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慎《说文解字》 :酒 ,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一说 :“酒”字篆文象酒在卣 (音“油” ,古代一种盛酒器皿 )中之状。《饮膳标题》云 :酒之清者曰酿 ,浊者曰盎 ;厚者曰醇 ,薄者曰酉离 ;重酿曰酎 ,一宿曰醴 ;美曰醑 ,未榨曰醅 ;红曰醍 ,白曰酉差。《战国策》云 :帝女仪狄造酒 ,进之于禹。《说文解字》云 :少康造酒 ,即杜康也。然本草已著酒名 ,《素问》亦有酒浆 ,则酒自黄帝始 ,非仪狄矣。由此可见 ,酒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和药物 ,酒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称酒为百药之长。《黄帝内经》以酒治病…  相似文献   

2.
结合《说文》等字书,分析“醫”的字形结构,认为医、殳分别指代两种不同的武器,酉即指酒,“醫”的本义就是指用酒治疗伤口,进而引申为治疗一切疾病;根据《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出土文献大量用酒治病的材料事实,证明在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先民就已经大量地使用酒来治病。  相似文献   

3.
浅析酒的医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酒应用于治疗疾病亦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医殳酉 ”字及从“酉”(酉指当时的酒坛 )中可见一斑。目前发现最早的药酒方始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在《黄帝内经·汤液醪醴篇》中也有用酒治病的专门论述。竹简《十问》曾云 :“酒者 ,五谷之精气也 ,其入中散流 ,其入理也彻而周 ,不胥卧而究理 ,故以为百药由。”由此推断早在远古时期 ,先人对于应用酒剂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机理就有较深的认识。1 酒的药用功效1.1 通经活络、助行药势 :酒具有很强的通经活络功能 ,王好古在《激发液本草》中曾云 :“酒能行诸经不止 ,与附子相同…  相似文献   

4.
医生名称多     
医生一职,名称特多,而且都有来历。现简介如下:医生 《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原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医士 宋·唐容《真仙岩题名》:“零陵唐容,以端平丙申(1236)清明日,携二子亮元,游真仙岩,同来者医士蒋吉力。”医匠 《急就篇·四》:“笃癃衰废迎医匠”。原注:“医匠治病之工也。”医师 《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食医 《周礼·天官》:“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古馐字)、八珍之齐。”可能是专事营养学的医生。疡医 《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  相似文献   

5.
《滇南本草》为明代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兰茂所著 ,该书总结了云南各族人民的用药经验 ,收载云南地方中草药 458味 ,附方 60 0余首。其中复方配伍精当 ,单方简易实用 ,体现了兰氏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本文就该书之附方中用酒入药的特色作一探讨。用酒的理论渊源酒为米、麦、高粱等与酒曲酿制而成的一种饮料 ,在我国古代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曾记载用“醪”治病 ,“醪”即浊酒。最早的药酒方为“鸡矢醪”,出自《素问·腹中论》:“帝曰 :治之奈何 ?歧伯曰 :治之以鸡矢醪 ,一剂知 ,二剂已。”汉代张仲景《伤…  相似文献   

6.
<正>"醫"通常见于先秦典籍,也频繁出现在中医文献之中。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醫"字有这样的解释:"醫,治病工也。殴,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说。一曰殴,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醫酒。"可见,在这一写法中"酉"代表"酒"是毫无疑问的,而酒在最初行的是类似现今"药酒"的功能,"酉"其实是指代治病的药物,正如《汉书·食货志》所称,酒为"百药之长"。随着后世医学、药学的长足进步,先  相似文献   

7.
炮制,古代一名“炮炙”。“炮”:《说文》释为:“炮毛炙肉也,”《广韵》释为:“一曰裹物烧也。“炙”,《说文》释曰:“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传》:“炕火曰炙。”可  相似文献   

8.
泽泻饮治疗眩晕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平东 《陕西中医》2005,26(2):175-176
“泽泻饮”是我国最早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三方之一。《素问·病解论》说“有病身热解堕 ,汗出如浴 ,恶风少气 ,此为何症 ?歧伯曰 :病名曰酒风。帝曰 :治之奈何 ?歧伯曰 :以泽泻、术各十分 ,麋衔五分 ,合以三指撮为后饭。”“酒风”,即《素问·风论》所说的漏风病。主要症状是全身发热 ,身体倦怠无力 ,大汗如浴 ,恶风 ,少气……”。“泽泻淡渗 ,能利水道 ,清湿热。白术苦温 ,能燥湿止汗。麋衔又名薇衔、鹿衔 ,为治风湿病药。本方对湿热内蕴 ,汗出恶风 ,筋缓身重体倦 ,有一定的疗效……”。“泽泻饮”原文治疗酒风 ,笔者应用于…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对于此段条文,《金鉴》认为“乃古医书之文,今不可考”;至于文中“七伤”的解释,目前大都习用《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中所言:一曰大饱伤脾,二曰大怒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饮冷伤肺,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雨  相似文献   

10.
查现代医学的“拮抗”一词 ,国内权威性辞书中只有《辞海》有载 ,其他均不收释。考其原因 ,敝以为“拮抗”可能是“颉颃(xi啨h偄ng)”的误读。  “颉颃” ,出自《诗·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 ,颉之颃之。”毛传 :“飞而上曰颉 ,飞而下曰颃”。晋·潘岳《杨仲武诔》 :“归鸟颉颃 ,行云徘徊。”后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之义。如《晋书·文苑传序》 :“潘夏联辉 ,颉颃名辈。”又如明·俞弁《读医说·自序》 :“弁虽不敏 ,癖于论医 ,或闻师友讲谈之余 ,或披阅诸师百家之文 ,凡有会于心者 ,辄手抄以备忘 ,积之成裘 ,为十卷…  相似文献   

11.
白兔藿藿指豆的幼苗。《说文解字注》草部云:“藿,未之少也。”段玉裁注云:“李善引《说文》作豆之叶也。”又《诗·小雅·白驹篇》:“食我场藿”。《毛传》曰:“藿,犹苗也。”藿指豆叶:《广雅疏证》卷十上释草云:“豆角(?)之荚,其叶谓之藿。”《诗·小雅·采菽》:“采菽采菽”。郑玄笺云:“菽,大豆也。采叶以为藿。”《唐本草》赤小豆条引《别录》云:“赤小豆,叶名藿。”藿也指豆:《诗·小雅·小宛篇》:“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云:“菽,藿也。”又《诗·豳  相似文献   

12.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下气疾也”历代注本均无明确之注释,惟日·丹波元简云“气疾”为:“凡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4版教材《内经选读》和5版教材《内经讲义》之十三方解亦均以此转释之。从丹波元简之“宜概称气疾焉”一句可见,丹波元简把“下气疾也”之“气疾”理解为“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一类疾病之病名。然从前述《素问·病能论》之原文“病曰阳厥”一句可以看出,《素问》已经把“怒狂”一类的疾病命名为“阳厥”。所以,从《素问》本旨而言,“下气疾也”之“气疾”非指“怒狂”一类  相似文献   

13.
赵霖 《科学养生》2006,(2):24-25
在中华民族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之说。“医”字繁体字写作“医”,下半部分的“酉”字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可见历史上医学与酒的密切关系。中国古书《食货志》中有:“酒为百药之长,饮必适量”之句。日本嗜酒之徒则片面强调“百药之长”,忽略“饮必适量”,故日本  相似文献   

14.
疏肝解郁论治失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失眠之病因病机,古代医籍中记载颇多。《灵枢·邪客》说:“邪气客于五脏六腑,格拒卫气于阳而不眠”。《医宗必读·不得卧》则概括为“一日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五个方面。结合前贤论述及临床实践,笔者认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问:何谓“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临床意义如何? 答:此语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是该篇在叙述人体气血虚实与天地五行变化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提出的治病五法,即五个关键:“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治神”,一指医生诊治  相似文献   

16.
古代医籍中中药的特殊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有关中药的量词形式很多,因而给我们学习古典医著,应用前人经验均带来了诸多不便。今就古医籍中部分特殊量词做以简单介绍: 铢:重量单位。《后汉书·律历志》李贤注引《说苑》:“十粟为圭,十圭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陶隐居《名医别录》认为: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重一斤。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两。李时珍认为:六铢曰一分,二钱半也,四分曰两,二十四铢也。几种解释均认为,一铢等于十六进位制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累:《汉书·律历志上》:权轻重者,不失黍累。颜师古注引应劭正曰:“十黍为累,十累为铢”。《说文》:“累十黍之重也”。段玉裁注: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李时珍认为:蚕初吐丝曰忽,十忽曰丝,十丝为厘,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句中“”字生僻,需进一步解读。“”音jiǎo。《广韵·巧韵》:“,腹中急痛。俗作。”可知“”之正体。《说文》:“,腹中急也。从疒,丩声。”凡从“丩”旁的字多有纠缠义。《说文·丩部》“丩(jiū),相纠繚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象形。凡丩之属皆从丩。”本义就是为相互纠结。如“纠”,(纠缠)、“收”(收捕)等字都是从“丩”声,也从“丩”义。由此可知“”就是腹中收引绞痛,也即人们常说的绞肠痧。因此徐锴《说文系传》“今人多言腹中绞结痛也。”王筠《说文句读》也说“…  相似文献   

18.
《素问·经脉别论》(以下称“本论”)曰:“……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论中“府”字究当何释?历代医家各持已见,其观点纳约有四: 一指“玄府”。明·吴昆注:“府上增玄字,毛属肺气,肺属心血,毛脉合精,则行气于府,是为卫气。玄府,腠理也。”二指“六府”。清·张志聪曰:“毛脉合精者,血气相合也。六府为阳,故先受之。”三指“经脉”。现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程士德主编)释为“经  相似文献   

19.
酒、盐、糖是人们家庭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饮食调味品,和人们的健康长寿有着密切关系。 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祖国医药学的起源亦和酒有密切关系(“医”从“酉”,“酉”,酒也)。饮酒得当有利健康,过量则伤身。 元朝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称:“酒味甘辛,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胃肠,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度,丧生之源”。对酒的利弊,讲得非  相似文献   

20.
严桂芳 《中国针灸》2002,22(12):853-853
最近研读了“谈谈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中的几个问题”(《中国针灸》2 0 0 1年第 8期 5 10页 ,以下简称“谈文”)一文感触很深 ,对文中的一些论述及观点实难苟同 ,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以增强交流。综观《内经》《针灸大成》等医著 ,应该注意到古典医著中对经脉循行、起止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1 概言经脉之循行、起止如《灵枢·营气》曰 :“故气从太阴出 ,注手阳明 ,上行注足阳明 ,下行……”《灵枢·脉度》曰 :“手之六阳 ,从手至头……手之六阴 ,从手至胸中……”2 以具体部位 ,详细表述经脉之循行、逆顺、起止如《灵枢·经脉》中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