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临床表现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光镜下淋巴结被膜完整,边缘窦存在,部分淋巴滤泡残留.副皮质区明显增宽,弥漫分布单核细胞样细胞,核轻度异型,染色质稍粗糙,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可见,胞...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是指淋巴瘤局限在肝脏,而脾脏、淋巴结、骨髓或全身其它淋巴组织无淋巴瘤累及证据。尽管  相似文献   

3.
王敬 《河北医学》2011,(11):1521-1524
目的:探讨卵巢边缘区原发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卵巢边缘区原发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相关免疫组化研究,并采用化疗方案治疗。结果:腹腔内血性腹水,双侧卵巢呈实性肿物,右侧约13cm× 12cm×1 1cm,左侧大约7cm×6cm×5cm,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右侧卵巢肿瘤已破...  相似文献   

4.
5.
B细胞淋巴瘤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B细胞淋巴瘤(BCL)是一组包含多种不同,临床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肿瘤。根据分子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低生长比率BCL和高生长比率BCL。低生长比率BCL的发病主要为凋亡调控异常致使细胞凋亡受抑,而并无明显的细胞增殖异常。与此相反,高增长比率BCL是因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癌基因异常(如Bcl-6和c-myc)致细胞增殖增加所致。部分低或高增长比率BCL均可获得另外的分子异常,主要为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异常,从而进展为高度侵袭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1岁,因"脾脏肿大、免疫球蛋白异常4个月"于2004年12月9日入院.无发热、盗汗、消瘦.曾在外院诊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行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化疗1次,因病情无缓解而就诊于我院.既往无肝病及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格检查:脾Ⅰ线8 cm,Ⅱ线10 cm,Ⅲ线-1 cm,质地硬,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无腹水征,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扁桃体无肿大,肝脏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7.
梁亮  王西京   《中国医学工程》2010,(3):176-180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B细胞淋巴瘤。MCL最具特征的遗传学上异常是t(11;14)(q13;q32)易位,这一易位导致位于11q13的CCND1基因并列到位于14号染色体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增强子基因的附近,从而引起其产物cyclinD1过表达。随着对MCL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的深入,目前推测MCL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三种主要的因素聚集在一起的结果,即细胞周期通路失调、DNA损伤反应通路缺陷以及细胞生存通路失调。通过对MCL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为MCL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文英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3):136-137
1病例资料患者,女,38岁,2003年12月26日以发热、脾大1月余住兰州某院。查体:贫血貌,左颈、左腋窝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0.5~1.0cm,质中度,压痛(±)。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左上腹膨隆,肝肋下未触及。脾大,甲乙线8cm,甲丙线15cm,丁戊线(-),无压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B超:脾大,胆囊炎。血常规:白细胞38.2×109/L,血红蛋白82g/L,血小板51×109/L。淋巴细胞64%,其中异常淋巴细胞40%,胞体较大,胞浆量多,淡蓝色,核染色质疏松,可见核仁,部分细胞周边有绒毛。曾疑“毛细胞白血病”。患者于2004年1月10日就诊于天津某院,经右腹股沟淋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韦氏环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分子分型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标记16例韦氏环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UM1、bcl-6、CD10、bcl-2、Ki-67的表达。结果 16例韦氏环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10例发生于扁桃体(62.5%)。5例为生发中心细胞样型(GCB),11例为非生发中心细胞样型(非GCB)。非GCB型的增殖活性与GCB型相似;GCB型和非GCB型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0.0%(1/5)和54.5%(6/11)。结论韦氏环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扁桃体好发,分子分型以非GCB型多见,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灰区淋巴瘤(grayzonelymphoma,GZ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1例颈部GZL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1例颈部GZL的组织学形态提示结节硬化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sclerosisclassicalHodgkin’s lymphoma,NSCHL),CD30(+)、CDl5散在(+)、LMP-1(+),但免疫表型显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的特点,CD20弥漫(+)、CD79a(+)、PAX-5(+)、Oct-2(+)。结论GZL是一种过渡型的淋巴瘤,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介于DLBCL和NSCHL之间,不能明确归类为CHL或DLBCL。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例原发骨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和治疗情况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本例患者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高度怀疑为原发骨髓淋巴瘤(PBML)。经骨髓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为DLBCL,并给予化疗。结果:本例患者符合PBML诊断标准,根据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将其划分至DLBCL亚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方案化疗1个周期后达骨髓细胞形态学完全缓解,又行该方案化疗5个周期,现停药随访3个月仍为完全缓解。结论:骨髓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原发骨髓DLBCL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含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近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通过回顾临床资料,研究我院32例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Ⅰ期和Ⅱ期患者23例(71.87%)主要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Ⅲ期和Ⅳ期9例患者以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为标准RCHOP或者CHOP,临床跟踪随访,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含有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组完全缓解率(CR)高于CHOP组,Ⅰ期和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1.23%,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57.26%。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乳酸脱氢酶、分期和预后明显相关。结论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大部分处于早期阶段,预后较好。CHOP或RCHOP+放疗的联合治疗可能是治疗早期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方案,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 顾性分析22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22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2(9~70) 岁,中位病程2个月,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者占68.2%(15/22)。22例患者均进行 了化学治疗,初始化学治疗采用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E(CHOP联合依托泊苷)或 BEACOP(CHOP联合依托泊苷+博莱霉素)方案,14例(63.6%)患者达完全缓解,ALK阳性患者的初治完全缓解率显 著高于ALK阴性患者(P<0.05),年龄、性别、分期、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水平、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B症状对完全缓解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41(2~150)个月,12例 存活,中位无进展时间为22.5(2~150)个月,年龄、性别、分期、国际预后指数、ALK表达、β2-MG水平、LDH水平、 B症状对生存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CL以ALK阳性为主,化学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方法,CHOPE方 案是较好的初治方案,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异质性的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其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预后各异。近年来,对DLBCL进行了大量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并试图对其进一步分型。作者综述DLBCL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及随访结果。结果72例中男女比例为2.6:1,平均年龄67岁,累及淋巴结52例(72.2%),结外以胃肠道和扁桃体最为多见。全部病例随访时间最长达108个月,死亡50例(69.4%),其中16例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22.2%)。IPI分组与预后明显相关,IPI低者预后明显好于IPI高者(P=0.041),血清VEGF水平高的患者预后明显低于血清VEGF水平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LBCL属高度侵袭性肿瘤,IPI和VEGF水平可以用于DLBCL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B7-H4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6年3月本院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23例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同期87例正常淋巴结患者为对照组,62例炎性淋巴结患者为炎症组。所有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7-H4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三组患者的B7-H4蛋白表达水平,分析B7-H4蛋白表达的高低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B7-H4阳性表达96例,对照组无,炎症组19例,实验组B7-H4阳性率明显高于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2);B7-H4的表达对DLBCL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2例患者B7-H4表达呈阳性者57例,平均生存时间(52.1±4.2)个月;B7-H4表达呈阴性者25例,平均生存时间(63.2±3.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2)。结论 B7-H4蛋白在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B7-H4蛋白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脾边缘带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例脾边缘带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发病年龄49~71岁,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时间为3~11个月.3例发病时均有脾大.1例出现脾功能亢进造成的全血细胞减少,2例出现发热等B组症状,2例有结外受累.3例均为脾切除后经病理明确诊断,2例化疗后随诊仍为完全缓解,1例化疗结束后10个月复发.结论 脾边缘带淋巴瘤是一种惰性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中位生存期长,65%~78%患者的诊断后生存期可超过5年,故明确诊断后可采用相对保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尹文娟  吴梅娟  朱秀  孙文勇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7):731-733,F0003
目的分析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过程,结合国内及国际文献分析国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2例患者中1例为45岁女性,病变原发于皮肤;1例为68岁男性,病变原发于脑部。2例形态学均表现为受累部位毛细血管增生,肿瘤细胞充满血管腔,经免疫组化证实为B细胞表型。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国人的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有着不同于典型亚洲变异型或皮肤变异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谭栩  杨源  孔佩艳  陈婷  张曦  刘耀  彭显贵  王平  李佳  张红洋 《西部医学》2018,30(9):1288-1292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方法 对收治的一例自身免疫性疾病转变为恶性淋巴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结果 患者有9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史,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程中曾感染EB病毒,最后通过骨髓免疫分型以及骨髓活检免疫组化诊断边缘区淋巴瘤。结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逐渐演变为边缘区淋巴瘤病例临床罕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监视失控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