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3.0T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对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2017年3月-2020年1月因腮腺肿物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平扫及ASL扫描,测量ASL序列图像上肿瘤组织的肿瘤血流量(TBF),并将计算出的标准化肿瘤血流量(nTBF)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4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28例,包括腺淋巴瘤14例,多形性腺瘤14例;恶性肿瘤共17例。测量并经计算得出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恶性腮腺肿瘤的nTBF分别为:3.71±1.65、0.89±0.25、1.55±0.60。腺淋巴瘤的nTBF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1)和恶性肿瘤(P<0.01),但是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的nT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ASL能将腮腺腺淋巴瘤从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中鉴别出来,但是无法鉴别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ASL诊断腮腺腺淋巴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nTBF的诊断阈值为2.03,诊断腺淋巴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93.5%。结论:3.0T MR ASL技术可以无创地、定量地评价腮腺肿瘤的TBF,并对腺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0 T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半定量分析对腮腺肿块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43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个腮腺肿块的所有MRI平扫及DCE-MRI资料,分析每个肿块内感兴趣区(ROI)的时间-信号曲线(TIC)特点,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3个肿块中,8个恶性肿瘤及3个感染性病变曲线类型均为C型(平稳型,上升后处于平稳状态);7个混合瘤、1个基底细胞腺瘤、2个神经源性肿瘤、1个囊肿曲线类型均为A型(持续上升型);40个腺淋巴瘤中有32例曲线类型为B型(廓清型,上升后快速廓清),8例为C型;1例嗜酸细胞腺瘤亦为B型.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感染性病变的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病变与感染性病变曲线类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与腺淋巴瘤、恶性肿瘤与混合瘤、腺淋巴瘤与混合瘤的廓清率(W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DCE-MRI半定量分析有助于腮腺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朱娟  李葆青  张宁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73-1078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增强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的影像特征认识。方法:搜集本院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CT增强特征,测量平扫和双期增强的CT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类型腮腺肿瘤平扫均为等或稍低密度结节,其中腺淋巴瘤平扫密度最高,腺淋巴瘤和基底细胞瘤可见明显的囊变。增强特点: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腺淋巴瘤表现为早期显著强化及快速流出,基底细胞瘤表现为早期显著持续强化,恶性肿瘤表现为延迟显著持续强化;腺淋巴瘤的动脉期CT值明显高于较其他类型的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肿瘤静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及恶性肿瘤各有其不同的强化特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动态增强特点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满育平  马隆佰  林华  韦强 《放射学实践》2018,(12):1241-1245
【摘要】目的:评估常规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DCE)MR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共49个病灶,其中多形性腺瘤25例共26个病灶,腺淋巴瘤19例共23个病灶)患者的3.0T常规MRI、DWI和DCE-MRI等多模态影像资料,分析各序列图像上病灶主要征象或参数值的诊断效能。结果:①26个多形性腺瘤中20个(20/26)位于腮腺浅叶上极,23个腺淋巴瘤中17个(17/23)位于腮腺深叶下极,2组间病变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3,P<0.05);②多形性腺瘤的平均ADC值为1.838×10-3mm2/s,腺淋巴瘤为0.899×10-3mm2/s,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06,P<0.05);③DCE-MRI获得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26个多形性腺瘤中22个为TIC-A型(持续流入型),23个腺淋巴瘤病灶中20个为TIC-B型(廓清型),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7,P<0.05);④DCE-MRI获得的病灶的定量参数中,与腺淋巴瘤比较,多形性腺瘤的Ktrans、Kep和iAUC值较低,Ve值较高,其中Ktrans和Ve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7和4.241,P<0.05)。结论:多模态MR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段读出扩散峰度成像(RESOLVE-DKI)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7例腮腺肿瘤患者资料,其中良性肿瘤114例,恶性肿瘤43例,并进一步分为多形性腺瘤(n=69)、Warthin瘤(n=29)和恶性肿瘤3组。治疗前均行常规MRI扫描及RESOLVE-DKI检查。测量肿瘤的平均扩散峰度(MK)值、平均扩散系数(MD)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比较组间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K、MD及ADC值鉴别诊断腮腺肿瘤的价值,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腮腺良性肿瘤的MK值低于恶性肿瘤,MD值和ADC值高于恶性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与恶性肿瘤组间及两两比较MK、MD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MK值、MD值和ADC值鉴别诊断腮腺良性与恶性肿瘤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1、0.661和0.677。MK值、MD值和ADC值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0.899和0.997。MK值、MD值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常见的腮腺肿瘤的声像图表现.结果 68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36例,占52.94%,在良性肿瘤中,又以混合瘤多见29例(80.56%),腺淋巴瘤7例(19.44%);低度恶性肿瘤10例,占14.71%,其中粘液表皮样癌(高分化型)5例(50.00%),腺泡细胞癌4例(40.00%),基底细胞腺癌1例(10.00%);恶性肿瘤12例,粘液表皮样癌(低分化型)6例(50.00%),鳞状细胞癌3例(25.00%),腺样囊性癌2例(16.67%),恶性混合瘤1例(8.33%).腮腺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在形态、包膜、边界进行比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25、23.14、18.56,P<0.05).二者在内部回声上比较无明显差异(x2=3.11,P>0.05).腮腺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的血流信号相对较少,而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流信号较丰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流分级情况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03、13.75、7.70、23.54,P<0.05).结论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诊断腮腺肿瘤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强、无损伤、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DWI对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2例腮腺肿瘤的MRI图像,根据其DW1图行ADC图重建,测量肿瘤的ADC值.按发病率将62例病例分成3组: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31例,全部单发;腺淋巴瘤19例,9例单发,10例多发,共30个病灶;恶性肿瘤12例,3例淋巴瘤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共18个病灶.比较分析3种肿瘤的ADC值.结果: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发生于腮腺浅叶(43个,70.5%),肿瘤边界多清楚,体积一般较恶性肿瘤小;恶性肿瘤位于深叶者8个(44.4%),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83.3%).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平均ADC值均高于腺淋巴瘤(P=0.000、0.002),且多形性腺瘤平均ADC值高于恶性肿瘤(P=0.001).结论:腮腺肿瘤的常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联合DWI能为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T1-mapping和分段读出DWI(RESOLVE-DWI)在腮腺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169例腮腺常见肿瘤患者的T1-mapping及分段读出DWI资料。其中,多形性腺瘤85例,Warthin瘤32例,恶性肿瘤52例。测量并比较三组肿瘤的T1及ADC值,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1、ADC及二者联合(T1+ADC)对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参数的AUC的差异。结果:三组肿瘤的T1值和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形性腺瘤的T1值及ADC值最高;恶性肿瘤次之,Warthin瘤最低。T1和ADC鉴别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Warthin瘤与恶性肿瘤的AUC分别为0.914和0.997、0.664和0.869、0.835和0.695,Delong检验显示2个参数AU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ADC鉴别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AUC均显著高于T1(1.000 vs. 0.914、0.873 vs. 0.664,P均<0.001);T1+ADC鉴别Warthin瘤与恶性肿瘤的AUC显著高于T1(0.895 vs. 0.835,P<0.001)和ADC(0.895 vs. 0.695,P<0.001)。结论:T1-mapping和RESOLVE-DWI有助于鉴别诊断腮腺常见肿瘤,二者联合诊断可提高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MRI多参数联合评分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过多模态MRI检查,包括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DCE),采用ROC曲线分析MRI多参数联合评分(MPCS)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共纳入腮腺肿瘤患者116例,其中良性肿瘤75例(64.7%),恶性肿瘤41例(35.3%)。MRI平扫图像中良、恶性肿瘤的边界和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灶位置和信号均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1.15±0.22)×10-3mm2/s,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5±0.17)×10-3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的TIC曲线以A型最多(43/75,57.3%),恶性肿瘤则以C型曲线最多(29/41,70.7%)。良性肿瘤的MR多参数联合评分平均分值为(2.23±1.23)分,恶性肿瘤为(5.00±1.05)分,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PCS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明显高于ADC值(0.75)和TIC曲线分型(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CS为3分时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效能最高,AUC为0.8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88.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和93.0%,准确率为87.9%,约登指数为0.76。结论:MRI多参数联合评分可有效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是腮腺肿瘤术前定性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常规MRI联合DWI在腮腺常见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DWI对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2例腮腺肿瘤的MRI图像,根据其DWI图行ADC图重建,测量肿瘤的ADC值。按发病率将62例病例分成3组: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31例,全部单发;腺淋巴瘤19例,9例单发,10例多发,共30个病灶;恶性肿瘤12例,3例淋巴瘤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共18个病灶。比较分析3种肿瘤的ADC值。结果: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发生于腮腺浅叶(43个,70.5%),肿瘤边界多清楚,体积一般较恶性肿瘤小;恶性肿瘤位于深叶者8个(44.4%),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83.3%)。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平均ADC值均高于腺淋巴瘤(P=0.000、0.002),且多形性腺瘤平均ADC值高于恶性肿瘤(P=0.001)。结论:腮腺肿瘤的常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联合DWI能为腮腺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评价T2-mapping成像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168例腮腺肿瘤患者的T2-mapping资料,其中良性肿瘤118例,恶性肿瘤50例,并进一步分为多形性腺瘤(n=73)、Warthin瘤(n=29)、基底细胞腺瘤(n=11)和恶性肿瘤4组。测量肿瘤及对侧正常腮腺组织的T2值,计算相对T2(rT2)值,分析腮腺肿瘤T2值、rT2值的差异,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2值、rT2值的诊断价值。结果:腮腺良性肿瘤的T2值、rT2值显著高于恶性肿瘤(P均<0.001),多形性腺瘤的T2值及rT2值最高;Warthin瘤的T2值及rT2值最低。T2值、rT2值鉴别诊断腮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5和0.692,T2值及rT2值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的AUC分别为0.891和0.862。T2值及rT2值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的AUC分别为0.686和0.664。T2值及rT2值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AUC分别为0.836和0.799。T2值鉴别诊断Warthin瘤与基底细胞腺瘤的AUC为0.865。结论:T2-mapping有助于鉴别诊断腮腺肿瘤。  相似文献   

12.
张启禄  钱斌  刘良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1):1547-1550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瘤(BCA)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腮腺BCA患者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并与腮腺混合瘤、腺淋巴瘤及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发.CT平扫均表现为腮腺内稍高密度影,呈类圆形,境界清晰,CT值约34~53 HU;8例病灶体积较小,最大径0.92 ~ 2.74 cm,均位于腮腺浅叶;1例体积较大,最大径3.21 cm,同时累及腮腺深、浅叶;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约83 ~ 106 HU,静脉期强化不消退.CT平扫时,BCA与混合瘤、腺淋巴瘤及黏液表皮样癌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BCA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与腺淋巴瘤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混合瘤及黏液表皮样癌(P<0.05);静脉期:BCA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高于腮腺混合瘤、腺淋巴瘤及黏液表皮样癌(P<0.05).结论 BCA作为一种相对少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好发于老年女性;影像学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的单发病灶,密度不均,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表现;最终确诊须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的多参数值对高级别胶质瘤(HGG)和单发脑转移瘤(SB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9例HGG患者和14例SBM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DKI扫描及增强扫描。选取兴趣区(ROI)测定其DKI参数,并进行矫正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MD)及平均峰度(MK)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间各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ROC曲线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两组肿瘤实质区DKI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瘤周区的FA值、MD值及MK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瘤周区的MK值鉴别两种肿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FA值和MD值高,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瘤周区的FA值、MD值及MK值对HGG和SBM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且瘤周区MK值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ADC图的全域直方图分析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7例腮腺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多形性腺瘤26例、腺淋巴瘤21例。所以患者采用b值0和1000s/mm2行DWI扫描,利用Mazda软件在包含肿瘤实质的所有ADC图像上分别沿瘤体边缘手动勾画ROI,进行直方图分析并提取出9个纹理参数(平均值、方差、偏度、峰度和第1、10、50、90、99百分位数),对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其ROC曲线,评价各参数鉴别2种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组和腺淋巴瘤组间平均值、偏度及第1、10、50、90、99百分位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的偏度值小于腺淋巴瘤组,其余各参数值均大于腺淋巴瘤组。其中第10百分位数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1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1%和88.46%;其次为平均值(曲线下面积为0.875,敏感度85.71%,特异度84.62%)和第50百分位数(曲线下面积0.873,敏感度80.95%,特异度88.46%);第1和第99百分位数的曲线下面积偏小(<0.75)且Youden指数偏低(<0.6)。结论:基于ADC的全域直方图分析有助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MRI高分辨率DWI表观扩散系数(ADC)的直方图分析对腮腺常见三类肿瘤(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腮腺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69例腮腺常见肿瘤,其中多形性腺瘤36例,Warthin瘤14例,腮腺恶性肿瘤19例。利用Mazda软件于肿瘤最大层面ADC图像上勾画瘤体兴趣区,进行直方图分析并提取出12个参数(面积、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变异度、偏度、峰度、第1百分位数、第10百分位数、第50百分位数、第90百分位数、第99百分位数)。对三组肿瘤的各直方图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特征,并利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通过直方图分析得到的12个参数中,有9个参数在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两组间,有8个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第10百分位数和均值诊断效能较高,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1、0.909。在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两组间,亦有8个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第10百分位数和第50百分位数诊断效能较高,AUC分别为0.841、0.832。但在Warthin瘤与恶性肿瘤两组间,仅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ADC的直方图分析有助于腮腺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可提供更多量化信息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对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33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腺淋巴瘤17例共22个病灶,腮腺多形性腺瘤16例共17个病灶,均完成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病理,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腮腺腺淋巴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在发病部位、生长轴线、肿瘤内低密度或囊变坏死、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肿瘤内或周边血管影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肿瘤形态、大小、左右叶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源CT除能显示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数目、部位、形态及周围结构情况,尤其对肿瘤内低密度组织成分或囊变坏死、增强血管影等显示有较好优势,对两者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MSCT灌注成像特征,以提高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19例腮腺肿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SCT平扫后立即进行灌注扫描,采集数据输入Philips EBW后处理工作站,使用Perfusi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动态分析模块获得肿瘤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肿瘤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和强化峰值(PEI),并根据色阶分别获取相应的伪彩图。所有患者最终均经手术病理学明确诊断。结果:1手术病理:19例腮腺肿瘤中,多形性腺瘤6例,腺淋巴瘤12例(其中2例因图像伪影明显不计入研究),腮腺癌1例(排除研究)。2MSCT灌注TDC特征:9例腺淋巴瘤呈"快进快退"型,1例呈"快进缓降"型,6例多形性腺瘤均呈"缓慢上升"型。3腺淋巴瘤的BV和PEI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而TTP值低于多形性腺瘤(P均<0.05)。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BV和PEI值在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和0.97,而TTP值在两者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灌注成像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 DWI)参数在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间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临床怀疑涎腺肿瘤患者55例,男32例,女23例,中位年龄51岁.患者均行3.0 TMR扫描,IVIM采用11个b值(0、10、20、30、50、80、100、200、300、400、800 s/mm2).对涎腺肿瘤基于IVIM理论基础的灌注和扩散成像进行评估.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法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间IVIM参数值D值、D*值及f值的差异.结果 55例患者中完成IVIM DWI检查并纳入统计学分析者共47例,包括45个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23个,腺淋巴瘤15个,肌上皮瘤4个,基底细胞腺瘤2个,蔓状血管瘤1个)和5个恶性肿瘤(腺泡细胞癌2个,黏液表皮样癌1个,腺样囊性癌1个,转移性黑色素瘤1个),45个发生于腮腺,5个发生于颌下腺.腺淋巴瘤的D值显著低于其他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及基底细胞腺瘤间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值在上述4种良性上皮型肿瘤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的IVIM参数具有差异性,IVIM DWI对区分涎腺肿瘤的病理亚型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T1WI最大信号强度值与咬肌、脊髓信号平均值的比值(T1-max-SIR)对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为腮腺肿瘤的148例患者,其中腺淋巴瘤90例,恶性肿瘤58例,患者术前行常规MRI扫描,测量肿瘤T1WI最大信号强度值与同层面咬肌及脊髓信号强度平均值,计算相应T1-max-SI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二者对腮腺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二者之间的ROC曲线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 与腮腺腺淋巴瘤相比,腮腺恶性肿瘤T1-max-SIR咬肌及T1-max-SIR脊髓均降低(P<0.05),ROC显示T1-max-SIR咬肌及T1-max-SIR脊髓曲线下面积分别约为0.925、0.875,最佳临界值分别约1.600、1.278。ROC曲线DeLong检验结果表明,P值>0.05,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T1-m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最小ADC值鉴别诊断腮腺混合瘤与腺淋巴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腮腺混合瘤80例(84个病灶)及腺淋巴瘤50例(62个病灶)的MRI特点,并比较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最小ADC值。结果:腮腺腺淋巴瘤的男性占比(100.0%,50/50)明显高于混合瘤(21.2%,17/80)(P0.05);腺淋巴瘤位于腮腺后下极占88.7%(55/62),明显高于混合瘤14.3%(12/84)(P0.05);腺淋巴瘤T_2WI呈低信号或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占71.0%(44/62),明显高于混合瘤4.8%(4/84)(P0.05)。腮腺腺淋巴瘤最小ADC值明显低于混合瘤[(0.72±0.18)×10~(-3)mm~2/s vs.(1.30±0.26)×10~(-3)mm~2/s](P0.05)。结论:常规MRI联合最小ADC值有助于鉴别腮腺混合瘤与腺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