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发病率较高,且创面愈合慢,并发症多,截肢可能性大,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糖尿病足创伤痊愈慢或难痊愈的原因可能有局部生长因子缺乏,细胞外基质改变,成纤维细胞功能降低,白细胞的抗菌活性降低和患处体循环、微循环紊乱等。总结糖尿病足发生的高危及解剖易感因素,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分级和创面愈合评估,及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基本原则等相关文献报道,着重分析糖尿病足患者早期预防和清创治疗的重要性,对早期认识和正确处理该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足的防治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蕴新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0):3713-3715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糖尿病(DM)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WHO将DFU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足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的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使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通过正确有效地指导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及截肢率。本文就糖尿病足发病的相关因素以及近年来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足感染(diabetic foot infection,DFI)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近年来,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菌的流行更是给DFI的临床诊治带来严峻挑战。基于DFI的流行病学和患者个体化的病原学分析,及时、合理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本文围绕DFI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用“创面床准备”方案局部处理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将“创面床准备”理论引入糖尿病足部溃疡局部处理的实践效果,并与传统的创面处理方法进行比较。
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2000-01/2005—01收治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57例,在系统的内科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①实验组(n=30):采用“创面床准备”方案进行创面处理,创面演进过程均依据其创基颜色特征相对划分为黑、黄、红、粉四期,黑期和黄期主要任务是清创、调节创面的“湿性平衡”,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红期和粉期则主要是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适宜的敷料保护和促进新生的肉芽组织以及上皮的增殖,在红期可选择自愈或合适的手术方式修复创面。②对照组(n=27):采用传统的皮维碘纱、生理盐水湿纱布、凡士林纱布等进行创面处理。观察两组创面分期间演进情况.手术方式及其Ⅰ期修复率、平均住院时间等;各期创面组织标本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黄期和红期标本胶原纤维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及图像分析,检测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粉期创面标本β1整合素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表皮基底层增生活跃细胞数量。
结果:5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分期间演进速度实验组比对照组快(P〈0.05),实验组各期间的演进表现出类似于急性创面愈合过程、对照组这些改变则相对不明显或较慢。②实验组自愈合时间、总的手术Ⅰ期修复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38.2&;#177;24.3)d比(50.4&;#177;26.1)d;81%比46%;(34.4&;#177;27.1)d比(53.2&;#177;36.9)d;P〈0.05]。③实验组黄期Ⅰ,Ⅲ型胶原总含量及Ⅰ型胶原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红期Ⅰ型胶原含量高于黄期及对照组红期(P〈0.Ol,0.05)。④实验组粉期表皮基底层增生活跃细胞数量高于两对照组[(85.3&;#177;5.7)%,(36.6&;#177;9.3)%,P〈0.01].
结论:在全面评估和系统的内科治疗基础上,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床准备”方案具确实的临床价值:能促进较小创面较快自愈,经过创面床准备后的红期是理想的手术时机,在此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进一步加快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庄惠人张伟英俞海萍顾英杰 《上海护理》2022,(8):46-50
本文综述了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以理论为指导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演变过程和干预研究,旨在为制订提高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创面床准备"方案局部处理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将“创面床准备”理论引入糖尿病足部溃疡局部处理的实践效果,并与传统的创面处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2000-01/2005-01收治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57例,在系统的内科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①实验组(n=30):采用“创面床准备”方案进行创面处理,创面演进过程均依据其创基颜色特征相对划分为黑、黄、红、粉四期,黑期和黄期主要任务是清创、调节创面的“湿性平衡”,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红期和粉期则主要是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适宜的敷料保护和促进新生的肉芽组织以及上皮的增殖,在红期可选择自愈或合适的手术方式修复创面。②对照组(n=27):采用传统的皮维碘纱、生理盐水湿纱布、凡士林纱布等进行创面处理。观察两组创面分期间演进情况、手术方式及其Ⅰ期修复率、平均住院时间等;各期创面组织标本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黄期和红期标本胶原纤维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及图像分析,检测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粉期创面标本β1整合素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表皮基底层增生活跃细胞数量。结果:5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分期间演进速度实验组比对照组快(P<0.05),实验组各期间的演进表现出类似于急性创面愈合过程,对照组这些改变则相对不明显或较慢。②实验组自愈合时间、总的手术Ⅰ期修复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38.2±24.3)d比(50.4±26.1)d;81%比46%;(34.4±27.1)d比(53.2±36.9)d;P<0.05。③实验组黄期Ⅰ,Ⅲ型胶原总含量及Ⅰ型胶原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红期Ⅰ型胶原含量高于黄期及对照组红期(P<0.01,0.05)。④实验组粉期表皮基底层增生活跃细胞数量高于两对照组(85.3±5.7)%,(36.6±9.3)%,P<0.01。结论:在全面评估和系统的内科治疗基础上,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床准备”方案具确实的临床价值:能促进较小创面较快自愈,经过创面床准备后的红期是理想的手术时机,在此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进一步加快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综述糖尿病足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以及实施社区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糖尿病足患者在坚持药物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在社区尽早地实施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缩短疗程、降低致残率与截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糖尿病足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凤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338-4340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的原因主要是合并周围神经、大血管、微血管病变,血糖控制不良等,一旦足部有微小创伤很容易发生溃疡,如愈合不良,则导致坏疽甚至截肢。据统计,有5%~1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每年的截肢者中约50%是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从分子水平系统地复习近年来糖尿病足的基础研究进展,通过探讨糖尿病足的形成机制,寻求防治糖尿病足的新方法。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 1995—01/2004-04与糖尿病足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文章,检索词“Diabetic foot,MAPK,Aldose reductase.Nitric oxide;Apoptosis,NF-κB,genetherapy”,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05—10与糖尿病足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创面愈合”。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研究中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的研究,对入选文献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标准: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实验包括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2篇关于糖尿病足分子发病机制的论文.20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19篇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20个实验包括约420例患者和64只实验动物,发现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家族、醛糖还原酶、一氧化氮、核因子-κB各个分子以及细胞凋亡与糖尿病足的微血管、神经病变密切相关。随着成功的克隆人胰岛素基因,以及基因重组技术、基因转移、表达技术的日趋完善.糖尿病足的基因治疗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结论:随着糖尿病足分子水平的研究越来越细致,糖尿病足的治疗也在向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发展,为研究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早期预防和干预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足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足感染、溃疡形成和 (或 )深部组织的破坏[1] ;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故早期诊断、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我科 1990年 1月至2 0 0 2年 8月收治糖尿病患者 15 6 2例 ,合并糖尿病足 6 5例 (占4 .16 % ) ,现将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6 5例糖尿病足患者均属 2型糖尿病 ,男 5 7例 ,女 8例 ,年龄 4 1~ 83岁 ,平均 (6 5 .3± 9.13)岁 ;6 0岁以上5 5例 (84 .6 % ) ;糖尿病病程 4~ 35年 ,平均 9.2年 ,糖尿… 相似文献
15.
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一,而糖尿病足部感染(DFI)是糖尿病常见的晚期严重并发症,如进一步发生多重耐药菌(MOROS)感染将使得医院感染控制的难度和医疗成本增加,同时也增加患者住院时间、截肢率、死亡率和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加重其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MOROS感染率日益升高且菌种复杂多变,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危害以及经济费用,同时也给医院和社会增加了疾病负担。明确DFU患者发生MOROS感染的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本文对DFU患者MOROS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制定针对性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非负重运动形式、运动方法、运动时机、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进行综述,并总结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非负重运动对创面愈合、下肢循环、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及与治疗时机的关系。方法通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足背动脉搏动检查及X线检查等能早期发现循环,神经病变。测定SCV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局部应用是近年开展的治疗方法;部分采用自体皮瓣转移或移植是加速难治性足溃疡愈合的有效治疗手段。结果SCV:缺血性足组(38.1±30.8)m/s,神经性足组(36.2±38.1)m/s。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重视早期定期进行足神经及周围血管检查等简便易行的检查,发现神经及循环改变立即采取措施给以治疗,防止病变恶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从分子水平系统地复习近年来糖尿病足的基础研究进展,通过探讨糖尿病足的形成机制,寻求防治糖尿病足的新方法。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1995-01/2004-04与糖尿病足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文章,检索词“Diabeticfoot,MAPK,Aldosereductase,Nitricoxide鸦Apoptosis,NF-κB,genetherapy”,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01/2005-10与糖尿病足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创面愈合”。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研究中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的研究,对入选文献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标准: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实验包括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2篇关于糖尿病足分子发病机制的论文,20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19篇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20个实验包括约420例患者和64只实验动物,发现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家族、醛糖还原酶、一氧化氮、核因子-κB各个分子以及细胞凋亡与糖尿病足的微血管、神经病变密切相关。随着成功的克隆人胰岛素基因,以及基因重组技术、基因转移、表达技术的日趋完善,糖尿病足的基因治疗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结论:随着糖尿病足分子水平的研究越来越细致,糖尿病足的治疗也在向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发展,为研究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早期预防和干预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