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收到泌尿及男生殖系肿瘤方面论文473篇,其中大会交流9篇,分会场交流14l篇,书面交流323篇。 相似文献
2.
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附2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8年收治的 2 2例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第 1及第 2恶性肿瘤间隔时间及预后。 结果 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占同期收治的泌尿男生殖系恶性肿瘤的 3 .2 % ,7例同时发病者存活时间平均 15个月 ;异时发生 15例中 3例存活 7个月~ 5年 ,12例在第 2癌治疗后 8个月至 15年仍存活。 结论 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近年有增加趋势 ,第 1癌治疗后应密切随访 ,及早发现和正确治疗第 2原发癌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附39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泌尿男生殖系多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72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39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5.0%,平均发病年龄65岁(第一癌),第一癌与第二癌平均间隔3.7年。34例随访0.3~16.5年,平均6.4年。19例死亡,直接死因为第二癌者16例。结论 多原发恶性肿瘤在泌尿外科并不少见,对第二癌的诊疗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阐述了荧光原位杂交原理,比较基因组杂交,多色多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以及与其它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比较,并对其在男生殖系肿瘤中的应用进行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5.
与泌尿及男生殖系相关的多原发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原发恶性肿瘤 (multipleprimarymalignantneoplasms,MPMNs)是一种特殊的肿瘤表现形式 ,自 1 889年Billroth首次报道以来不断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在临床上 ,MPMNs易与恶性肿瘤晚期转移相混淆 ,造成误诊、误治。为提高对它的认识 ,现将与泌尿男生殖系相关的MPMNs综述如下。1 MPMNs的定义MPMNs是指宿主同时或先后发生两个及两个以上原发恶性肿瘤。按两个肿瘤发现的时间间隔可分为同时性和异时性两种 ,多将间隔 6个月及以内者归为同时性 ,超过 6个月者归为异时性。2 流行病学MPMNs的发生率无国家级统计资料 ,文献中报道的均为… 相似文献
6.
报告泌尿及男生殖系横纹肌肉瘤11例,男10例,女1例,发生于肾脏1例,膀胱6例,前列腺2例,睾丸、附睾各1例,其中10例经手术、1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横纹肌肉瘤。经放射治疗或/和化学治疗,结果术后3年死亡3例,2年内死亡3例,1例附睾横纹肌肉瘤患者存活2年,后失访,余各例已存活10月~18月,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8.
肿瘤是一类多基因病 ,在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中 ,临床上可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两大类 ,家族性的肿瘤 ,遗传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决定性作用。本文兹就常见的家族性泌尿男生殖系肿瘤 ,包括肾肿瘤、尿路上皮肿瘤、前列腺癌、肾上腺肿瘤等的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人类染色体端粒的核酸部分是由富含鸟嘌呤碱基的六连体(TTAGGG)形成的长度为5~15Kb的DNA重复序列片段,它与细胞衰老有关。体细胞在每次分裂时,端粒都丢失一定长度的DNA片段,直至全部消失,细胞也进而死亡。端粒酶是一种以RNA为模板的DNA聚合酶,具有延长端粒的作用,是干细胞和精原细胞维持分裂能力的关键物质,与细胞不死化有直接关系。本文拟综述端粒和端粒酶的主要特性及其在泌尿男生殖系肿瘤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0.
11.
泌尿生殖系侵袭性血管黏液瘤(附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系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 分析 2例泌尿生殖系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资料。例 1,男 ,5 5岁 ,表现为腹股沟区无痛性肿物 ,B超示低回声肿物 ,行肿物完整切除术。例 2 ,女 ,14岁 ,主要症状有尿频、血尿、排尿困难和尿道口肿物 ,IVU、CT及三维血管成像等明确肿瘤范围及血供 ,行膀胱大部分切除及输尿管再植术。结合文献复习讨论。 结果 2例患者随访 2~ 6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例 1病理诊断为精索旁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免疫组化 :Vimentin( )、Desmin( - )、SMA( )、S 10 0 ( - )。例 2病理诊断为膀胱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免疫组化 :CD3 4 ( ) ,Desmin( - ) ,Vimentin( )Caldesmon ( - ) ,ER( - ) ,PR ( - ) ,SMA( ) ,S 10 0 ( - )。 结论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罕见的、有局部侵袭特性的良性肿瘤 ,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需行肿瘤完整切除 ,对于切除困难及复发性肿瘤可选择放疗及内分泌治疗。长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对确定肿瘤复发和手术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肿瘤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例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组织PCNA及免疫表型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肿瘤类型(组织学类型和免疫表型)与PCNA增殖指数有关,免疫表型或肿瘤生物学行为属T细胞性,淋巴瘤的PCNA指数高于B细胞性和非T非B细胞性淋巴瘤,前者预后亦较后者差。结论PCNA可作为评估淋巴瘤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结直肠癌 20年来发病模式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目的研究我国结直肠癌发病模式近年来的变化。方法收集发表于1980年至1999年CJCR收录的中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21篇中、英文文章。本研究总计10201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将他们分为80年代(1980~1989年)和90年代(1990~1999年)两组。结果80年代组有3420例患者,而90年代组有6781例患者。男、女比例80年代(1.50∶1)与90年代(1.26∶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原发肿瘤最常见的部位两组均在直肠,但直肠癌所占比例显著下降,横结肠和升结肠癌所占比例均显著升高,与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近侧结肠癌的比例增加(10.9%升至15.2%,P<0.001)。90年代组的DukesB期患者比例高于80年代组,而DukesD期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减少(P<0.001)。结直肠腺癌的比例增高。结论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模式近年来变化很大,女性患者比例升高,发病部位逐渐右移。 相似文献
14.
2002-2006年天津市甲状腺癌发病率与26年间长期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2002-2006年期间天津城市居民的甲状腺癌发病率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合并天津市26年的发病率数据进行长期趋势分析,并与历史同期上海市和美国发病率数据进行比较.方法 计算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年度百分比变化以及全癌谱的发病率顺位,分析不同组织类型的发病率时间趋势以及占全部新发病例的构成比变化.结果 2006年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国内关于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中诊断试验性研究的文献质量.方法 检索收录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中的关于国内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的文献,截至时间为2015年8月,纳入所有诊断试验性研究文献,应用QUADAS (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如遇分歧,讨论解决.结果 共纳入36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35篇,英文文献1篇.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大多数文献与QUADAS质量评价标准符合率不高;20篇文献病例谱未包含各种病例及易混淆病例,7篇病例谱不清楚是否包含各种病例及易混淆病例,28篇未清楚描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21篇"金标准"不能准确区分有病无病状态,仅10篇文献都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26篇采用多个诊断"金标准"或以综合性诊断作为"金标准",24篇不能确定是否所有研究对象均经"金标准"核实,25篇不清楚诊断试验和"金标准"结果的解释是否采用盲法,36篇未描述难以解释的结果,35篇未描述有退出病例.结论 国内关于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结核文献的诊断试验性研究文献质量在病例选择、金标准选择、试验重复性、盲法比较、偏倚控制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泌尿生殖系相关的多原发恶性肿瘤(MPMNs)问题。方法对21例与泌尿生殖系相关的MPMN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就其诊断标准、发病情况、发病因素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癌切除术后生存1.5年者1例,2年者3例,3年以上者5例,5年者3例。结论MPMNs的预后明显优于单原发恶性肿瘤的复发或转移,鉴别多发癌是多原发癌还是转移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并发症及控瘤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为10例男性患者(14侧)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股三角尖部下约3 cm处做10 mm观察孔,另两个切口分别位于距第一切口约6 cm的股三角外侧及内侧(10 mm、5 mm)。分离皮瓣后,以大隐静脉为解剖标志,清扫浅组及深组淋巴脂肪组织,手术清扫范围同开放根治术。记录手术清扫的淋巴结,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手术时间每侧平均(130±24.9)min,每侧平均清扫淋巴结(12.1±1.2)枚,每天每侧引流量平均(60.3±37.3)ml。3例患者发生轻微并发症,1例术中出现高碳酸血症及皮下气肿,1例术后发生50 ml的血清肿,1例手术部位出现180 ml的淋巴液肿。平均随访(24±11.7)个月,无肿瘤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转移性阴茎癌及恶性生殖肿瘤是可行的,不仅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而且控瘤效果令人满意。但应进行大宗病例的研究,并长期随访以评价其控瘤效果及潜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泌尿生殖系罕见癌肉瘤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系癌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2例阴茎癌肉瘤、1例肾脏癌肉瘤、1例膀胱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行手术切除。结果: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为癌肉瘤,1例于术后2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失访、另2例现已分别生存6个月和10个月。结论:泌尿生殖系癌肉瘤临床罕见,术前诊断困难,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尽早行根治性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间医院30年来胃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 分析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1979-2008年间收治的2715例胃癌手术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1974-1978年间收治的168例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男女性别比为3.393,高于对照组的 1.897(χ2 =12.193,P<0.01).研究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高于对照组的54岁(z=-6.294,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肿瘤部位比较:胃底贲门癌构成比为45.7%比13.0%(χ2=56.596,P<0.01),胃体癌构成比为9.4%比13.8%(χ2=2.026,P=0.155)、胃窦癌构成比为44.9%比73.2%(χ2= 53.980,P<0.01).研究组中,2004-2008年间组低分化腺癌构成比为62.1%,较1994-1998年间组的51.7%升高(χ2=12.267,P<0.01),而管状腺癌构成比降低(23.9%比31.8%,χ2=8.781,P<0.01).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年龄亦呈升高趋势(均方根误差=1.275,可决系数=0.702);胃底贲门癌构成比呈升高趋势(均方根误差=0.066,可决系数=0.768),胃窦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均方根误差=0.055,可决系数=0.798).结论 近30年来,胃癌手术患者男女性别比升高、年龄增大;胃底贲门癌构成比升高,而胃窦癌构成比下降;近15年来,低分化腺癌构成比升高,而管状腺癌构成比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和泌尿系统其他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中国大陆30个肿瘤登记处1988-2002年15年间肾癌及泌尿系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登记的数据资料,选取数据较齐全的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哈尔滨、河北磁县、江苏启东、浙江嘉善、广西扶绥、福建长乐、河南林州等11个登记处的资料,按1988-1992、1993-1997、1998-2002年3个时间段对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分析肾癌和泌尿系统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病死率,采用美国癌症研究所开发的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3.3.1统计软件分析其流行趋势.通过对发病率的对数转换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 1988-1992、1993-1997、1998-2002年3个时间段肾癌和泌尿系统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分别为4.26/10万、5.40/10万、6.63/10万,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与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结论 肾癌虽然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前几位主要恶性肿瘤,但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