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尿酸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晋  陈志伟 《中医杂志》2006,47(10):773-774,78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高血尿酸(HSUA)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208例AC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中风证型、性别、年龄、糖尿病及血脂的关系。结果:208例患者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09umol/L,其中HSUA125例,占60.1%;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患者中HSUA分别占71%和75%。结论:ACI与HSUA密切相关,血尿酸在形成结晶前已存在危险性;ACI合并HSUA与风痰瘀阻、痰热腑实型关系较与阴虚风动、肝阳暴亢及气虚血瘀型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聂志红  马卫琴 《新中医》2014,46(10):43-45
目的:观察分析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的300例脑梗死(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中医辨证分为风火上炎、风痰瘀阻、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个证型,选取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测定尿酸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尿酸平均水平(326.84±95.16)μmol/L,较健康对照组(247.90±88.78)μmol/L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组尿酸水平升高者比例为38.67%(116/30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00%(8/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尿酸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尿酸水平最高者为痰热腑实证(57/300,19.00%),其次为风痰瘀阻证(107/300,35.67%),最低者为风火上炎型(31/300,10.33%)。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不同证型脑梗死患者尿酸水平不同。痰热腑实证尿酸水平比风痰瘀阻证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比风火上炎、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证显著升高(P0.01);风痰瘀阻证尿酸水平比风火上炎、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证均明显升高(P0.01),提示尿酸水平升高可能与脑梗死痰热腑实、风痰瘀阻证型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结论:尿酸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与痰瘀有关的证型形成相关,可作为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尿酸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 10 2例ACI患者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 18例 ,风痰瘀阻 2 1例 ,痰热腑实 2 0例 ,气虚血瘀 2 8例 ,阴虚风动 15例 ,测定各型患者血清尿酸含量 ,并与 2 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对照组与ACI患者比较 ,两者间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 2 =2 .5 2 ,P >0 .0 5 ) ,但气虚血瘀型、风痰瘀阻型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阴虚风动型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 ,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高于对照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 0 .0 5 ) ,肝阳上亢组型、痰热腑实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以“痰”、“瘀”为主证型的ACI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其他证型偏高 ,提示高尿酸血症有血瘀、痰凝等证候者 ,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对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脑卒中可能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将406例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风火上炎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5个证型,统计各证型所占的比例;同时选取74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入院次日对所有人员进行TG、TC、LDL-ch及HDL-ch水平检测。结果:406例患者中风痰瘀阻证139例、占34.2%,气虚血瘀证97例、占23.9%,痰热腑实证86例、占21.2%,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与对照组比较,各证型中TG、TC、LDL-ch水平均明显升高,其中痰热腑实证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风痰瘀阻及气虚血瘀证型为主,痰热腑实及风痰瘀阻证型患者的TG、TC、LDL-ch水平较高,中医的痰瘀可能与血脂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患者120例,按照中医临床辨证分型,随机将其分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痰热腑实、肝阳暴亢及阴虚风动5个证型组,分别检测其血清Hcy水平,各两组间进行比较,运用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不同证型组的Hcy水平相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Hcy水平最高的是风痰瘀阻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结论:高Hcy水平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5个辨证分型中,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最具特异性,临床辨证施治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4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33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sdLDL-C、Hcy水平;根据患者一般资料辨证分型。结果脑梗死常见中医证型有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热腑实证。不同证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火上扰组、风痰瘀阻组和痰热腑实组的sdLDL-C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火亢组、痰湿蒙神组和阴虚风动组(P0.01);痰热腑实组的sdLDL-C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和风痰瘀阻组(P0.01);气虚血瘀组的sdLDL-C水平高于风痰火亢组和痰湿蒙神组(P0.05);气虚血瘀组和痰热腑实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火亢组和痰湿蒙神组(P0.01);痰热腑实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瘀阻组和阴虚风动组(P0.01);风火上扰组和风痰瘀阻组的Hcy水平高于风痰火亢组(P0.05)。脑梗死中医证型与sdLDL-C、Hcy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证型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Hcy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崇明地区急性脑梗死(ACI)中医各证型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各证型与血黏度的关系.方法:314例ACI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风火上炎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计算各组所占的比例,人院第2天进行血黏度水平测定.结果:ACI患者中风痰瘀阻证117例、气虚血瘀证76例,分别占总人数的37.3%,24.2%,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证型中血黏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0.01),其中风痰瘀阻、气虚血瘀为主的证型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尤为明显(P<0.05).结论:崇明地区ACI中医分型以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为主,血黏度可作为ACI风痰瘀阻、气虚血瘀分型研究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火上扰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五组,分别测定脑梗死患者Hcy、hsCRP、UA水平,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对比各证型Hcy、hsCRP、UA的情况。结果:各证型Hcy、hsCRP、UA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与其他证型比较,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证、风火上扰证与其他证型比较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证、风火上扰证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腑实证UA水平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y、hsCRP、UA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可量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hs-CRP和IL-1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急性脑出血患者320例,判定中医证型并检测血清hs-CRP、IL-1的水平。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热腑实证(26.88%)、风痰火亢证(19.69%)、风痰瘀阻证(16.88%)、痰湿蒙神证(11.25%)、风火上亢证(9.38%)、气虚血瘀证(8.44%)和阴虚风动证(7.50%);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和痰热腑实证的hs-CRP和IL-1水平明显高于其余4种证型(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清hs-CRP和IL-1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TNF-α、IL-6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急性脑出血提供参考。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共320例,收集患者的四诊资料并判定患者的中医证型,EL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中医证型与TNF-α、IL-6的相关性。结果:佛山地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以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3个证型的比例最高,分别为86例(26.87%)、63例(19.69%)、54例(16.87%),单因素卡方检验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与TNF-α、IL-6相关性方面,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和痰热腑实证的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窍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佛山地区急性脑出血中医证型分布以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最多见,不同中医证型的TNF-α和IL-6水平存在差异,提示脑出血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9.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20.
证素等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阐述了证素的概念,证素与证候、证名、病因、病位、病势、病机、病理等概念的区别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