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90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un Angiog-raphy,FFA)是将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查者静脉内,利用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血循环的动态过程,它对眼底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FFA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性很高的检查,但在应用这门技术的过程中,偶有副作用发生。笔者对890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不良反应及救治措施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护理配合。方法:对986例行FFA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中、后进行全程护理,并对造影剂的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患者行FFA均成功,未出现1例重度副作用。结论:护理措施正确,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使检查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62例行FFA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中、后进行全程护理,并对造影剂的副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FFA检查,未出现一例因药物副作用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结论:护理措施正确,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使检查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荧光素钠、吲哚青绿及荧光素钠加吲哚青绿三种药物眼底血管造影副作用的观察及分析,为完善配合造影时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324例行不同药物眼底血管造影术患者分为荧光素钠组(FFA组)、吲哚青绿(ICGA组),荧光素钠加吲哚青绿组(同步组)对副作用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FFA组和同步组患者出现副作用频率明显高于ICGA组(P<0.05)。结论:对FFA组和同步组患者造影前做好心理护理准备急救物品,造影过程中严密观察可及时发现副作用并尽早处理,提高此项检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是眼科临床诊治眼底病变的常用检查技术。此项检查能直接反映活体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水平的生理与病理情况,对眼底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光凝治疗及预测视力预后等方面有很大帮助。但其副作用时有发生,为了解该检查对人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我院对588例行FFA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模拟4 000 m高原梭曼中毒大鼠脑游离脂肪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常脑组织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AA)含量很少,当脑循环障碍时FFA蓄积[1]。脑组织游离脂肪酸蓄积被认为是引起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探讨模拟4 000 m高原梭曼中毒脑组织FFA和含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眼底荧光造影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是将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查者的肘静脉内,通过血液循环到眼底血管,利用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它是检查眼底病的重要方法,是极有价值的诊断技术。FFA于1961年应用于临床,现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2004~2005年我院行FFA282例,均完成检查。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护理观察.方法 对238例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患者进行全身心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并对造影剂的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 238例患者行FFA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了检查,未出现一例重度不良反应.结论 观察细心,护理措施正确,这是保障FFA检查能顺利完成的必要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使检查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是将荧光素钠注入被检查者的静脉内,利用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血循环的动态过程。目前H、A已广泛应用于眼底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理及解剖、病理研究等,是眼底病检查诊断最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要医生护士及患者的密切配合才能圆满完成。我科自2003年~2004年5月共对86例患者实施了FFA检查。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是将荧光素钠注入被检查者的肘静脉内,利用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血循液环的动态过程.目前,FFA已广泛应用于眼底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解剖及病理研究等[1].是眼底病检查和诊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医生、护士及患者的密切配合,才能获取高质量的片子,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结果.我院自2004年5月~2005年6月行FFA 78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使用效果,选择116例行腹部或下肢手术后的病人进行PCEA治疗,观察其镇痛镇静效果,下肢活动情况及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等,并进行临床评价,结果表明:进行PCEA治疗,生命体征保持平稳,副作用发生率低,镇痛镇静效果较佳,下肢活动不受限,总体满意度达94%,认为PCEA对术后疼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青霉素自1929年 Fleming 氏发现以来,经多数学者的努力,已能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造福人类真不可估量。过去认为青霉素是疗效高而副作用少的药物。但近年来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对其副作用亦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陶耘 《广西医学院学报》2000,17(6):1132-1132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可以是动态的,能见到眼底循环的细微结构以及许多眼底镜下不能观察到的改变,成为研究眼底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目前FFA在临床普遍应用,为观察儿童眼底的FFA的某些特殊性,现将我院1994年2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2076例FFA中的38例儿童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走出纯中药无不良反应的误区史玲,桑红岩,任俊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主题词中药/副作用,中药/毒性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日益深入,中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般人都认为中成药为纯中药制剂,绝无副作用,正是这一传统看法,使人们忽视了中药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眼底改变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60只眼)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30例(60只眼)DR患者中,有44只眼(73.3%)显示微血管瘤样改变,有23只眼(38.3%)显示新生血管,其检出率远比眼底镜检查高,FFA检查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都有重要的价值。结论:FFA能更早的显示DR的眼底改变,在DR的诊断和治疗上已被广泛地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 收集老年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例(12只眼),对其进行FFA图像分级及分析。结果 10例患者(12只眼)中0级1只眼,Ⅰ级9只眼,Ⅱ级2只眼。结论 FFA可提示黄斑区血管渗漏和黄斑水肿、黄斑裂孔,并用于指导临床进行激光治疗。此外,FFA红外眼底相(IR)可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前膜范围、黄斑水肿和黄斑裂孔的形态,便于了解患者黄斑视网膜前膜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抑郁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引起关注,发病率指导不一,约为22%~60oA,发病机制多认为与大脑损害启引起去甲肾上腺素与5一羟色胺之间平衡失调有关。现多斥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因其副作用大,疗效欠佳。氟西汀是一种特异性,选择性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此,对氟西扣治疗卒中后抑郁进行I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眼底荧光造影法(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已广泛地应用于解剖生理、眼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动物造型实验、眼科临床诊断、治疗方法选择、临床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并指导眼视网膜光凝治疗等.在FFA检查过程中,少数患者常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常见有恶心、呕吐、腹痛、皮肤瘙痒及荨麻疹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国内也偶有报道因注射荧光素致死的病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 ~15%.为了顺利完成整个检查过程,获得最佳的造影效果,需要达到医、护、患三者之间协调配合,并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共1262例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降低了眼底荧光造影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人工流产术是作为计划生育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已被人们广泛接受。虽然近几年无痛人流术已在很多医院临床应用,但为了降低不良反应,药物流产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现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安全、简便、副作用少、效果好、痛苦少的一种非手术终止早期妊娠的方法。我对我院500例的要求药物流产的门诊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来揭示提高药物流产的完全流产率必须要注意的几项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日本Top-con TRC-50IA眼底照相机对76例115眼进行FFA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76例115眼中萎缩型70眼,占60.87%,渗出型45眼,占39.13%。结论FFA可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对于隐匿型CNV需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发现FFA未能显示的典型CNV。渗出型是AMD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