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细辛脑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娄底市中心医院2017—2019年发生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3例细辛脑注射液ADR报告进行分析,对发生ADR的23例患者按性别、年龄、用药原因、ADR发生时间、给药剂量与给药途径、不合理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23例ADR患者均为静滴给药;60岁以下6例(占26.09%),60岁及以上17例(占73.91%);男15例(占65.22%),女8例(占34.78%);无适应证用药6例(占26.09%)。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min以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未见致死病例。结论:中老年人发生ADR较多,以呼吸系统反应为主,多系统损害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的145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45例ADR报告中,中老年发生率最高(26.19%);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67.59%);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72.41%);ADR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5.17%),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20.69%)。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阳春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降低阳春市人民医院ADR的发生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阳春市人民医院2018年成功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报告266例,用Excel软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6例ADR报告中,男女患者比例为0.82:1(120:146);年龄≥60岁的患者最多(40.98%,109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92.48%,246例);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49.62%,196例);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最多(30.08%,80例);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监测和加强合理用药点评工作,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9年上报的34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既往过敏反应史、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46例报告中,怀疑药品涉及14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最多,占33.53%,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90%;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6.27%。结论:医院应积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评价工作,特别要重视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临床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阳江市中医医院上报的61例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发生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统计的61例ADR个案中,涉及9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品种为红花注射液(32.79%);男女构成比分别为45.90%和54.10%;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占60.66%,平均年龄为(61.72±21.84)岁;用药后30 min内发生ADR占47.06%;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44.09%),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严重的ADR报告共有3例,占4.92%。结论:应加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尽可能的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注射用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与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2019年医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注射用抗菌药物引发的398例ADR,对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过敏史、抗菌药物种类分布、用法用量、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类型分布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比例最高(37.94%);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最多(30.15%);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51.72%);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给药频率及用药疗程是注射用抗菌药物ADR相关影响因素。结论:需加大抗菌药物ADR监测力度,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三亚市2015-2016年涉药单位上报的911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准确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利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11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老年人ADR的发生率较高(占23.93%);新的ADR有525例(占57.63%),严重的ADR有39例(仅占4.28%);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42.61%);静脉给药途径最容易引发ADR(占86.21%);ADR对人体的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占38.26%)。结论:ADR发生率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等密切相关,应进一步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尤其是对严重ADR报告的收集,强化老年人临床用药安全监测,严格限制抗感染类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ADR发生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辽宁省肿瘤医院2011-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29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184例,80.35%),其中50~59岁最多(100例,43.67%);静脉滴注给药最易引发ADR(328次,91.1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肿瘤药物,顺铂为致ADR最多的药品(63例,27.51%);血液及造血系统受累居首位(119例,51.97%)。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为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141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发生ADR的几率较高;静脉给药较其它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占94.3%);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52.5%),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2.8%)。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发挥药师的专业优势,提高ADR监测工作的质量,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7年上报的34例合格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例ADR报告中,新的ADR为15例(44.12%),严重的ADR为5例(14.71%)。在34例ADR报告中,理血剂引起ADR为28例(82.36%),占比最大。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其他等。结论本院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选择合适的药物、溶媒、剂量和给药浓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了解其发生特点,提出合理性建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我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上报的药品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11例ADR主要由抗菌药物、中药制剂引起的全身性损害及皮肤系统损害,引发ADR的主要用药途径是静脉注射。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加大ADR监测的宣传,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96例儿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引起药物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至2011年6月收集的96例中药注射剂所致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6例ADR涉及8种中药注射剂,累及7个系统/器官;男55例(57.3%),女41例(42.7%);1-3岁年龄组患儿49例(51.0%);大部分ADR发生在用药30 min内(8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用药部位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发生的比例较高(21.9%)。结论:医院应高度重视儿科中药注射剂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保障患儿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陈美玲  詹云丽  李楚云  陈浩 《中药材》2008,31(8):1293-1295
目的:了解惠州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惠州市ADR工作站2007年收集的687份ADR报告,利用Excel软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所有报告共涉及药品207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56种,27.05%);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527例,76.71%);ADR损害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结论:分析结果可以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市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年收集到的15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主要临床表现、所累及的器官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上报的153例中药制剂ADR中,以≤10岁和≥6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率最高,各有33例(各占21.57%);注射用双黄连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42例(占27.4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占92.8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43次(占53.56%)。结论:应重视并加强中药制剂ADR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中药制剂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当地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中药注射剂(TCM)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当地医院上报的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78例报告中涉及16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21.79%);50岁以上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7.43%);不良反应的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42.22%)。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塞通口服制剂导致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3家医院药品ADR监测管理系统中调取2011年7月—2018年7月填报的血塞通口服制剂相关ADR报告共62例,回顾性分析ADR报告。结果女性与男性患者ADR发生率差异明显,男性占23例(37.10%),女性占39例(62.90%),男女比例为1∶1.69,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概率最高,占全部病例报告的82.26%,服药2~4 d发生ADR的患者最多,主要累及器官/系统:胃肠系统(46.77%)、神经肌肉系统(29.03%)、皮肤及其附件(19.35%)、循环系统(4.85%),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头晕、失眠、胸闷等。结论重视血塞通口服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临床用药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2011~2012年我院76例中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中药ADR报告中,女性男性,尤以41~50岁的女性患者ADR发生率最高,有23例(30.26%);而静脉滴注最易导致ADR,有50例(65.79%);中药ADR发生率排名中前3位分别是热毒宁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29例(38.16%),其次为消化系统,有20例(26.32%)。结论: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重视中药引起的ADR,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1月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21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0例ADR涉及人体内多个系统,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引起ADR最主要剂型是中药注射剂;ADR多半发生在用药当天。结论:发现中药制剂ADR应及时上报,密切监测ADR,加强对ADR的深入研究,对降低中药制剂ADR发生率有促进作用,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东莞市黄江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东莞市黄江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发生的106份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ADR患者使用药品种类主要为抗菌药(43.40%),其次分别为循环系统药(21.70%)、消化系统药(19.81%);ADR患者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73.58%),而后依次为口服(15.09%)、皮内注射(5.66%)、静脉注射(3.77%)、肌肉注射(1.89%);ADR患者症状表现主要为药物过敏、肝损害、中毒、癫痫等;ADR患者经治疗后,治愈率为65.09%,好转率为27.36%,总有效率为92.45%。结论:临床医药工作者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尽可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2011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112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ADR共涉及26个品种,中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42.68%);注射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3.7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50.97%);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54.47%).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