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自平教授运用祛湿与固涩法治疗带下病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露红 《河南中医》2006,26(3):20-21
王自平教授196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1994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转评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如科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40余年,中医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和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妇科经带胎产疑难杂证的治疗和研究,特别是对于妇科盆腔肿瘤、输卵管不通,男女不孕不育、保胎、崩漏等病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疗效,1993年主编了《中医妇科析要》,其中详细记载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体会,撰写的论文“循时用药治经病”、“用四步法治疗血瘀崩漏症”等40余篇分别发表在《中医杂志》、《河南中医》等刊物上,1993年主持进行了“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型)临床与实验研究”科研课题获河南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于教学经验丰富,临床治疗效果好,2003年被国家中管局定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本人有幸师从王自平教授,受益匪浅。现将老师对带下病祛湿与同涩之法在临床中的辨证运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为清代温病学创始人之一 ,但在他的温病学专著《温病条辨》中有不少关于对小儿病的独到见解 ,笔者仅就该书《解儿难》中的学术观点作一些肤浅的探析 ,以求启迪于今天的儿科临床。1 宁饥勿饱 ,宁寒勿暖有关小儿喂养 ,吴氏提出 :“小儿无冻饿之患 ,有饱暖之灾”。是说小儿稍微饿一点 ,衣服稍微单薄一点 ,不会出现多大的疾患 ,而温饱过度 ,反而会使疾病丛生。俗话说 :“若要小儿安 ,常带三分饥和寒”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于衣着温暖过度之害 ,吴氏说 :“全赖明医参透此理 ,于平日预先告谕儿之父母 ,勿令过暖汗多亡血 ,暗中少却无穷之…  相似文献   

3.
论吴鞠通对大黄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可迅 《河北中医》2010,32(7):1076-1077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具有很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许多药物的运用也具有独到的心得,其对大黄的论述颇有见地。自《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吴鞠通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体会,在其著作中多次论述了大黄的使用方法。总体归纳为2条:一是指出使用大黄之误;二是明示使用大黄之法。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温病条辨》一书因所列诸方配伍巧妙、剂量轻盈,后世医家多有效法.然年移代革,后世对其用药剂量的认识多局限在方大量小之上.今搜采《吴鞠通医案》重剂用药验案数则,加以解析归纳,最后参合吴氏用药主张,总结吴氏用药特点及规律,给同道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养阴思想是吴鞠通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时时顾护阴液的养阴观贯穿吴氏温病治疗始终,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吴鞠通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从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与恢复期不同病程阶段总结吴氏特色养阴治法,归纳其方药应用规律与瘥后调养之法,明确温病治疗中养阴的重要性,对现今以阴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祛湿法是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香港地区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温暖而潮湿的气流影响,空气暖中带有湿,故"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处气交当中,易感湿热之邪"(《临床证指南医案》).且"东南卑下,山泽蒸气,湿从外入,自下而上……"(《证治汇补·湿证》),证候表现独特.现结合临床浅淡吴鞠通祛湿法在香港地区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带下病是临床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带下量、色、质、味等异常为主要表现。常因感受湿邪或各种原因损伤脾气,湿浊内生,流注下焦而成带下。本文通过论述湿邪、脾虚与带下病的关系,探讨健脾除湿法治疗带下病,并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医思维方法的诸多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在祖国医学的继承和挖掘工作中必须认真整理研究和继承。本文即是整理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体现出来的类比思维方法并简略分析类比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湿邪的来源、特点及其所致皮肤病的特点着手,探讨祛湿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表现有典型的湿邪病症的皮肤病,从病因病机上辨别湿邪的来源,采用散寒除湿、祛风燥湿、清热利湿、健脾除湿的方法辨证治疗,能够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从《伤寒论》承气汤的应用、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运用及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发挥等3个方面阐述吴鞠通对仲景承气汤的运用与发挥,探讨温病学术体系与伤寒学术体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1.
血证为临床常见病。清代名医吴鞠通禀承《内经》、《金匮》之旨,在《温病条辨》卷四之〈杂说·治血论〉篇加以讨论及阐发。其文理法简明,准古酌今;其论在吴氏医案中亦有例证。笔者将其归纳为治血四要,愿与同道探讨之。一、血病治气吴氏不是见血治血,而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吴鞠通使用鲜药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引进及使用鲜药提供学术参考,也为吴门医派鲜药研究提供借鉴。方法:筛选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与鲜药相关的条文与医案,对药物的使用频数、性味、归经、三焦对应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归纳出吴鞠通擅长使用的鲜药21味,其中寒性、甘味药最多,主要主入肺、胃经,主要作用于中、上二焦,对应的病证达34种。结论:鲜药于上焦宣散邪热,中焦滋养阴液。吴鞠通运用鲜药贯彻其三焦辨证的思想,充分发挥鲜药轻清透达、易趋病所的特性,广泛应用于暑热病等中上焦病证。且吴氏使用鲜药善用“汁”,以发挥其清热生津、养阴润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在厥阴病的概念、主症、病机、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认为痉厥神昏、舌謇烦躁,多为厥阴证.厥阴病的主症是神昏痉厥,病机是阴盛阳竭,或阳盛阴竭,或阴竭阳脱,治疗厥阴病主要采用熄风清热、泄浊利水和综合论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集大成之作.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在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法、说明传变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使温病学说的辨证论治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卫气营血辨证,而且还沟通了仲景学说的相关内容.吴鞠通在张仲景学术内容的...  相似文献   

16.
唐瑜之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55-1455,1464
清.吴鞠通是稍后于叶天士的温病学大家,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以上、中、下三焦分病之浅深轻重,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互补,相辅而行,从而使温病的辨证论治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对于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吴氏的三焦辨证更注重湿温病的辨证施治,因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邪为患论述  相似文献   

17.
祛湿法治疗阳痿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祛湿法治疗阳痿一证,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于下: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22~40岁者10例,41~50岁者5例;农民2例,干部1例,工人12例;病程1年以下者12例,1~2年者3例;婚前手淫者3例,伴遗精者6例。  相似文献   

18.
温邪致病最易耗损阴液,本文浅析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滋阴方法及用药规律,上焦以透热兼以养阴;中焦以泻热兼以保阴;下焦以育阴兼以搜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吴鞠通先生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方法以《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部著作中涉及治疗痢疾的药物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吴鞠通治疗痢疾常用的药物有补益药如人参、甘草、炒白术等;清热药以黄芩、黄连、黄柏为常用;理气药常用木香、陈皮、槟榔;补血药常用白芍、当归。结论吴鞠通先生治疗痢疾初起,祛邪为先;久痢分虚实,宜攻补兼施,固护正气为要;治疗痢疾还善于应用炭类药物及药对。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最早提出“甘苦合化利小便”法,即甘寒养阴药配伍苦寒清热药治疗热灼阴伤之小便不利。本文对《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整理,探讨其作用机制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