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考察壳寡糖/水杨酸纳米粒负载碱化阿霉素的可能性,评价制备而得的微粒给药系统理化性质及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 以碳二亚胺为交联偶合剂合成壳寡糖/水杨酸接枝共聚物,三硝基苯磺酸法测定水杨酸接枝率。运用超声分散法制备壳寡糖/水杨酸空白纳米粒,芘荧光法测定纳米粒临界聚集浓度,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微粒粒径和表面电位,MTT法考察空白纳米粒的细胞毒性。以碱化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透析法制备壳寡糖/水杨酸载药纳米粒,经透射电镜考察载药纳米粒的形态,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 合成得到的壳寡糖分子量=9000/水杨酸理论投料量=50%的实际接枝率为16.92%,空白纳米粒的临界聚集浓度为867.0 μg/mL,空白纳米粒的粒径和表面Zeta电位分别为434.0 nm和48.6 mV,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745μg/mL。在碱化阿霉素理论投药量为10%时壳寡糖/水杨酸载药纳米粒的实际载药量为8.52%,包封率为93.15%。;载药纳米粒的粒径和表面电位分别为214.2 nm和33.6 mV。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药物的释放呈现pH敏感性;并主要以溶蚀的方式从载体内部释放出来。结论 壳寡糖/水杨酸接枝物可以有效包裹碱化阿霉素并成为粒径均一的纳米粒给药系统。载药纳米粒具有pH敏感和缓释作用。壳寡糖/水杨酸接枝物有望成为潜在的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2.
邓艾平  王奕  胡戴  胡振夏  符旭东 《中国药师》2015,(11):1851-1854
摘 要 目的: 制备叶酸壳寡糖修饰的紫杉醇PLGA纳米粒(F-CS-PLGA-NPs),并考察其对人卵巢癌上皮细胞(SKOV-3)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界面沉积法制备F-CS-PLGA-NPs,以30%乙醇作为释放介质考察修饰和未修饰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情况,MTT法比较不同剂型和不同浓度紫杉醇对SKOV-3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F-CS-PLGA-NPs的粒径为(321±0.76)nm,电位为(22.6±0.26)mV,载药量为(5.1±0.25)%,包封率为(41.96±1.96)%。修饰和未修饰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曲线相似,在最初24 h内约有35%药物释放,随后释药速度减慢,纳米粒以近零级方式释放,144 h累计释药率约为7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在紫杉醇浓度相同的情况下,F-CS-PLGA-NPs在不同作用时间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均强于紫杉醇溶液组和普通纳米粒组,F-CS-PLGA-NPs对SKOVS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游离叶酸减弱。结论:叶酸壳寡糖的修饰增加了纳米粒对SKOVS 3细胞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3.
介孔二氧化硅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载阿霉素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聚合法制备MSN,应用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动态光散射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子的平均粒径及分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结果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70 nm(PDI<0.1)。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0.38±3.58)%和(55.29±5.17)%。纳米粒经24 h恒温振荡释放达平衡,在pH 5.5磷酸盐缓冲液中累积释放分数达到95%。结论 MSN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化疗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壳寡糖接枝布洛芬(COS-g-IBU)纳米粒负载羟基喜树碱(HCPT)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为偶联剂,制备壳寡糖接枝布洛芬纳米粒(COS-g-IBU NPs)。以COS-g-IBU NPs为载体,使用超声振荡技术制备负载HCPT的壳寡糖接枝布洛芬纳米粒(HCPT-COS-g-IBU NPs)。结果:透射电镜照片显示COS-g-IBU NPs和HCPT-COS-g-IBU NPs为球形,平均粒径分别为(116±2)nm和(146±5)nm,测得药物包封率为(79.24±1.18)%,载药量为(3.62±0.05)%,体外药物释放试验表明HCPT-COS-g-IBU NPs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COS-g-IBU可作为HCPT缓释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合成透明质酸(HA)接枝单油酸甘油酯(GMO)两亲性聚合物HGO,并研究其所制备载阿霉素(DOX)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 HA与GMO通过酯化反应制得载体聚合物HGO,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及红外光谱法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聚合物临界聚集浓度(CAC)。采用透析法制备聚合物HGO载阿霉素(DOX@HGO)纳米粒,并对其进行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微观形态的表征;通过检测其在不同离子强度、不同pH条件下的粒径变化考察纳米粒的体外稳定性;考察DOX@HGO纳米粒在不同pH条件下的体外释放行为;CCK-8法考察DOX@HGO纳米粒对MDA-MB-231细胞的体外抑瘤效果;并通过荧光显微镜研究MDA-MB-231细胞对DOX溶液、DOX@HGO纳米粒的摄取能力,以及HA预处理对DOX@HGO纳米粒摄取的影响。结果 成功制得两亲性聚合物HGO,聚合物HGO中GMO的取代度为15.8%,CAC为0.023 mg·mL-1。DOX@HGO纳米粒呈规则的球形,平均粒径为(130.800±1.709)nm,平均电位为(-32.600±0.153)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8.65±0.74)%和(33.03±0.17)%,在不同离子强度下、模拟胃肠液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DOX@HGO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表现出pH依赖性。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DOX@HGO纳米粒对MDA-MB-231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与DOX溶液比较,DOX@HGO纳米粒显著增加肿瘤细胞对于DOX的摄取(P<0.05) ,HA预处理显著减少肿瘤细胞对DOX@HGO的摄取(P<0.05)。结论 所构建的DOX@HGO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并且具有一定的pH敏感性及靶向抗肿瘤细胞的能力,是具有应用潜力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6.
A549细胞对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摄取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丽卿  胡富强  袁弘 《药学学报》2004,39(3):227-231
目的研究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A549肺上皮细胞摄取作用,探讨壳寡糖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能性。方法溶剂扩散法制备壳寡糖纳米粒,以A549肺上皮细胞评价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由荧光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研究A549细胞对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摄取作用。结果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均较低,IC50分别为944.36和643.16 mg·L-1。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细胞摄取作用与其浓度及细胞孵育时间相关;在同一孵育时间壳寡糖纳米粒的摄取量比等浓度的壳寡糖增加0.49~13.9倍。结论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细胞毒性较低。壳寡糖形成纳米粒后,可显著增加A549细胞的摄取作用。  相似文献   

7.
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ALG)为材料,制备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doxorubicin loading nanoparticles,DOX-ALG-NPs),并对其载药、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微乳-离子交联法制备空白海藻酸钠纳米粒(ALG-NPs),以吸附法载药制备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DOX-ALG-NPs)。采用效应面法对ALG-NPs的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ALG-NPs悬液浓度、药载比、孵育时间及孵育温度对ALG-NPs载药性能的影响。对DOX-ALG-NPs的基本性质及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考察。结果成功制备了粒径为(262.0±4.5)nm的ALG-NPs及粒径为(159.8±8.1)nm、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94.2±0.5)%和(19.05±0.085)%的DOX-ALG-NPs。与原料药DOX相比,DOX-ALG-NPs在生理盐水与PBS(pH=7.4)中均呈现明显的缓释作用,在生理盐水和PBS中2 h与5 h时分别释放药物(38.1±1.5)%与(55.5±1.1)%、(40.0±1.8)%与(48.1±2.5)%,24 h时分别释放(73.1±3.2)%、(60.3±3.4)%。结论所制备的DOX-ALG-NPs形态圆整,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包封率及载药量较高,具有缓释性能,有望用作抗癌药物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氧化苦参碱胶束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遴选溶剂蒸发法与探头超声法对最优处方LP22进行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稳定性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考察.结果 处方LP22释药较慢,低于游离药物;粒径约200 nm;低质量浓度时抑制肿瘤细胞SMMC-7721活性强于氧化苦参碱溶液.结论 处方LP22具有一定缓释作用和肝靶向性,并显示出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载阿霉素碳量子点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水热合成法一步合成羧基化碳量子\r\n点(CDs-COOH),阿霉素(DOX)的氨基通过酰胺反应与CDs-COOH 的羧基共价连接,合成CDs-DOX 载药碳量子点纳米\r\n粒。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透射电镜对CDs-COOH 进行了研究;利用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r\n光度计、粒度仪对CDs-DOX 进行了表征;采用MTT 法检测CDs-DOX 对人肺癌细胞A549 的毒性。结果 通过透射电镜\r\n观察CDs-COOH 呈球形,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5 nm 左右,荧光分光光度计结果进一步验证其尺寸均匀这一性质,通过紫\r\n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等确证CDs-COOH 和CDs-DOX 制备成功。MTT 实验表明,CDs-DOX 对人肺癌细胞A549 具\r\n有较强的细胞毒性。结论 载阿霉素碳量子点纳米粒CDs-DOX 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并具有开发成抗肿瘤递药系\r\n统的重要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负载阿霉素的黄芩苷纳米粒(DOX/SA-SS-BAI NPs),并评价其体外性能。方法 构建以胱胺为连接臂的海藻酸钠–黄芩苷聚合物,并负载阿霉素,得到DOX/SA-SS-BAI NPs。对DOX/SA-SS-BAI NPs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HepG2细胞进行MTT实验验证其细胞毒性。结果 DOX/SA-SS-BAI NPs粒径为(158.2±2.8)nm,PDI为(0.241±0.008),Zeta电位为(-24.1±0.3)m V,包封率为(64.34±0.25)%,载药量为(16.22±0.06)%。体外释放显示载药纳米粒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MTT实验证明DOX/SA-SS-BAINPs对HepG2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细胞摄取实验表明DOX/SA-SS-BAI NPs在HepG2细胞内较快地释放阿霉素。结论 制备的DOX/SA-SS-BAI NPs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和体外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考察了其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相分离法制备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在其表面偶联半乳糖苷,使之成为半乳糖化白蛋白纳米粒.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初步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电镜结果显示阿霉素纳米粒呈类球型,平均粒径为316.3 nm,纳米粒载药量为3.12%,包封率达91.82%,48 h体外累积释药率为55.71%.结论:本方法制备阿霉素纳米粒工艺简单且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结果显示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制备、作用机制及其体内外药效学评价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具有许多优点,并可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所携药物的药效学特征,显示纳米粒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韩凌  孙治国  鲁莹 《药学实践杂志》2018,36(4):307-312,350
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具有提高药物靶向性、稳定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纳米粒载体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从其制备材料、包载药物及修饰方法3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7,(16):2262-2265
目的:制备载阿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聚赖氨酸-聚乙二醇(PLGA-PLL-PEG)纳米粒,并研究其抑瘤作用。方法:应用PLGA-PLL和活化PEG聚合而成的PLGA-PLL-PEG为载体包载阿霉素,制得载阿霉素PLGA-PLL-PEG纳米粒。检测纳米粒的形态大小、粒径分布、阿霉素的含量,计算载药量和包封率,比较纳米粒和阿霉素在144 h内的累积释放率(Q)和对乳腺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计算半数抑制率(IC_(50))。结果:所制载阿霉素PLGA-PLL-PEG纳米粒为规则圆形,分散性良好,无黏连,平均粒径为(136.7±9.3)nm(n=5),平均包封率为(76.67±8.63)%,平均载药量为(3.86±0.55)%(n=3);阿霉素的Q_(12h)达100%,载阿霉素PLGA-PLL-PEG纳米粒的Q_(24h)为52.9%、Q_(144h)为81.2%。载阿霉素PLGA-PLL-PEG纳米粒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较阿霉素增长缓慢,二者的IC_(50)分别为1.844、0.345μg/mL。结论:成功制得载阿霉素PLGA-PLL-PEG纳米粒,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其抑瘤作用强于阿霉素。  相似文献   

15.
盐酸阿霉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优化盐酸阿霉素聚乳酸纳米粒(DOX-PLA-NPs)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改良的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DOX-PLA-NPs,正交设计优化其处方工艺,对其纳米粒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与载药量进行测定。以DOX原药为对照组,考察DOX-PLA-NPs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大鼠尾静脉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参数。结果 DOX-PLA-NPs外观圆整,平均粒径为(125.67±3.80) nm、Zeta电位为(-35.97±1.58)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23±1.46)%,(10.29±0.63)%。体外释放结果显示,DOX经纳米粒包裹后,具明显的缓释作用。DOX原药和纳米粒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均符合开放式二室模型,t1/2β分别为(1.15±0.175) h、(6.43±2.12) h,CL分别为(174.76±47.22) h·L-1、(30.68±11.86) h·L-1,AUC0→t分别为(6.01±1.61)μg·h·L-1、(36.04±13.72)μg·h·L-1结论 制备的盐酸阿霉素聚乳酸纳米粒粒径较小、包封率较高,具明显的缓释作用,并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共载阿霉素(DOX)和siRNA的还原敏感型前药纳米粒(PSCSD NPs),并对其理化性质、细胞摄取和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羧甲基壳聚糖-二硫键-DOX(CMCSS-DOX)进行结构表征;超声法制备PSCSD NPs,考察其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血清稳定性、溶血率和体外释药特性等;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考察4T1细胞对PSCSD NPs的摄取;通过MTT实验测定PSCSD NPs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1H NMR和FT-IR结果表明CMC-SS-DOX成功合成;PSCSD NPs的粒径为(155.1±4.0) nm(PDI=0.144±0.028),Zeta电位为(–29.9±1.0) mV,载药量为(8.25±0.47)%,包封率为(78.41±4.52)%;透射电镜观察PSCSD NPs为球形,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血清稳定性。PSCSD NPs具有还原响应释药特性,可在肿瘤部位快速释药。细胞摄取和MTT实验结果表明PSCSD NPs可以有效共载DOX和siRNA进入肿瘤细胞内以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盐酸表阿霉素-卡拉胶寡糖-金纳米(EPI-CAO-AuNPs)中盐酸表阿霉素(EPI)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包封率。方法 采用ZORBAX-Extend-C18色谱柱(4.6 ×150 mm,5 μm),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对检测波长、流动相比例及pH、流速和柱温等因素进行优化。结果 优化后最适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V/V),含0.1 %的三氟乙酸(TFA),柱温25 ℃,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3 nm。经测定,EPI-CAO-AuNPs中EPI的载药量为12.5 %,包封率为94.3 %。结论 该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重复性好,可在15 min内完成测定,适用于EPI-CAO-AuNPs材料中EPI的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18.
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纳米粒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利用天然高分子纳米粒作为负载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正在快速发展,常见的有白蛋白纳米粒、明胶纳米粒、海藻酸钠纳米粒和壳聚糖纳米粒等.本文综述上述儿类纳米粒的特点、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乙酰半胱氨酸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的研究。方法溶剂扩散法制备乙酰半胱氨酸纳米粒,单因素考察了壳聚糖浓度、油相中乙醇浓度、油水相比例对乙酰半胱氨酸纳米粒形态、大小、包封率的影响,通过透析袋法研究乙酰半胱氨酸纳米粒体外释药过程。结果经筛选得到形成纳米粒的最佳工艺为壳聚糖浓度2mg.min-1、乙醇浓度25%、油水相比为10∶1。该工艺制备纳米粒大小圆整,粒径为163±12.8nm,包封率达81%。体外释放结果表明,乙酰半胱氨酸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药物在24h累积释放74.5%。结论溶剂扩散法制备乙酰半胱氨酸纳米粒方法简便、药物包封率高,该纳米粒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乙酰半胱氨酸新剂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药物测定方法,并制备共载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PLGA纳米粒。方法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建立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测定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共载纳米粒,通过调节两药的投药比,优化处方,考察纳米粒的粒径、形态、包封率、载药量以及体外释放。结果 阿霉素在1~4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0.021C+0.002,r=0.999 5; 依克立达在0.5~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120 742.462 6C+1 974.570 4,r=1.000 0;通过处方优化,共载纳米粒的粒径约为50 nm,分布均一,呈圆形,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包封率分别为56.58%、51.66%,载药量分别为1.48%、1.85%,两药摩尔比约为1:1;体外释放缓慢。结论 分别建立了方便快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的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检测方法,并且制备了分散性好、粒径较小的纳米粒,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