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厥心痛"、"真心痛"范畴。《金匮要略》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明确指出上焦阳气虚是冠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在其基础上浊邪上乘,阻遏胸阳,形成气滞血瘀、痰浊,使血脉不通而发痛。《素问.痹论》谓:"心痹者,脉不通。"说明心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医学属"真心痛"、"胸痹"等范畴。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早,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篇》即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但发夕死夕发旦死"。至汉朝,张仲景正式提出:"胸痹"名称,从理论至实践,有了明确的药方  相似文献   

3.
<正>本方来源:《金匮要略》.组成:瓜萎,薤自,白酒(去白酒即为瓜蒌薤白汤).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主治:胸痹.症见胸部隐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本方所治胸痹系由胸阳不振,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常因机体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心脏得不到充分精血滋养,导致冠脉硬化,冠脉供血不足。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患者。本病病名古今颇不一致,据中医临床体验,及古籍所述,如《灵枢经》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沈金鳌云“真心痛,心痛淬然,痛如刀刺,咬牙切齿,舌青气冷,汗出不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胸痹心痛短气,不得卧,心痛彻背……”。《诸病源候论》:“胸痹、寒气客于脏腑,因虚而发……胸满气短,咳吐引痛,烦闷自汗  相似文献   

5.
<正>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疗改错》,诚如其所云;"膈膜之上,满腔皆血,故名为学府。"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余中医临床20余年治疗胸痹、不寐、梅核气等症取得良好疗效,现择验案四则,供同道参考。1胸痹患者女性,62岁,工人。自述反复胸闷,心悸2年余,偶有心前区疼痛仅1~2min,劳累及情志不遂时明显加重,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可缓解,具体量不详。近日因爱人离世,忧伤不能自己,纳差,上述症状加重,心电图示:心肌劳损、心急轻微缺血;静点舒血宁、参麦注  相似文献   

6.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性温,味甘辛,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风寒表虚证、风寒表实证、风寒湿痹证、胸痹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等症。《本经疏证》认为“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淤,曰补中”,可见其在临床的应用甚广。 桂枝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与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7.
胸痹,即心脉病症,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胸痹"的病名,设有瓜蒌薤白白酒汤证治和瓜蒌薤白半夏汤证治等温通散寒方药专论,并归纳其病机为"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8.
瓜蒌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瓜蒌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瓜蒌的来源为Trichosanthes Kirlowii Maxim及双边栝楼T.Re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为中医治疗胸痹之要药,具清热涤痰、宽胸散结及润燥滑肠之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等症。药理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瓜蒌有扩张冠状动脉,增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与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现代医学中的常见病,虽然中医书籍中无此名词,但根据临床症候,如胸痛、胸闪、心悸、气短等症状,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间痛,两臂内痛”。《灵枢经厥病篇》又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类似心肌梗塞的记载,看来可以把胸痹、心痛的病状,作为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描述。1病因病理本病的产生与精神、年龄、体质、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说“:失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产生了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加上精神、气候、饮食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心主血脉,为气血运行的动力,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则出现气滞血瘀,故有胸闷,心痛等症。如《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则不能鼓舞他脏之阳,例如脾胃失其温煦而运化无能,致营血不足,脉道不能充盈,以致心失濡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如过食膏梁厚味,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失常,转化为痰浊,气血运行受阻,致使气结血凝而发生胸痛。精神因素方面,七情内伤而致气机不畅,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血瘀,以致心脉痹阻。如《灵枢.口问篇》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在气侯方面主要是寒邪侵袭的影响,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流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如《诸病源侯论》谓“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伤寒论》"谵语"一症研究分析中医脑病发病原因;方法:本文从《伤寒论》原文条文,分析三阳病篇所载"谵语"的条文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研究认为"谵语"一症,作为中医脑病的主症之一,其总不离阳明热邪、本经受病或其他经误治的影响而发病。结论:中医脑病受阳明热邪影响很大,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应注重阳明病及他经误治传变对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古人将冠心病称为胸痹,为临床中老年人常见疾病,根据《金贵要略》论胸痹,认为阳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乘虚干扰而成本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现,临床导致胸痹的病机以脾气亏虚、痰瘀互结多见。笔者跟随导师李洁诊疗多名胸痹患者,运用温胆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胸痹58例,临床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的中医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即中医的胸痹心痛。其特点为心前区闷塞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1]。揭示了胸痹的主要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其特点。其多因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阳不振,不能温运血脉,血行不畅加之情志内伤,劳累受寒痰浊内阻,以致瘀血内停心脉不畅致为胸痹。1诱发因素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一向认为厚味饱餐、情志(精神情绪)六淫等,都能引起本病的发作。1·1厚味饱餐:五谷入于胃所化之气…  相似文献   

14.
延胡索治疗冠心病有效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从“活血化瘀”治则着手,应用“应症方剂、同功能组份出现频率分析法”,寻找中药中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其程序为:一、以《本草纲目》“破血散痰”、“活血流气”药物为蓝本,参阅其它有关书籍,列出植物性活血化瘀药28种。二、确定以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胸痹作为查阅古方检索范围。三、查阅古今医籍和有关期刊治疗心痛、胸痹及冠心病等症方剂共103方。四、在其中记录该28种药物的出现次数。结果如下:当归40,芍药33,延胡索28,郁金19,川芎15,丹参13,桃仁13,没药13,莪术12,红花11,鸡血藤8,降香8,乳香6,三棱3,蒲黄3,姜黄3,血竭2,鬼箭羽2,泽兰1,苏木1,刘寄奴1。其中虽以当归、芍药出现频率最高,但当归多见于治疗妇女心痛方剂,而芍药集中于古方。我们取其出现10次以上者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古代书籍虽无此病名,但对本病已早有描述和记载。《内经》一书中,已经有“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的记载。《金匮要略》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专章论述,将胸痹、心痛、短气  相似文献   

16.
地奥心血康胶囊为薯蓣科植物黄山药、穿龙薯蓣的根茎经提取后制成的硬胶囊剂。其主要成分为甾体皂苷,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之功能。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瘀血内阻之胸痹、眩晕、气短、心悸、胸闷、胸痛等症。药品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因其  相似文献   

17.
马娜 《北方药学》2013,(5):83-84
金津、玉液穴为经外奇穴,早在《备急千金方》、《世医得效方》、《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记载,笔者稍加配伍收效十分满意,特报道如下:1口疱程某某,女,15岁。学生,主诉:口腔疼痛2周,经治疗不佳,影响进食、睡眠。症见:口腔和舌面上布满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溃疡点,舌质红,脉数。诊断为"口疱"。运用26号毫针在穴处浅刺二分左右深,稍捻转后出针,即针孔出血,然后针刺合  相似文献   

18.
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炎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范畴,为临床上的常见病。我们自1994年以来,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将古方之“生脉饮”、“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饮”三方加减组成“胸痹汤”治疗难治性胸痹(病毒性心肌炎)9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补阳还五汤方出清代大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治疗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本方是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1]. 现代临床常用其治疗中风后遗症、偏头痛、糖尿病失眠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胸痹、面瘫属气虚血瘀者.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第一部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将红景天列为药中上品,服用红景天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能补肾,理气养血,主治周身乏力、胸闷等;具有活血止血、清肺止咳、清热,并止带下的功效。藏《四部医典》言其"性平、味涩、善润肺、能补肾、理气养血。主治周身乏力、胸闷、恶心、体虚等症。"《晶珠本草》言:"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