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胃癌术后接受化疗后再次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4月,在笔者医院接受胃癌术后化疗后再复发的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生存资料,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影响胃癌在接受化疗后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在病理资料与复发时间的分析中,患者的性别(t=0.056,P=0.076)与年龄(t=0.320,P=0.063),不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复发时间;而患者胃癌的分化程度(t=2.23,P=0.002)、切缘(t=5.36,P=0.032)、TMN分期(F=3.68,P=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肿瘤直径(OR=3.56,P=0.001)、TNM分期(OR=6.48,P=0.006)以及Borrmann分型(OR=2.52,P=0.003)是胃癌化疗后再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胃癌在术后接受化疗后再次复发时间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肿瘤直径、TNM分期、Borrmann分型是其再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后患者生存状态的影响。方法 以消融时间在2008年1月1日~2010年7月31日间的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中详细记录患者使用中药情况,根据服用中药时间分高暴露、低暴露和无暴露3个队列。结果 总共入组336例,失访31例,纳入统计305例,其中男性253例,女性52例;患者年龄56.24±11.19岁;高暴露队列105例、低暴露队列93例、无暴露队列107例。3组在性别、年龄、病灶数目、病灶大小、最大直径、基础肝病类型、病理分化程度、Child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暴露、低暴露及无暴露组的总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9.2%(74/107)、50.5%(47/93)、61.9%(65/105),低暴露组的1、2年复发、转移率与无暴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0.009),高暴露组的1年复发、转移率与无暴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年的复发、转移率虽低于无暴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相比,1、2年的复发、转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80、0.306)。3组总的病死率分别为39.3%(42/107)、30.1%(28/93)、28.6%(30/105)。3组的1年生存率均>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暴露组3年的累计生存率与无暴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服用中药为保护因素,低暴露与高暴露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648、0.693,回归系数分别为-0.434、-0.367。结论 对于微波消融术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联合中医药治疗可以减少微波消融治疗后的复发转移,并由此提高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羧基末端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Ct-HBx)的表达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62例肝癌组织、配对的263例癌旁组织和配对的25例癌栓组织中Ct-HBx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Ct-HBx蛋白的表达与HCC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 Ct-HBx蛋白表达在配对的263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43.73%(115/263)和11.79%(31/263);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门静脉癌栓(PVTT)、术前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前甲胎蛋白(AFP)、主瘤旁微小子灶、术前巴塞罗那临床肿瘤(BCLC)分期和术后抗病毒治疗是H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门静脉癌栓、术前AFP、肿瘤包膜、术前BCLC分期和Ct-HBx蛋白表达是H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在263对配对样本中,肝癌组织中Ct-HBx蛋白的表达与性别、糖类抗原19-9(CA19-9)、术后抗病毒治疗有关(P均<0.05)。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t-HBx蛋白均为阴性表达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高于Ct-HBx蛋白在肝癌组织阴性表达且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的患者(P=0.050 1)。结论 当HCC患者肝癌组织中Ct-HBx蛋白表达呈阴性时,癌旁组织中Ct-HBx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与术后预后有关,可作为预测术后肿瘤生存和复发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多发性肝癌患者102例开展回顾性研究,均行肝切除术,记录并计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总生存期以及1、2、4年的累积生存率。经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10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总生存期为32个月,1、2、4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57%、64.52%和44.09%。多元Cox回归分析提示临床分期Ⅲa期、肿瘤最大直径>5 cm、病灶数量≥4个、门脉瘤栓、微血管侵犯是多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包膜完整、术后辅助治疗是术后生存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多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术后远期疗效仍不够理想,患者远期预后主要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灶数量、门脉瘤栓、肿瘤包膜是否完整、微血管侵犯、术后辅助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2016年诊治的55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用药、随访及复发转移等情况,并使用卡方检验对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核分裂像、肿瘤原发部位、Ki-67指数、肿瘤浸润深度、出血坏死等因素与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从中筛选有意义的因素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使用卡方检验研究Ki-67指数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未行标准剂量辅助治疗或未规律的行标准剂量辅助治疗的患者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术后行规律的标准剂量辅助治疗者。肿瘤直径、核分裂像、肿瘤原发部位、Ki-67指数、肿瘤浸润深度和出血坏死等因素与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Ki-67指数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i-67指数与肿瘤部位、直径、核分裂像数目、危险度分级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需行规律的标准剂量辅助治疗。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核分裂像、肿瘤原发部位、Ki-67指数、肿瘤浸润深度和出血坏死;Ki-67指数与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有关,可能用于指导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标准剂量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腺性膀胱炎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选择笔者医院117例腺性膀胱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3年复发情况分为两组,分别为复发组(n=24)及未复发组(n=93),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再根据RDW中位数水平,分为RDW低值组组(n=61)及RDW高值组组(n=56),比较两组复发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腺性膀胱炎患者术后3年复发组的RDW水平(13.1%±1.8% vs 11.7%±1.1%,P=0.001)显著高于未复发组。RDW高值组组复发率(32.1% vs 9.8%,P=0.003)显著高于RDW低值组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 (OR=2.120,95% CI:1.322~3.401,P=0.002)、慢性泌尿系炎症史(OR=7.476,95% CI:2.076~26.915,P=0.002)及泌尿系结石史(OR=5.428,95% CI:1.245~23.669,P=0.024)是腺性膀胱炎患者术后3年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RDW水平与腺性膀胱炎患者术后3年复发关系密切,高RDW水平的腺性膀胱炎患者,其术后3年复发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小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2月肿瘤医院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经手术切除单个结节最大直径≤5 cm或两个结节最大直径之和≤5 cm的小肝癌46例。分析肿瘤大小、手术切缘、术中输血及肿瘤数目等与小肝癌术后无瘤生存期的关系。结果:46例病例中早期肝内复发34例。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术中输血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手术切缘、术中输血是影响病人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重要因素。积极防治复发将是延长术后无瘤生存期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胡华华  杜凌 《海南医学》2014,(9):1334-1336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1年内复发的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时期内收治的30例1年内无复发的患者(B组)进行对照研究。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A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76.67%,无瘤生存率为63.33%。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性肝癌术后1年内复发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体积、肿瘤的数目、肿瘤包膜完整程度、血管内有无癌栓和肿瘤融合程度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体积、血管内有无癌栓是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密切监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结合术中肿瘤体积的测量以及有无发现血管内癌栓,可以早期预防和发现原发性肝癌术后的复发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手术治疗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45例UT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方法、术后病理结果、随访数据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UTUC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3.5个月,UTUC术后膀胱复发率为18.0%(80/445),其中66.2%(53/80)的患者膀胱初次复发发生于术后1年内。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5岁(OR=1.99,95% CI:1.22~3.22,P<0.01)、有膀胱癌病史(OR=2.69,95% CI:1.71~4.24,P<0.01)、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OR=2.15,95% CI:1.30~3.57,P<0.01)、输尿管下段肿瘤(OR=1.40,95% CI:1.11~1.78,P<0.01)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其均为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5岁、有膀胱癌病史、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输尿管下段肿瘤是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UTUC患者术后需加强随访监测,定期复查膀胱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探讨老年宫颈癌患者中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5年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有完整临床相关资料的324例老年宫颈癌患者,分析影响其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324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9.8%,术后盆腔感染率为7.1%。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宫旁组织浸润、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术前血清SCC-Ag、CA125均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临床分期Ⅱ期、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在盆腔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开腹手术、术前有盆腔感染史、术后盆腔淋巴结囊肿是发生术后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盆腔感染史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与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明显相关。结论 FIGO临床分期Ⅱ期、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术前有盆腔感染史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是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术前血浆前白蛋白(PA)含量在评估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远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1年12月-2012年3月期间施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前多项指标对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根据术前血浆PA含量的临界值,分为低PA组(术前PA含量≤152 mg/L)和高PA组(术前PA含量>152 m/L),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间预后的差异.结果 共373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生存时间32.3个月,中位肿瘤复发时间20.5个月.肿瘤大小(P=0.003)、TNM分期(P<0.001)、术前血浆PA含量(P=0.034)、血管侵犯(P=0.027)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P<0.000 1)、术前血浆PA含量(P=0.002)、血管侵犯(P=0.048)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PA组中位生存时间和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41.3个月和28.8个月,优于低PA组的31.7个月和14.4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术前血浆PA含量低是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和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Wang GY  Yang Y  Zhang Q  Li H  Chen GZ  Yi SH  Xu C  Wang GS  Zhang J  Yi HM  Jiang N  Fu BS  Zhao H  Li MR  Chen YH  Cai CJ  Lu MQ  Chen G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2):1519-1522
目的 评价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术后肝癌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76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术前最大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甲胎蛋白(AFP)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后最大肿瘤直径、术后肿瘤数目和病理组织学分级等对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单因素进入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2%、52.7%和50.9%.NLR<2.5和NLR≥2.5(37例)的患者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1%、66.9%、63.3%和56.3%、37.6%、37.6% (P=0.01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最大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3、有大血管侵犯、AFP≥400 μg/L和NLR≥2.5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率.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数目>3、血管侵犯和NLR≥2.5为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高NLR的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增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reoperative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 on the tumor re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HBV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CC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ir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tumor-free survival were evaluated by univariate analysis. The analysis of Cox multiple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of predicting the HCC recurrence. NLR≥2.5 was considered to be elevated.Results A total of 76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m, 37 had an elevated NLR. The 1, 3 and 5-year tumor-free survival rates were 69.2%, 52.7% and 50.9% respectively. The disease-free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high NLR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that for those with normal NLR (1, 3, and 5 year survivals at 56.3%, 37.6% and 37.6% vs 81.1%, 66.9% and 63.3% respectively;P=0.01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factors revealed that tumor size>5 cm, tumor number>3, vascular invasion, serumα-fetoprotein level≥400 μg/L and NLR≥2.5 were preoperative predictors of disease-free survival.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esence of vascular invasion, tumor number>3 and NLR≥2.5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of worse disease-free survival.Conclusion An elevated NLR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isk for tumor recurrence in HCC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微波消融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患者122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结节体积,根据结节体积缩小率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同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微波消融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后结节消退吸收的影响因素。结果 微波消融术前术后的结节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较术前缩小,且呈持续缩小趋势。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结节体积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不同时间点的结节体积有差异(P <0.05);(2)两组的结节体积有差异(P <0.05),预后良好组结节体积较小,消融效果较好;(3)两组的结节体积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的结节囊实性、单位体积消融时间、桥本甲状腺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结节位置、结节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疗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Liang P  Dong BW  Yu XL  Yu DJ  Feng L  Gao YY  Wang Y  Xiao Q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2):806-8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和影响生存率的因素。方法1995年7月至2005年6月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行微波局部消融治疗肝转移癌128例患者282个肿瘤,原发灶分别为食道、胃肿瘤26例,结肠、直肠肿瘤44例,乳腺癌19例,肺癌15例,其他部位恶性肿瘤24例。肿瘤最大直径0.7~8.6 cm(平均3.5 cm±1.6 cm)。根据肿瘤的大小分组:直径≤3.0 cm 64例140个结节;直径>3.0 cm 64例142个结节。根据肿瘤的个数分组:单发47例,2个44例,3个或3个以上37例。根据肿瘤的分化程度分组:低分化57例、中分化53例和高分化18例。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 lan-M e ier方法;显著性检验采用Log rank方法;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方法。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20个月(1~103个月)。1、2、3、4、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0.88%、73.84%、51.09%、36.14%、31.89%。单因素分析肿瘤的大小(P=0.028)、分化程度(P=0.026)和病灶有无复发或转移(P<0.001)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病灶大小(P=0.035)、有无复发或转移(P=0.001)及肿瘤的分化程度(P=0.038)对生存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对肿瘤直径小于3.0 cm、分化较好且无复发或无肝内外转移的肝转移癌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Fan WZ  Yang JY  Lü MD  Xie XY  Yin XY  Huang YH  Kuang M  Li HP  Xu HX  Li JP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1):2190-2194
目的 探讨经皮热消融[射频消融(RFA)及微波消融(MWA)]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TACE联合热消融治疗45例5~10 cm大肝癌患者,肝功能为Child-Pugh A、B级,其中25例行TACE+RFA治疗,20例行TAC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胸腔巨大肿瘤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2009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76例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胸腔巨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本组良性肿瘤35例,以神经节细胞瘤多见(12例),其次为脉管瘤(9例),畸胎瘤(8例);恶性肿瘤41例,以神经母细胞瘤多见(13例),其次为神经节母细胞瘤(7例)和淋巴瘤(7例)。参与随访的70例胸腔巨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75%;39例胸腔巨大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50%。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肿瘤胸腔内原发部位等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无相关性(P>0.05),而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术后是否化疗则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有相关性(P<0.05)。结论 手术切除是胸腔巨大良性肿瘤预后相关因素;胸腔巨大恶性肿瘤复发率、转移率高,预后差,术后结合化疗/放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儿童胸腔巨大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多见,患者性别、肿瘤胸腔内原发部位等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无相关性,而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是否辅助化疗是神经源性肿瘤预后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R0切除且无远处转移胃癌患者上下切缘距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无远处转移、接受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腺癌且切缘肿瘤无残留、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完整的288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整理临床病理指标并分析不同上切缘(proximal resection margin,PRM)距离、下切缘(distal resection margin,DRM)距离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胃癌预后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PRM、DRM距离与胃癌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PRM距离增大与病灶位于胃下1/3显著相关(P<0.001);DRM距离增大与肿瘤T分期较早(P=0.044 2)、病灶位于胃中1/3 (P=0.008 4)、病灶较小(P=0.024 1)、术前血清肿瘤标记物正常(P=0.013 2)和全胃切除术(P=0.001 7)相关.单因素分析提示:PRM距离(P=0.650)及DRM距离(P=0.095)不是影响胃癌生存的主要因素,PRM距离及DRM距离在局部区域复发与远处复发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N分期、病灶部位、病灶大小、淋巴管侵犯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PRM距离(P=0.650)、DRM距离(P=0.095)对胃癌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提示:PRM距离对N0+N1组内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而DRM距离对于N0 +N1组内生存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PRM、DRM距离并非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DRM距离>2 cm在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的胃癌患者中能显著改善R0切除术后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