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估腹膜外直肠损伤急诊Ⅰ期缝合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38例腹膜外直肠损伤急诊Ⅰ期修补疗效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均Ⅰ期修补成功,术后伤口感染2例,直肠周围感染1例,肛门狭窄1例。结论 腹膜外直肠损伤应尽可能急诊行Ⅰ期修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复杂肛周挫裂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7例非直肠破裂患者,术中未行结肠造瘘,均行Ⅰ期清创缝合.结果 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创腔感染、无肛门狭窄及大便失禁.结论 复杂肛直肠损伤如未合并直肠破裂,应尽量作Ⅰ期缝合修补,不行结肠造瘘.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探讨肛瘘手术的治疗方法,使肛瘘术后愈合快,肛周外型美观,降低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分析52例肛瘘切除Ⅰ期缝合术治疗经过,对照以往手术方法,经综合分析得出本手术方法的优越性。结果:52例采取肛瘘道切除Ⅰ期缝合术或联合高位挂线术。45例(86.5%)Ⅰ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周,肛周外型良好。7例(13.5%)感染及时拆线.平均愈合时间23~27天。结论:肛瘘切除Ⅰ期缝合,方法得当,明显愈合加快,肛周外型美观。遇到切口感染,及时拆线.与切口不缝合愈合时间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iles术腹部、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行Miles术切除的距肛缘6cm以下的直肠癌和肛管癌共53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切口Ⅰ期缝合感染3例,会阴部切口Ⅰ期缝合感染5例,两切口均感染2例,经换药治疗痊愈。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术后合理的切口保护,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思想上和经济上的负担,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直肠癌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儿童肛门直肠损伤的外科处理原则。方法:1985-1999年作者治疗8例儿童肛门直肠损伤,详细分析了患儿的病历,对治疗问题和主要并发症作了评估。结果:1例直肠戳伤作了初期结肠造口,未发生并发症。4例肛门直肠损伤朱作初期结肠造口,因创面感染,作Ⅱ期结肠造口。2例直肠初期修补,未作结肠造口,未发生并发症。另一例作阴道直肠修补。结论:儿童肛门直肠损伤的外科处理原则是粪便转流、创面修补  相似文献   

6.
我院从1969年初~1989年初,20年间共收治直肠穿透伤28例,Ⅰ期缝合13例,成功10例,失败3例。Ⅱ期缝合(损伤处修补加近端结肠造瘘)18例,成功17例(包括Ⅰ期缝合失败的3例),死亡1例(严重挤压伤)。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21例,女7例,最小14岁,最大69岁,平均28岁,多为青壮年,Ⅰ期缝合治愈时间18~21天,Ⅱ期缝合治愈时间60~180天。损伤部位分成8类(表1)。  相似文献   

7.
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治体会(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年~2002年收治的直肠肛管损伤27例,27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行直肠损伤修补、转流性结肠造瘘11例,单纯修补肠壁13例,肛管会阴部清创缝合、局部引流3例。肛门括约肌修复6例,阴道损伤一期修补1例,治愈27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早期清创,修补破损、粪便转流及局部引流是提高肛管直肠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吕广卫 《中外医疗》2012,31(15):41-41
目的对肛门直肠损伤方面的治疗体会进行总结。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到本院治疗的肛门直肠损伤的患者43例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肛门直肠损伤的患者Ⅰ期手术治愈的37例,并发创伤感染的3例,经抗炎治疗后治愈,直肠肛门瘘的1例。在手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心肺功能不全,送入ICU进行监测及正确的抢救后治愈。没有出现死亡以及致残的病例。结论对肛门直肠损伤的部位确定,肛周括约肌的修补方法,术后引流的通畅性,粪便的改道方法都是治疗肛门直肠损伤的治疗重点,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损伤的特点和结肠损伤Ⅰ期修复的适应证以及蛄直肠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结直肪损伤25例临床资料.结果 25例行急诊手术,20例(80%)行Ⅰ期手术,其中单纯肠管修补14例,切口感染2例16例行破裂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吻合口漏1例.切口感染1例.2例行乙状站肠及腔造口+局部引流术,切口感染1例.结论 了解结直肪损伤的特点,提高结直肠损伤的认识,掌握好结肠Ⅰ期修复的适应证、直肪损伤处理的特殊性是减少结直损伤并发症,提高外科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外伤性结肠破裂Ⅰ期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4例确诊为结肠破裂的患者,先进行充分肠道准备后,再作Ⅰ期修补,周围放置引流管,术后放置肛管。结果:14例患者术后发生结肠瘘2倒,切口感染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Ⅰ期修补和造瘘手术相比并不增加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对结肠吻合口的进一步认识也并不增加。且能避免Ⅱ期手术,减轻患者的痛苦,节约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1.
李焱宁  张奕文 《河北医学》2005,11(4):349-350
目的:提高直肠肛管损伤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收住直肠肛管损伤50例病人的诊治经验。结果:49例痊愈,1例死亡,总的死亡率为2%(1/50),并发症发生率为22%(11/50)。结论:直肠肛管损伤伤情复杂,诊治过程中应有所突出,诊治并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直肠末端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的发育情况,探讨术后排便障碍的病理机制.方法: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直肠末端标本72例,其中高位无肛12例,中间位无肛36例,低位无肛24例,分别对应为高位组、中间位组和低位组;选择非肠神经相关疾病行结肠手术的患儿10例,取其结肠壁作为对照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直肠末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37例肛管直肠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直肠损伤29例,肛管损伤8例,合并伤26例。37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修补加局部引流17例,修补加结肠造口14例,单纯粪便转流加引流6例。36例治愈,1例死亡。7例术后发生并发症。结论:早期诊断,合理应用修补、转流、引流三项措施,控制感染和积极处理合并伤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用于肛管直肠疾病术后镇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疾病手术后局部注射复方亚甲蓝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1%亚甲蓝2ml+2%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至13ml组成的长效止痛剂,局部注射治疗肛管直肠疾病术后疼痛126例。结果术后第1天Ⅲ级疼痛5例(4%),术后第7天已无Ⅲ级疼痛,术后止痛效果明显,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亚甲蓝肛周局部注射安全、有效,适合于肛肠科多种手术的术后镇痛。亚甲蓝浓度不应超过0.33%,一次局部用量不超过30m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良性狭窄病因和有效的外科治疗途径。方法:轻度肛门直肠狭窄,采用扩肛治疗;狭窄段长度超过1cm者,据狭窄程度分别采用狭窄部纵切横缝、Y-V皮瓣插入、直肠内环状狭窄3点瘢痕切除等方式。结果:33例患者经扩肛和和各种手术治疗,除1例术后证实为直肠腺癌改行Mile根治术2年内死亡外,其他患者按罗享卿分级:属I级29例(87.88%),II级3例(9.09%),总治愈率96.97%。结论:扩肛是预防和治疗肛门良性狭窄不可缺少的方法,而外科手术才是治愈该病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肛管直肠测压对肛管损伤的定位诊断意义。方法:在杂种犬动物模型上,通过肛管直肠测压的方法,比较手术前后各导联的反映肛门括约肌复合体高压区的压力及间期变化情况,探讨肛管直肠测压在肛门外伤中的定位诊断价值。结果:术前静息和收缩压力及其间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结果表现为第3导联的静息压与收缩压降低;收缩间期延长;静息间期无统计差异。术前术后的收缩间期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肛门外伤或手术后有局部的肛周括约肌损伤时对损伤部位的定位诊断有明确意义。对手术切口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76~1980年520例腹式子宫全切除术进行了临床分析,47例术后发生感染(9.04%),膀胱损伤1例,阴道断端出血72例(13.85%),烫伤4例。预防感染,要掌握无菌技术,术前治疗生殖器炎,术后选用抗生素。阴道残端出血的预防,要严格控制感染和改进缝合方法,避免器官损伤、熟悉盆腔解剖,细心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腹部外伤肝破裂的个性化处理方案.方法:对76例不同年龄、不同致伤原因、不同肝损伤部位、不同肝损伤程度的腹部外伤肝破裂患者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依一般状况、肝损伤部位及肝损伤程度的不同而实行个性化手术方案,方法包括: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在抢救休克的同时尽早手术.术式有肝单纯缝合、肝动脉结扎、部分肝切除术及填塞法.建立充分引流,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结果:患者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对于腹部外伤肝破裂的病例,手术方式应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肛管上皮缺损是肛肠科肛瘘术后、痔环切术后较常见并发症。作者采用移植皮瓣并管型敷料压迫治疗肛管上皮缺损32例,全部治愈。本文讨论了肛管上皮缺损的病因、临床症状及进行手术的必要性,肛门外括约肌组成及其功能等。移植皮瓣能否成活是手术的关键,采用此种方法100%成活,说明手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Between November 1994 to May 1996, there was a total of eight ureteric injuries out of 2495 major gynaecologic operations and one ureteric injury out of 4146 caesarean sections at the Kandang Kerbau Hospital, giving the incidence to be 0.3% and 0.02% respectively. Antecedent operations were four abdominal hysterectomies, two Werthiem's hysterectomies, one laparoscopic-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and one caesarean section. All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by qualified specialists. Three patients had previous abdominal operations and five patients had procedures complicated by dense adhesions. Only one injury was detected intraoperatively and the rest presented with uretero-vaginal fistula. One presented with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anuria. The average time interval for diagnosis ranged between one day and twenty-three days (average 10.7 days). The commonest damage was transection of the ureter. Double J stents were used in all repairs with two cases requiring reimplantation with psoas hitch, and two cases of ureteroneocystostomies and one case of primary reanastomosis. There were no mortality in our s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