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宫婷  鲁青  许丰强  张永生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583-1584,1588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NPPV)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高龄CHF患者60例,随机分为NPPV组(A组)和基础治疗组(B组),入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浆BNP的测定。【结果】高龄CHF患者治疗前的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A组以及B组血浆BN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A组较B组下降程度更大。A组治疗后心功能Ⅳ级者下降较Ⅲ级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辅以NPPV治疗高龄CHF患者,改善心功能作用更显著,对于心功能Ⅳ级CHF患者较Ⅲ级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B型利钠肽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74例住院CHF和4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当日利用雅培Axsym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浆BNP,并采用日本Alokaa5超声心动仪检查心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纽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血浆BNP逐渐增高,患者血浆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BNP对CHF诊断和心功能分级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福强  李岩  谢勇  赵冬华  萧钟波  彭健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8):1441-1443,1446
【目的】探讨心功能正常的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FVC)患者经射频消融术(RFcA)后血浆脑钠肽(BNP)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33例接受RFCA成功治疗的特发性频发PVC患者为室早组,总数为(16391.03±10873.01)个/天。另选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查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及血浆BNP浓度,室早组术后3个月复查,分别比较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血浆BNP浓度。【结果】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室早组术前水平(P〈0.01);室旱组患者手术后血浆BNP水平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与室早组术后相比血浆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室早组术前相比、室旱组手术前后比较及对照组与室早组术后相比LVEF及LVEDd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心功能正常的特发性频发PVC患者血浆BNP水平升高,RFCA有效治疗PVC后可使患者血浆BNP降低,在心脏超声检查心脏结构改变不明显的情况下采用BNP来判断PV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发展及预后情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ORS波群时限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预警慢性心衰致心源性猝死(SCD)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确诊为慢性心衰(CHF)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持续跟踪测定患者23个月的QRS波群时限和血浆BNP水平并记录终点事件。比较SCD患者与心源性非猝死、非心源性死亡、存活心衰患者和健康人群的QRS波群时限及血浆BNP水平差异,分析SCD发生率与QRS波群时限及血浆BNP的关系。【结果】198例CHF患者数据完整,按NYHA评定分级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三组,QRS波群时限随心功受损加剧而逐级延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的血浆BNP水平,心衰NYHA评级上升则血浆BNP水平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均P〈0.01)。SCD组QRS波群时限高于其他四组,与心源性非猝死组、存活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心源性死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D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四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RS波群时限和血浆BNP水平与CHF患者的SCD发生率密切相关,联合QRS波群时限和血浆BNP测定对社区CHF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章英宏 《检验医学》2008,23(3):308-309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心钠素(ANP)在小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法检测41例CHF患儿及35名健康体检儿童的血浆BNP和ANP浓度。结果CHF组的血浆BNP、AN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纽约心脏学会(NY.HA)Ⅲ、Ⅳ级的CHF患儿血浆BNP、ANP水平显著高于NYHAⅡ级患儿(P〈0.05),NYHAⅣ级患儿的BNP也显著高于Ⅲ级患儿(P〈0.05)。CHF组血浆BNP、ANP均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且血浆BNP与LVEDD、LVEF的相关性显著优于ANP(P〈0.01)。结论CHF患儿的血浆BNP及ANP水平升高显著,且与心力衰竭程度关系密切,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心力衰竭分级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B型钠尿肽水平对心力衰竭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中的检测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例心衰患者、34例非心衰的心脏病患者、32名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方法定量检测血清BNP水平。结果心衰组BNP水平与非心衰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功能分级级数的增高,BNP水平逐渐升高,Ⅳ级组与Ⅰ~Ⅱ级组、Ⅲ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衰组治疗后BN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清BNP水平有助于心衰患者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汨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6):1006-100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B型钠尿)tk(BNP)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检测116倒CHF患者(CHF组)和60例非心衰心脏病患者(对照组)的BNP、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ICHF组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z=7.276);CHF组的MPV、PDW和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4.203,8.484,5.760);而两组间的PLT差异无显著性(P〉0.05,t=0.210)。CHF组患者BNP水平与MPV(r=0.246,P〈O.05)、PDW(r=0.299,P〈0.05)和P—LCR(r=0.329,P〈0.05)呈正相关。【结论】CHF患者血小板参数与BNP密切相关,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CHF患者的病情评估、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酒石酸美托洛尔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85例CHF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42例和常规治疗基础上美托洛尔治疗组43例.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关托洛尔起始量12.5~25mg/d,缓慢递增至目标量25~100mg/d。疗程9个月。免疫荧光定量测定所有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结果CHF患者血浆中BNP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组治疗后心功能较前改善,BNP浓度下降,但美托洛尔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美托洛尔可明显降低CHF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血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异常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作用研究。【方法】收集血液透析患者,利钠肽前体超过450ng/L 11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干预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抗心衰治疗。观察两组首次严重心血管事件。【结果】干预组经抗心衰治疗后NT-proBNP浓度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共有37例患者因心血管原因死亡(32.2%),死亡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较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患者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致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干预组26例(40%,26/65),对照组35例(70%,35/5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生首次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利钠肽前体异常者予以抗心衰治疗,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血清胱抑素C(CysC)浓度的影响。方法 172例心功能Ⅱ~Ⅲ级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36)和对照组(n=36),入选后即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检测CysC浓度、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心衰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训练组每天行2次6MWT运动强度的步行训练。8周后复查6MWT、血清CysC浓度、行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结果】两组患者6MWT距离心功能Ⅲ级患者均显著短于Ⅱ级患者(P〈O.05),CysC水平Ⅲ级患者均显著高于Ⅱ患者(P〈O.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CysC浓度均有显著下降(P〈0.05),6MWT距离明显增加(P〈0.01,P〈O.05),心功能客观指标明显提高(P〈0.05),但训练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老年CHF患者的运动能力并降低血清CysC浓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心力衰竭(CHF)4#贫血患者脑钠肽(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76例CHF伴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用EPO注射及铁剂口服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在BNP及心功能等指标上的差别。【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BNP、运动耐力、贫血指标及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EPO治疗CHF伴贫血,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Ⅲ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非PCI组75例和PCI组75例。非PCI组,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PCI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行PCI,然后在半年复查,比较治疗前后血浆浓度。【结果】治疗前非PCI组和PCI组的BNP的浓度(pg/mL)分别为(284.75±35.34)、(297.46±36.89);(P=NS)。而经治疗后非PCI组和PCI组的BNP的浓度分别为(125.87±18.65、83.55±20.12;P〈0.01)。介入治疗组治疗心衰疗效优于非PCI组,血浆BNP下降率大于非PCI组。【结论】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能显著降低血浆BNP的浓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未经系统治疗、不同心功能阶段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脂肪因子Apelinl2和Apelinl3的水平,探索Apelin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表达差异及相关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选取未经系统治疗、不同心功能阶段的CHF患者186例,分为心衰早期组86例(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心衰晚期组100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另选健康体检人员30例作对照组。CI-IF组在治疗前、对照组在体检时抽取空腹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外周血浆Apelinl2和Apelinl3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脂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T.pro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LVIDd及EF,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CHF患者Apelinl2、Apelinl3总体平均值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心衰早期组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和心衰晚期组(P〈0.01),心衰晚期组低于对照组(P〈O.05),晚期心衰组随心功能的下降Apelin表达水平呈明显下降;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不同心功能阶段CHF患者Apelinl2、Apelinl3表达与EF呈正相关(P〈0.05),而与LVIDd、NT.proBNP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不同心功能阶段且未经治疗的CHF患者血浆Apelinl2、Apelinl3水平有明显差异,心衰早期Apelin明显升高,心衰晚期则明显下降并且低于对照组,在早、晚期心力衰竭患者中Apelin表达的差异可能是适应心脏功能改变的结果;检测血浆Apelinl2、Apelinl3水平可作为一种观察CHF心功能状况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临床疗效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冠心病并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每晚餐时服用20mg,1次/d。两组均治疗6个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左室心功能指标及血浆BNP水平。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心功能指标及血浆BNP水平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的血浆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将5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为常规抗心衰治疗,干预组采用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采集血样标本,测定其治疗前后的TNF-α、IL-6、hs—CRP血浆水平及心功能和左室内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TC和LDL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左心室内径、LVEF、FS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TNF-α、IL-6等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抗炎作用;短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浆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将75例CHF患者随机分为A组(37例)和B组(38例),A组采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FDP10g静滴,1次/d,疗程14d。应用放射免疫法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N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A、B两组CHF患者抗心衰药物治疗后BN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并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FDP能降低CHF病人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7.
脑钠肽和内皮素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和内皮素(ET)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56例CHF患者人院和出院时测定血浆BNP和ET浓度,同时用心脏彩色多普勒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CHF患者血浆BNP和ET与LVEF的相关性;并以同期住院治疗的无CHF患者32例为对照。随访CHF患者出院后6个月心脏病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CHF患者血浆BNP和ET浓度明显高于非CHF患者(P〈0.01);BNP和ET浓度随CHF加重而升高(P〈0.01),但ET浓度心功能Ⅲ级和Ⅱ级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BNP和ET与LVEF呈负相关(P〈0.01)。血浆BNP和ET诊断CHF的敏感性分别为93.6%和80.7%,特异性分别为90.8%和75.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和85.3%。发生心脏病意外事件组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事件组,而ET浓度两组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对CHF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价值均高于血浆ET。  相似文献   

18.
高波 《医学临床研究》2016,(9):1744-1746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在慢性心衰急性发作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8例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西孟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清氨基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的影响,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显著变化(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 NT‐pro BNP 为(2788.0±688.4) pg/mL ,治疗后为(1980.5±440.3)pg/mL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 NT‐pro BNP 为(2801.1±655.3)pg/mL ,治疗后为(1644.2±420.7)pg/mL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 NT‐pro BNP 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NT‐pro BNP 水平比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NT‐pro BNP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降低血清 NT‐pro BNP 水平,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休克的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3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104例,分为休克组、非休克组和死亡组、非死亡组。测定血清BNP水平;同时均行心脏超声测定其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BNP水平以及BNP与LVEF、LVDd的相关性。【结果】休克组较非休克组BNP水平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BNP与年龄呈正相关性(r=0.392,P〈0.05);与LvDd呈正相关(r=0.349,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586,P〈0.05)。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相比,BNP显著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VDd、LvEF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水平可作为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不全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纳素(BNP)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48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和30例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对照组)血浆BNP浓度;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衰组血浆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BNP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高(P〈0.01)。LVEF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LVEF的各亚组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LVEF呈负相关(r=-0.33,P〈0.05)。结论: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对诊断舒张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