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腹壁撤退反射实验优选出恰当的制备气囊的材料。方法分别通过数显游标卡尺及X光图像对不同气囊在不同压力值下的直径进行测量;并采用3分疼痛阈值作为判断标准,测试不同气囊对大鼠造成明显内脏疼痛时所对应的压力值。结果圆形乳胶气球的直径随压力值增加变化均匀和缓,并且可以满足实验中常用的压力范围(20~80 mm Hg),其对大鼠造成内脏疼痛的阈值在伤害性刺激值附近,不会对大鼠肠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结论腹壁撤退反射实验中使用圆形乳胶气球制备气囊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侯春林  王金武  陈爱民  张伟  卢宁  曹银祥 《上海医学》2003,26(2):102-104,I003
目的 研究利用腹壁反射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神经传导通路,探讨躯体运动神经纤维长入副交感神经纤维后支配膀胱平滑肌产生控制性排尿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右侧“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人工膀胱反射弧以左侧为对照侧,通过刺激右侧下腹壁反射激发截瘫动物排尿。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1)在破坏L5-S4脊髓节段前后,观察神经电生理,进行膀胱测压;(2)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标记技术,观察大鼠T11-L1及L4-S4节段脊髓冰冻切片内HRP标记细胞的形态及分布情况。结果 (1)在破坏L5-S4脊髓节段造成截瘫前后,单相方波(3mA,0.3ms)刺激实验侧T13后根可记录到实验侧动作电位,膀胱平滑肌复合股肉动作电位及膀胱平均内压,其形态及波幅与对照侧相似。(2)实验侧T13脊髓前角及双侧L6-S4节段脊髓中间带外侧核区有HRP标记阳性细胞,而对照侧T13脊髓前角未发现HRP标记细胞。结论 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经自体神经移植,其轴突能再生长入膀胱平滑肌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利用截瘫平面以上的体反射,通过硬膜囊内神经根自体神经移植缝合的方法,可建立新的人工膀胱反射弧,使截瘫患者可控制性排尿。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了一种简易的传动误差测量方法,分析了传动误差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实验对减速器进行了测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腹壁缺损三种修补材料的动物与张力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建石  顾宝清 《医学争鸣》1997,18(3):235-238
录求腹壁创伤性大块缺损的修补材料。1.选用生物性异种异体组织猪心包膜,猪膈肌,牛腹膜作为修补材料,用0.5戊二醛溶液处理后,在兔体上两期动物移植实验,术后30d,100d宰杀观察。2.并用人腹膜同这些材料一起作张力对比试验。结果:全部动物无伤口裂开,腹壁膨出,修补材料与腹壁组织粘连紧密,腹腔脏面光滑。移植物切下后光镜病理检查,有较多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大部分病列均查见多核巨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实验用新西兰白兔为平台建立巨大腹壁疝和腹腔高压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手术切除实验兔腹壁肌肉全层建立直径约3 cm的腹壁缺损。围手术期诱导限水型便秘使实验兔腹腔压力增高。观察腹壁疝形成过程,使用超声测量疝囊体积。再次手术测量腹腔内压,解剖疝囊和腹壁观察疝环,使用生物补片修补腹壁缺损,并再次测量腹腔内压,对比疝修补术前后腹腔压力变化。结果 术后3~18 d开始出现腹壁切口旁可复性包块,疝囊最大直径为(8.73 ±1.00)cm,疝环直径为(2.58 ±0.52)cm,术后腹腔内压显著高于术前腹腔内压[(13.93 ±1.61) cmH2O(1 cmH2O=0.098 kPa) vs(4.66 ±1.34)cmH2O,P<0.01]。结论 该方法建立兔腹壁巨大疝和腹腔高压模型的方法简单可行,为巨大腹壁疝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采用直接离断和离断并切除的方式切断实验兔的一支或相邻多支腹壁运动神经,建立实验兔去腹壁运动神经支配导致腹壁薄弱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20只实验兔采用数字表法分为4组,通过外科操作损毁一侧腹壁的运动神经,第1组离断1支腹壁运动神经,第2组离断相邻的3支腹壁运动神经,第3组离断并切除1 cm长度的1支腹壁运动神经,第4组离断并切除1 cm长度的相邻3支腹壁运动神经,采集外科操作后实验兔两侧的腹围数据,通过对比两侧腹围情况观察实验兔外科操作后腹壁薄弱的发生情况,以验证腹壁薄弱动物模型的建立。结果 20例实验兔术后伤口均愈合,1只术后出现局部红肿,2周后消退;第1组、第2组和第3组实验兔两侧腹围未见明显变化,无腹壁薄弱,第4组5只实验兔操作侧腹围明显增加,出现腹壁薄弱,证实该组腹壁薄弱模型制备成功。结论 以离断并切除相邻多支腹壁运动神经的方法制备兔腹壁薄弱模型成功,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良好,为腹壁薄弱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慢性内脏痛敏大鼠痛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内脏痛敏大鼠痛反应的影响,为临床电针治疗慢性内脏痛机制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对新生幼鼠给予结肠扩张刺激,造成其成年后慢性内脏痛觉敏化。对此内脏痛大鼠隔日电针1次共4次,观察其腹壁撤退反射评分,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和甩尾反射潜伏期等指标变化。结果内脏痛大鼠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腹壁撤退反射评分增高,肌电幅值明显增大,甩尾反射潜伏期明显缩短;内脏痛大鼠电针4次后上述3项指标与电针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正常对照大鼠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慢性内脏痛大鼠的痛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大切除并腹壁修补治疗腹壁纤维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腹壁纤维瘤病患者行瘤体扩大切除,范围超过瘤体边界3 cm以上,并对缺损的腹壁用Marlex补片给予无张力修补。结果:9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壁纤维瘤病扩大切除是防止其复发的主要方法,对于切除后的腹壁缺损可以用补片行腹壁修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已知P2X7受体参与多种炎症及神经损伤导致的慢性疾病,但在IB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实验重点研究P2X7受体在IBS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及P2X7受体激动剂(Bz-ATP)与拮抗剂(BBG)对IBS的可能作用,探究P2X7受体与IBS之间的联系与机制,为IBS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方法】 采用两种IBS动物模型:(1)成年SD大鼠结直肠内注射30%的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40 mg/kg)进行诱导;(2)对出生10 d的SD幼鼠进行0.5%乙酸溶液灌肠,培育8~10周。动物分组:(1)正常对照组,TNBS模型组,BBG +TNBS模型组;(2)正常对照组,乙酸模型组,BBG+乙酸模型组和Bz-ATP组。BBG + 模型组(包括TNBS模型和乙酸模型)即模型大鼠连续4 d注射P2X7受体拮抗剂BBG (200 nmol/L,0.5 mL);Bz-ATP组即正常大鼠腹腔注射P2X7受体激动剂Bz-ATP(1 mmol/L,0.4 mL)。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和内脏运动反射(VMR)分别检测大鼠的肠道痛觉敏感性,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肠道组织与背根神经节(DRG)中P2X7受体的蛋白表达量。应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BS模型组VMR幅值显著增加(P<0.05), DRG中的P2X7受体蛋白表达量无变化,而肠道组织中的P2X7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TNBS模型组相比,给予P2X7受体拮抗剂BBG后VMR幅值显著降低(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乙酸模型组AWR显著增高(P<0.01),VMR在结直肠压力为20、40、60、80 mmHg (1 mmHg=0.133 kPa)时分别升高59%、60%、91%、99%(P<0.05);与乙酸模型组相比,给予P2X7受体拮抗剂BBG后,AWR降低52.78%(P<0.01), VMR在结直肠压力为20、40、60、80 mmHg时分别降低51%、46%、68%、66%(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z-ATP组AWR显著增高(P<0.05)。 【结论】 P2X7受体激动剂显著增加大鼠的肠道痛觉敏感性,而在IBS模型大鼠全身给予P2X7受体拮抗剂能够显著降低肠道痛觉敏感性,同时P2X7受体在IBS模型大鼠肠道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肠道P2X7受体在IBS肠道高敏感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提示在IBS的临床治疗中,应用P2X7受体拮抗剂可能将显著降低IBS的腹痛等不适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P2X7受体作为IBS临床治疗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点,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吸脂术和腹壁整形术仍是腹部年轻化的主要治疗手段。吸脂术是腹壁年轻化的基础治疗手段,除负压吸脂和注射器吸脂外,临床上还有多种辅助吸脂方式,其中射频溶脂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吸脂术与腹壁整形术结合发展为腹壁吸脂整形术是腹壁塑形技术的一大进展,通过保留腹壁穿支血管,极大地降低了传统腹壁整形术后高并发症发生率。吸脂有效去除了皮下多余的脂肪,增强了塑性效果。此外,腹壁年轻化治疗中无创技术的应用也为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创伤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攀网法与翻正反射法测定肌松药在小鼠的半数有效量(ED50)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用攀网法与翻正反射法测定小鼠不同肌松药的ED50.结果 攀网法测定肌松药ED50与翻正反射法测定肌松药ED50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翻正反射法还可同时测定肌松药的LD50、潜伏期以及持续期等.结论 翻正反射法可以替代攀网法测定肌松药的ED50,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扣手法和握拳法两种膝腱反射加强试验的临床优劣 ,推荐一种更好的试验方法。方法 :对 10 0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对扣手法和握拳法两种膝腱反射加强试验进行对照研究 ,观察其试验效果及试验对象学会配合动作所需时间等 ,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种方法试验效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χ2 均 <3 .85 ,P >0 .0 5 ) ;试验对象学会两法配合动作所需时间比较有高度显著差异 (u =14 .66,P <0 .0 1) ,握拳法所需时间较短 ;左、右手分别进行握拳法加强试验效果相同。结论 :握拳法膝腱反射加强试验较扣手法简便 ,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 caused by spinal cord injury is difficult to treat clinically.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an artificial bladder reflex arc in rats through abdominal reflex pathway above the lev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reinnervate the neurogenic bladder and restore bladder micturition. 

Methods  The outcome was achieved by intradural microanastomosis of the right T13 ventral root to S2 ventral root with autogenous nerve grafting, leaving the right T13 dorsal root intact. Long-term function of the reflex arc was assessed from nerve electrophysiological data and intravesical pressure tests during 8 months postoperation.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tracing was performed to obser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rtificial reflex. 

Results  Single stimulus (3 mA, 0.3 ms pulses, 20 Hz, 5-second duration) on the right T13 dorsal root resulted in evoked action potentials, raised intravesical pressures and bladder smooth muscle,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recorded from the right vesical plexus before and after the spinal cord transaction injury between L5 and S4 segmental in 12 Sprague-Dawley rats. There were HRP labelled cells in T13 ventral horn on the experimental side and in the 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on both sides of the L6–S4 segments after HRP injection. There was no HRP labelled cell in T13 ventral horn on the control side. 

Conclusion  Using the surviving somatic reflex above the lev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to reconstruct the bladder autonomous reflex arc by intradural microanastomosis of ventral root with a segment of autologous nerve grafting is practical in rats and may have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huma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科学合理的测算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以及编制管理改革提供参考。方法对各省市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总结编制影响因素以及编制测算方法。结果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现阶段人员编制测算主要以床位数与门诊量为主要考量因素,其他因素为辅。结论结合我国公立医院人事管理改革方向,在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管理上,首先需要科学核定医院应配备人员总量,全方位考虑各影响因素,并设定一定的可伸缩区间,使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声反射联合纯音听阈测试在突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就诊于本院的120例(240耳)突聋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14 d为一个疗程,患者治疗前均给予纯音听阈测试和声反射检查,对纯音听阈测试治疗前及治疗后3d,1 w,10 d,2 w的听力水平进行对比研究,同时通过治疗前后的耳声反射通过率评价其在治疗中的价值.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d、1 w、10 d、2 w的听阈测试结果明显低于前一时间节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3d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w和治疗后3d相比,治疗后10d和治疗后1 w相比,治疗后2 w,研究组和治疗后10d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反射检测能够初步快速客观反映听力功能,通过声反射测试联合纯音听阈测试进行突聋治疗效果的判断评价,进一步提高疗效水平,具有较为实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院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2004年以来的3年中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临床资料。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186例,分成三组,其中第一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肌松药及面罩给氧122例,第二组应用全身麻醉42例,第三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22例。结果第一组有10例出现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未造成膀胱穿孔,有5例出现严重的闭孔神经反射,造成轻微的膀胱穿孔4例,不需要膀胱修补,造成1例严重的膀胱穿孔、大出血,需要行膀胱修补术。第二组和第三组出现2例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结论硬膜外麻醉是不可能抑制闭孔神经反射的,肌松药的应用可以抑制膀胱肌肉的收缩,实际上这种方法对小的膀胱肿瘤,手术时间短是非常有效的。但对大的膀胱肿瘤,手术时间长是不合适的。对大的膀胱肿瘤或多发的膀胱肿瘤,应用全身麻醉是非常合适的。上述两种方法应用中掌握肌松药的应用量和维持时间是非常重要的,电切中出现膀胱穿孔多是由于肌松药的应用量或维持时间不够造成闭孔神经反射所致。闭孔神经阻滞麻醉的联合应用是最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检验方法对慢性肝病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 HBeAg、HBeAb均检查为阳性的肝病患者100例,对其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一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透明质酸( HA)测定法、PCR检测法的检出率分别为80%、48%和98%,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PCR)检测的灵敏度明显高于ELISA法与血清HA检测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检测HBV-DNA其结果更精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认知疗法治疗酒依赖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防止酒依赖者复饮的疗效。方法对66例酒依赖者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其中研究组加用认知治疗,时间4~12周,采用心理渴求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比较,并在出院后观察两组酒依赖者的戒酒操守率。结果研究组在治疗第4周心理渴求分值(1.61±0.80)分,与对照组(2.46±0.86)分的差异有显著性(t=3.9645,P<0.01);研究组在出院半年时的完全戒酒率为51.6%,对照组为23.3%,差异有显著性(2=5.191,P=0.023)。结论认知疗法对于酒依赖者戒除心理依赖及预防复饮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60-163
目的 分析病区药房退药情况,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方法 对我院2019年1~6月份病区药房6474张退药单中的退药金额、退药科室、退药频次、退药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1~6月份退药总金额为1 528 102.01元,约占药品出库金额的1.40%;全院30个科室均有退药,退药总频次达6474次,退药频次前5位的科室依次为21区呼吸科(14.84%)、18区心血管内科一区(12.30%)、7区神经外科(11.23%)、20区心血管内科二区(10.83%)、13区心血管内科三区(6.58%);退药原因主要为患者出院(31.71%)、医嘱调整(27.57%)、药物不良反应(11.12%)、患者转科(8.03%)、护士医嘱录入错误(5.25%)、患者拒绝使用(4.80%)、药房无药(4.14%)、医生重复开具同类药品(3.82%)、患者死亡(3.55%)。结论 我院病区药房退药现象涉及临床各科室,退药金额较大,退药原因较多,医院应当高度警惕退药带来的药品安全隐患,加强对退药的管理,严格执行退药管理制度,加强全体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减少不必要的退药事件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