结论:CAP的病原谱及其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乔良 《医学综述》2014,20(21):3918-3921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目前仍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社会和经济的损失。CAP严重程度分级对判断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场所及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有重要意义,是CAP诊治的基础。基于30 d病死率的肺炎评分系统,目前用于判断患者危险度。然而,每个肺炎评分系统对各个危险层面的患者反映出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自仍存在其局限性。目前许多研究转向针对CAP严重程度的特异性标志物,如细菌的基因载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地区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细菌谱及其细菌的耐药状况。方法将2005年1月以来符合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的2526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培养分离菌种,用VITEK-60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①在2526例中获得阳性标本1338例(52.90%),培养出细菌1417株,其中G+球菌875株(61.75%), G-杆菌542株(38.20%),常见细菌为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8种细菌共计1121例(79.1%)。②A群链球菌对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62.34%;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21.5%,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及阿莫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7.6%~13.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81%~90%,对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30%左右。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92.4%,对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及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为20%~30%.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多数抗生素耐药率较高,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10%~12%)。铜绿假单孢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0~4.2%,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46.5%.结论本地区小儿CAP常见细菌为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对常见的G-杆菌敏感的药物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不同特点。方法:比较2003年1月至2003年4月100例(广州市东山区)SARS患者和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100例CAP患者的临床症状、血象、放射学表现、转归等方面的特点,总结SARS的发病特点及病情发展规律。结果:①SARS患者出现38.5℃以上的发热、胸闷、头痛、肌痛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CAP患者(P<0.01);②SARS患者白细胞降低的比例显著高于CAP患者(p<0.01),白细胞升高的比例显著低于CAP患者(P<0.01);③SARS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CAP患者(P<0.01)④SARS患者抗体IgG显著高于CAP患者(P<0.01)。结论:SARS与CAP在临床症状、血象、胸片等方面都有不同特点,应注意区分,尽力作到早诊断、早隔离,避免SARS播散。  相似文献   

18.
徐青 《中外医疗》2013,(12):20+22-20,22
目的探讨抗生素序贯治疗法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医院62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并无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费用比较,显著减少(P〈0.01)。结论抗生素的序贯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单用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呋辛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方法 将7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氧氟沙星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头孢呋辛联合阿奇霉素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左氧氟沙星组40例,痊愈33例(82.5%),显效4例(10.0%),总有效率为92.5%,细菌清除率为94.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35例,痊愈28例(80.0%),显效4例(11.4%),总有效率为91.4%,细菌清除率为92.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两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组的给药方法为1次/d大剂量,患者的依从性好于2次/d给药的头孢呋辛联合阿奇霉素组,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这一用药方案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左氧氟沙星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MOX)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120例CAP患者分为MOX组(n=60)和左氧氟沙星(LVF)组(n=60)。治疗7d后评估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MOX组总有效率高于LVF组(P<0.05)。治疗7d后,2组血清IL-6、PCT、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MOX组低于LVF组(P<0.05)。MOX组、LVF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LVF,MOX治疗CAP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于患者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