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Sgarbossa方案在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死的实用性。方法:收集可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64例,以心肌酶学指标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的客观标准,比较Sgarbossa方案和传统心电图诊断方案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等。结果:Sgarbossa方案在诊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5.2%,94.2%,88.1%,71.1%;传统方案为62.6%,80.6%,72.0%,71.1%。两者相比在特异性阳性预测率方面,Sgarbossa方案优于传统方案,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Sgarbossa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心电图鉴别诊断指标综合判断可能会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本组病例主要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为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心律失常的观察及护理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 ,梗死后 2 4~ 48h最易发生 ,护理人员应尽快识别出心律紊乱的性质和类别 ,积极采取措施 ,并报告医生 ,警惕室颤发生 ,做好除颤准备。当心电示波出现频发的室早 ,R骑T波现象时 ,预示将发生室速和室颤 ,一旦出现要分秒必争 ,积极抢救。2 急性左心衰竭的观察与护理急性左心衰竭 ,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 ,或在疼痛 ,休克好转阶段出现 ,发生率约为 32 %…  相似文献   

3.
1 病历摘要  患者韦某 ,男 ,77岁 ,住院号 5 9979。因胸闷、心悸 1周 ,加重 2小时 ,而于 2 0 0 1年 2月 18日步行入院。入院检查 :T36 .5℃ ,P10 0次 /分 ,R 2 3次 /分 ,Bp 17.3/ 10 .7k Pa。意识清 ,精神差 ,口唇紫绀 ,两肺未闻及罗音 ,心率 14 5次 /分 ,心律不齐 ,心音强弱不等 ,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肝右肋下未触及 ,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提示快速型心房纤颤 ,原发性 ST-T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 -心绞痛 ,快速型心房纤颤。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西地兰强心、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极化液营养心肌、利多卡因抗心律失…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AMI)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AMI)为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并发症多且危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患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就1994~2004年间我们在救治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7.
1996~ 1999年 ,我科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 6 2例 ,现就其并发症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6 2例病人中 ,男 45例 ,女 17例 ;年龄 33~ 70岁 ,平均 5 7.6岁。 6 2例均为本科住院病人 ,均符合下列条件 :1持续胸痛≥ 30 min,经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2心电图 (ECG)至少两个相邻导联 ST段抬高≥ 0 .2 m V;3发病在 6 h以内 ;4年龄≤ 70岁 ;5无溶栓禁忌证。梗死部位 :前壁梗死 19例 ,前间壁梗死 15例 ,下壁梗死 14例 ,下壁及正后壁梗死 12例 ,下壁及右室梗死 2例。1.2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溶栓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也是心源性碎死的重要原因。是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起病急骤,48小时内病:情最为严重,2-7天内最易出现并发症,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心脏破裂虽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较少见的并发症,但它具有相当高的死亡率,传统的心脏破裂包括:游离壁破裂(FWR)、室间隔破裂(VSR)及乳头肌断裂[1].本文旨在探讨AMI合并室间隔穿孔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并发症是指 :起病 2 4小时内出现的除心肌梗死以外的症状 ,其临床表现以严重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多见。由于早期并发症具有临床表现复杂 ,病情不稳定、死亡率高等特点 ,及时进行诊断与处理尤为重要。我院内科近 3年共收治 18例 AMI早期并发症患者 ,经过及时诊断与处理 ,疗效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8例中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49~ 73岁 ,平均 5 6岁。其中有冠心病心绞痛史 8例 ,高血脂 3例 ,有原发性高血压史 5例。心电图定位 :前壁广泛心肌梗死 5例 ;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120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超声心动图检出心肌梗死112例,并发症27例(室壁瘤10例,左室附壁血栓2例,室间隔穿孔2例,中、重度二尖瓣返流13例);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广泛前壁和前壁心肌梗死部位及范围的估测高度一致;超声心动图估测心肌梗死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病变血管供血区域基本相符;非单一部位心肌梗死时,超声心动图较易漏诊下壁或右室梗死。【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敏感而准确的方法,可与心电图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超声心动图是检出室壁瘤、左室附壁血栓、室间隔穿孔及二尖瓣返流等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对于疑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查中应特别注意并存下壁或右室梗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观察与跟踪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也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是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起病急骤,48小时内病情最为严重,2~7天内最易出现并发症,故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经过对50岁以上6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到:只要我们严密观察,抓“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三关”,即心律失常关、心源性休克关、急性左心衰竭关,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心电监护及严密的病情监测.结果 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3例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治愈.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严重并发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临床研究分析发现,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9例经过诊断和治疗后病情得到了缓解和控制,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恢复良好;1例心脏破裂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严重并发症的治愈率达到99.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严重并发症种类多样,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治愈非常重要,并且能使患者的治愈成功率提高,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临床价值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1)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2例60岁以上老年AM1进行分析,并与同期132例60岁以下AM1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老年人AM1患者无胸疼症状者多(35.9%)。症状不典型者多。心律失常,心衰,脑卒中及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梗死范围,死亡原因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人无痛性AM1多见,症状不典型较多。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0月-2009年5月,我们收治7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 ,AMI并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 8%~ 15 % [1] 。本文对我院收集的AMI并发心房颤动 5 8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对象  42 0例AMI患者为我院 1990年 3月— 1999年 3月住院患者 ,男 2 6 5例 ,女 15 5例 ,均符合WHO 1979年制定的AMI诊断标准 ,其中并发心房颤动 5 8例。按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A、B两组 :A组为并发心房颤动组 ,B组为无心房颤动组。1.2 方法 A、B两组的发病年龄、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并发左心功能不全及近期预后等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予以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和其他并发症(便秘、压疮、肺炎、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AMI患者并发症,相比常规护理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预防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在溶栓治疗后实施常规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的变化。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和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干预组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干预组的发生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17.02%;干预组患者的下床时间为6.02±1.55d,少于对照组的9.84±1.71d;干预组的住院天数为12.15±2.02d,也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6.93±2.7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和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2003年9月底收治1例带状疱诊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