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3 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以经口腔复位内固定钛板作为前方固定,自体颗粒骨植骨.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颈脊髓神经功能评价,MRI 及X 线判断术后寰枢间距及延髓颈髓角改善程度.结果 3 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30 min(110、130 和150 min);平均出血量为150 ml(100、200 和150 ml).术后CT 检查显示,3 例患者内固定钛板及12 枚椎弓根钛钉固定理想、无松动迹象,颅底凹陷及寰枢关节脱位得到不同程度纠正;颈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5.00%、40.00%和56.25%,平均改善率为57.08%,平均JOA 评分改善率评级为良好.其中1 例患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We report three cases of neuroborreliosis presenting with acute respiratory impairment. All the patients had encephalopathy and focal neurological signs with brain stem abnormalities in two. All three patients had respiratory arrest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ve nocturnal hypoventilation or prolonged central apnoea. Tracheostomy and prolonged periods of ventilatory support were necessary in all cases and weaning was complicated by residual central respiratory disturbances. These cases emphasise thatBorrelia infe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unexplained respiratory failur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1例;年龄10~69岁,平均45.42岁。经后正中人路I期施行复位器辅助寰枢关节复位,以两块AO钢板连接枕骨与第2,3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枕颈植骨融合,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共随访6~48个月,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由术前的8.80±1.36增至术后的15.35±1.4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5,P=0.001);手术改善率达82.93%。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平均值比较,寰齿间距(9.22mm:3.72mm)和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10.41mm:3.23mm)减小,而延髓颈髓角(130°:1500)和脊髓可用空间(11.13mm:15.54mm)增加,4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术中I期复位辅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但远期手术疗效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1例;年龄10~69岁,平均45.42岁。经后正中入路Ⅰ期施行复位器辅助寰枢关节复位,以两块AO钢板连接枕骨与第2,3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枕颈植骨融合,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共随访6~48个月,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由术前的8.80±1.36增至术后的15.35±1.4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5,P=0.001);手术改善率达82.93%。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平均值比较,寰齿间距(9.22mm∶3.72mm)和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10.41mm∶3.23mm)减小,而延髓颈髓角(130°∶150°)和脊髓可用空间(11.13mm∶15.54mm)增加,4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术中Ⅰ期复位辅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但远期手术疗效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寰枢关节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1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平均(8.5±4.1)分。均行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术,并根据术后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示:固定系统和寰枢关节复位良好5例,复位不良1例;骨性融合良好4例,欠佳2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14个月,平均2.4个月,JOA评分平均(11.8±3.5)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76,P0.01)。结论后路复位及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临床疗效良好,且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费用,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11月诊断明确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12例患者进行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应用CT薄层扫描及三维CT重建术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ADI)、硬腭枕骨大孔线(CL)和斜坡枕骨大孔线(ML)上方距离,通过延髓脊髓角(CMA)评价脊髓受压程度,以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评价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监测神经传导功能,同时分析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结果共随访4~20个月(平均13个月)。与手术前ADI[(4.42±2.91)mm]、CL[(10.31±3.80)mm]、ML[(3.24±2.92)mm]、CMA[(127.83±8.75)°]及JOA评分(9.75±2.59)相比,手术后ADI[(2.96±2.08)mm]、CL[(7.16±3.19)mm]、ML[(0.29±2.36)mm]减小,CMA[(134.10±8.38)°]及JOA评分(14.83±2.94)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手术前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波形异常的10例患者中7例术后完全恢复正常形态。术后MRI检查显示,颅颈交界区减压充分,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期间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