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病例资料女,56岁,因头痛、恶心1 d于2018年12月4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模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迟钝;颈强两横指。入院头颅CT检查示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A)。12月5日头颅CTA示左侧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图1B)。12月6日在全麻下行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脑前下动脉(AICA)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AI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AICA远端囊性动脉瘤3例,其中2例位于内听道口,1例化于小脑绒球腹侧、面听神经背侧,并伴有同侧小脑半球小型隐匿性血管畸形,术中借助神经内镜发现动脉瘤,3例均行手术夹闭,并于术后住院期间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夹闭满意;AICA近端囊性动脉瘤2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优4例,良1例。结论AICA远端动脉瘤宜首选手术夹闭,术是辅助神经内镜有助于提高显微手术效果;AICA近端动脉瘤宜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NBCA胶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NBCA胶栓塞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用介入法将漂浮导管置入载瘤动脉近端,注入高浓度NBCA胶将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对病人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2例PICA远端动脉瘤病例经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无再出血发生.结论高浓度NBCA胶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ICA)动脉瘤非常罕见,发病率在颅内动脉瘤中不足1%,远端动脉瘤更少见,约占0.1%[1],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
患者,男,57岁,头痛头晕10 d,加重伴意识障碍、四肢抽搐1 d于2008年9月13日入院.院外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模糊,GCS评分12分,颈抵抗,克氏征(+),四肢肌力Ⅳ级.入院后3 d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侧AICA远端近内听孔处动脉襻发出一个3 mm×3 mm的类圆形动脉瘤,窄颈,顶部朝向外侧(图1).诊断:左侧AICA远端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Ⅲ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表现为颅内占位的巨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例表现为颅内占位的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病例资料.结果 病人经术前行CT及MRI增强扫描,曾误诊为颅内占位病变,术中进行巨大动脉瘤的完全切除,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表现为颅内占位的巨大动脉瘤术前易误诊,应尽量完善影像资料,并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小脑前下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小脑前
下动脉瘤患者的基线信息、临床表现、动脉瘤特点、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
结果 共收治11例小脑前下动脉瘤患者,其中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5例,治愈率100%,术后2例
(40%)出现不完全性失语和手术侧面瘫,随访均无复发;介入治疗6例,5例(83.3%)完全栓塞动脉
瘤,其中2例(33.3%)闭塞动脉瘤远端载瘤动脉,1例(16.7%)栓塞治疗失败,术后1例(16.7%)出现
记忆力下降,1例(16.7%)出院1个月后动脉瘤破裂,并最终死亡。
结论 对于小脑前下动脉瘤,积极干预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开颅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都是
可选的治疗方式,两者均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在临床上常见多处颅骨破坏,而单一溶骨少见报道。我科近月收治了1例以颅内占位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9岁,因前额部胀痛伴恶心、呕吐4d入院。曾在外院做头颅CT检查“无异常发现”。副鼻窦CT检查示:“副鼻窦炎”。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PICA远端动脉瘤患者,共42例,其中38例为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Ⅲ级;窄颈囊状动脉瘤28例,宽颈囊状动脉瘤6例,梭形动脉瘤8例。3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5例采用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
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治疗。3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患者中,31例(83.8%)为致密栓塞,6例(16.2%)为部分栓塞。1例术后2 d再次出血后死亡;3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6个月均恢复正常。1例采用Onyx胶闭塞远端主干者出现无症状局部性延髓梗死。28例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15个月(中位时间8.2个月),3例(7.1%)患者动脉瘤复发。
结论血管内治疗PICA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背景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临床罕见,破裂出血后果严重。本文回顾分析12例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13个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12年6月治疗的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共13个动脉瘤,约占同期颅内动脉瘤总病例数的0.19%(12/6467),平均年龄54岁。动脉瘤形态以囊状居多(10个),梭形少见(3个);分别位于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即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3个)、内听道前段(3个,均位于小脑前下动脉第一分叉部)、内听道段(3个)和内听道后段(4个);动脉瘤直径平均为3.90mm。其中3例(4个动脉瘤)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术(2例)、孤立术(1例)],其余9例均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栓塞术2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3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术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1例)、吞咽困难伴饮水呛咳(1例)和双眼对侧视野缺损(1例);平均随访36.41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3分1例、4分2例、5分9例,均达良好标准。结论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临床罕见,外科手术治疗者需综合评价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治疗适应证,从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戴科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3):188-188
患者女性,60岁。主因突发头痛3h,于2011年7月27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3h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以枕部明显,发作时无恶心、呕吐及听力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余,平日不规律口服卡托普利,血压控制不详;无糖尿病病史。入院后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应答准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存在;颈项 相似文献
12.
基底动脉瘤,特别是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发生率低,但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患者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目前基底动脉瘤有多种手术入路可供选择,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手术操作困难,并发症多。我们报告1例基底动脉主干上段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开颅予以夹闭,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后正中入路7例,远外侧入路5例.结果 术后CT血管造影(CTA)显示动脉瘤均夹闭良好,术后出现脑积水2例,后组脑神经麻痹3例,共济平衡障碍2例,肢体偏瘫1例.结论 PICA动脉瘤的脑内血肿及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多并发脑积水,根据动脉瘤部位多选用远外侧入路和枕下后正中入路.危重病人经积极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男,42岁,因反复头痛3年、加剧4 d入住我院心内科。入院前3年,多于疲劳或精神紧张出现头痛,呈阵发性搏动性胀痛,程度轻中度,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休息后可好转。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偏高,此后多次测血压至少3次非同日血压大于140/90 mmHg,最高达180/120 mmHg,诊为"高血压病3级",予降压治疗(药名不详),症状缓解,此后未行系统诊治,服药规律,测血压均偏高,头痛症状仍时有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患者的 34个床突旁动脉瘤 ,其中破裂性动脉瘤 10个 ,未破裂性动脉瘤 2 4个。显微手术夹闭 10个动脉瘤 ,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 18个动脉瘤 ,保守观察 5个动脉瘤 ,另 1个为巨大动脉肿瘤 ,患者造影后死亡。参照Al Rod han的标准 ,Ia型 6个 ,Ib型 9个 ,Ⅱ型 8个 ,Ⅲ型 6个 ,Ⅳ型 5个。从治疗后血管造影、临床结局和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栓塞治疗 18个动脉瘤术后造影完全栓塞 14个 ,次全栓塞 4个。显微手术夹闭 10个动脉瘤 ,术后造影均完全夹闭。出院时GOS临床结局评分 ,恢复良好 2 0例 ,轻度致残 7例 ,严重致残 2例 ,1例巨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造影后突发脑疝死亡。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告1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表现为动脉瘤的病例,以提高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方法 患者,男,57岁.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CTA及DS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相当于分叉部可见囊状突起,双侧大脑中动脉远端血管呈烟雾样改变.予以手术治疗,术中证实此“动脉瘤”为一动脉盲端,未予处理,仅行脑-硬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术(EDAMS).结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至半年时,TIA未发作.结论 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存在动脉瘤样改变,远端发生烟雾样现象并伴有缺血症状时,要考虑到动脉闭塞形成残端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介入治疗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62例患者,共计64个动脉瘤,进行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统计并行6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 经6个月以上的随访,62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有1例再出血,经开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后转当地医院治疗,出院时意识不清;12例患者在治疗后一过性出现神经定位体征,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等,经抗凝,扩容治疗后恢复;1例出现上肢永久性活动障碍6个月后肌力Ⅲ级.这组病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例中实施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要症状为位置性眩晕及水平眼震的小脑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灶分布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诊治的1例以位置性眩晕及位置性眼震为首发症状的小脑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疾病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总结。结果患者男性,75岁,以反复眩晕、恶心、呕吐、活动后加重2个月就诊,查体发现水平翻滚试验可见水平背地眼震,首次查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侧水平半规管帽石症,给予Gufoni手法复位治疗无明显效果。4周后患者出现意识淡漠,复查头颅CT显示梗阻性脑积水,头颅CT增强示右侧小脑小结占位病变,先后行侧脑室外引流及小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合既往报道的文献13例和本研究的1例共计14例小脑占位引起的位置性眩晕及水平眼震患者中,有9例初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肿瘤主要位于小脑小结、舌叶及四脑室底部等小脑中线部位。结论小脑中线部位的占位病变可以表现为位置性眩晕/眼震,临床医生需注意识别,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总结。结果 37岁男性,以右侧颞叶脑梗死起病,发病5 d后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颞叶血肿,行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切开动脉瘤,见瘤体内有血栓形成。结论 以脑梗死症状首发的颅内动脉瘤大部分都是血栓性动脉瘤,对于出现急性脑梗死、瘤体较大、动脉瘤的长度与动脉瘤的颈宽的比值较大的病人,可以尽早进行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