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目的 改进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提高制模成功率。方法 采用成年SD大鼠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传统造模方法进行了改进,不做气管插管,不剪断肋骨,冠状动脉结扎在胸外进行,冠状动脉结扎前放一引线,避免了二次开胸。大大减少了造模时间,提高了造模成功率。用心电图J点抬高与高耸T融合呈弓背向上的单相曲线,肉眼观及病理检查作为判断结扎成功指标。结果 造模25只,成功20只,成功率80%。结论 本方法造模成功率高,心脏暴露好、结扎可靠,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2.
线栓法建立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线栓法制作兔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成功率的因素及其解决方法。方法 成年健康新西兰兔103只,随机分为A组53和B组50只,每组再按体质量大小分3个亚组,A组应用同一标准头径的线栓,B组对应体质量不同而分别使用不同头径的线栓,比较A、B两组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成功率。不成功的动物模型开颅取脑观察,并分析失败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A组成功率(49.1%)明显低于B组(74.0%),差异有显著性(X^2=11.59,P〈0.01)146只不成功缺血再灌注模型中,插线过深者26只,占56.5%;插线深度不足者20只,占43.5%。结论 针对动物不同的体质量而选择相应大小头径的线栓,可获得较高的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成功率;插线过深及深度不足为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进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提高制模成功率。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传统造模方法进行了改进,经口直视下气管插管,同步心电图监测,改良的微创切口,自制的乳胶管垫片阻断LAD,结合心电图、肉眼观及HE检查作为判断结扎成功指标。结果建模48只,成功率81.5%。结论本方法造模成功率高,心脏暴露好、阻断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改进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提高制模成功率.方法 采用成年SD大鼠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传统造模方法进行了改进,经口直视下气管插管,同步心电图监测,改良的微创切口,自制的乳胶管垫片阻断LAD,结合心电图、肉眼观及HE检查作为判断结扎成功指标.结果 建模48只,成功率81.5%.结论 本方法造模成功率高,心脏暴露好、阻断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阻断及松解冠状动脉左回旋支之左室支的方法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及先进性。方法:日本大白兔24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未灌注组及假手术组,每组8只。阻断左室支血流5min后松开10min,再次阻断5min松开10min,再次阻断60min,然后缺血再灌注组松解进行再灌注,缺血未灌注组在穿线处结扎,假手术组只穿线不阻断血流。采兔术前、再灌注后各时段静脉血,检测cTnI,CK和CK-MB;行心电图观察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振幅总和变化。结果:各组动物冠脉闭塞前、后体表心电图及冠脉阻断后II,III,avF导联ST段均抬高,缺血再灌注组松解后120分钟内ST段回落大于50%,而其它两组无此表现。结论:应用本研究制模方法可成功建立兔AMI再灌注模型,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合评估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模型建立的改良方法。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快速操作组、常规开胸组和改良组,每组15只。分别采用快速操作、常规开胸造模及改良方法进行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手术造模,收集大鼠心脏进行TTC+伊文思蓝染色观察,分别从造模成功率、大鼠存活率、心肌损伤情况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快速造模和开胸造模组相比,改良方法造模的成功率、成活率均有所提高,且心肌梗死面积厚度统一。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方法改良后的可行性较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改良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进行改良,通过比较再灌注24h时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制作时间、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评价改良线栓法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的有效性。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和模型两组,对照组采用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外动脉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模型组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处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2h后将线栓拔出实现再灌注。于再灌注24h时观察脑组织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比较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时间、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以及鼠脑切片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率。结果两组MCAO模型在再灌注24h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模型组的模型制作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由颈总动脉插入线栓的改良线栓法是稳定和可靠的MCAO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建立实验性兔股动脉瘤、动静脉瘘模型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关研究.方法:用显微外科技术在40只新西兰白兔股部建立股动脉瘤、股动静脉瘘模型,行模型的血流探测,血气分析,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DFI),CTA,MRA,DSA检测,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20只新西兰白兔中成功制作动脉瘤16个,成功率80%,20只新西兰白兔中全部成功制作股动静脉瘘,并经相关检测手段证实.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兔股动脉瘤,动静脉瘘模型切实可行,检测方法上表现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彩超、DSA、CTA及MRA在检测兔创伤性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兔20只,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建立兔股动脉动脉瘤(Pseudoaneurysm,PA)模型,于术后12d(术后7~11d股部形成搏动性包块)行彩超、DSA、CTA及MRA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并与尸检结果对照.结果:20只兔16只建模成功,尸检显示11个瘤体伴血栓形成.彩超、DSA、CTA及MRA检查,瘤体显示率均为100%,供养动脉显示率彩超为81.25%(13/16),另3种均为100%,瘤颈显示率分别为81.25%(13/16)、87.5%(14/16)、37.50%(6/16)及31.25%(5/16),血栓显示率分别为81.82%(9/11)、18.18%(2/11)、18.18%(2/11)及36.36%(4/11).结论:在创伤性兔股动脉PA瘤体及供养动脉的显示上,彩超、DSA、CTA及MRA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瘤颈的显示上,彩超、DSA优于CTA及MRA,在瘤体内附壁血栓的显示上,彩超优于MRA、DSA及CTA.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相对环境湿度下对兔胆石症模型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低湿度组、对照组,每组30只。低湿度组湿度控制在42%~60%;对照组在一般环境下饲养,湿度为82%。两组均喂食致石饲料,连续饲养8周。结果低湿度组实验兔有2只死亡,23只结石形成;对照组实验兔有17只死亡,2只结石形成。低湿度组肝细胞出现结构紊乱,有炎症、水肿、脂肪变性等改变。与对照组相比,低湿度组总胆酸含量和钠离子含量均增高(P〈O.05)。结论在适合的低湿度环境下能提高兔石症模型的成功率,提高实验兔在造模过程中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稳定的兔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微导丝法模型的建立及对其评价。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3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5只;缺血组10只,在DSA引导下,选择微导丝直接从颈总动脉(CCA)经颈内动脉(ICA)插至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4 h,再灌注时,抽回导丝至颈总动脉内;预处理组20只,在DSA引导下,选择微导丝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至MCA起始部停留15 min,再灌注时,抽回导丝至颈总动脉内停留15 min,如此重复3次,之后将微导丝堵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4 h,完成微导丝法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的制作,并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和HE染色对模型进行评价。并且对模型行MRI常规扫描及弥散成像,分析MRI是否也能显示脑缺血预处理的存在。结果: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颅内分支情况,8只(80%,8/10)动物缺血模型成功,12只(60%,12/20)动物脑缺血预处理模型成功。缺血/再灌注后3 h就可在T2WI,DWI表现为右侧海马及外侧基底节区高信号,DWI范围大于T2WI,于24 h T2WI范围基本不变且T2WI与DWI范围相近。TTC染色将正常组织染成红色,梗死脑组织不染色而呈白色,不染色的范围与导丝栓塞后T2WI上的病变范围基本一致,预处理组最终T2WI上高信号区及TTC无染区体积均小于缺血组。结论:采用微导丝直接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至MCA起始部,栓塞15min后,抽回导丝至颈总动脉内再灌注15 min,如此反复3次,能建立较稳定的脑缺血预处理模型。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TCD、CTA与DSA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应用。方法连续选择已接受脑血管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3例,分析其术前TCD和脑血管CTA检查结果,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经DSA检查1463支脑/颈动脉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的动脉为254支,阳性率为17.4%;术前有594支脑/颈动脉血管接受TCD检查,存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中有54支与DSA检查相符,阳性率为9.1%;术前接受CTA检查的动脉血管有374支,提示存在狭窄或闭塞的有62支与DSA检查相符,阳性率为16.6%,TCD与DSA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754,P〈0.001),而CTA与DSA所检查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u=0.3585,P〉0.05)。结论TCD检查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有接受良好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其结果仍可作为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大椎、百会穴对兔脑缺血的干预作用,探讨针刺穴位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日本大白兔(n=8)通过颈内动脉埋线法制作兔脑缺血动物模型,行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 I)检查,观察是否出现局限性脑缺血。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 I)技术观察针刺大椎、百会穴前后兔脑缺血组织的氧代谢情况。结果 8只兔针刺大椎穴前兔脑缺血组织处于少量局灶区域激活,激活面积(cm2)分别为0.56、0.89,0.54、1.21、0.68,0.83,0.49、1.42,1.02、1.14,0.79,0.65、0.42,0.85、1.24、0.79,针刺大椎穴10 m in后,上述区域指标为1.45、0.68、0.92,1.38、0.76、1.29,1.28、0.94、0.86,0.65、1.05、1.87,1.53、1.21,1.27、0.81、1.01,1.68、0.98、0.74,1.52、1.38、0.88。针刺大椎穴前后激活区数目及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百会穴前后激活区面积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兔大椎穴可使兔脑缺血区域及周围组织血流增加,可能机制是通过扩张大脑动脉及侧支循环血管,从而增加缺血脑组织的血氧含量。  相似文献   

14.
朴成浩 《当代医学》2013,(31):81-8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A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怀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2例,依次行64排螺旋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并对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的检出数进行对比。结果两种成像方法检出脑动脉斑块形成的例数相近,其总检出数和总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排螺旋CTA能够清晰、逼真地对脑血管成像,提供全面而又准确的影像学信息,拥有和bSA相近的疾病检出率,对诊断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万汶130/0.4)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脑缺血再灌注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和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组(S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HIR组,n=8)。假手术组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组和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经右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成2小时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照ZeaLonga的线栓法。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从右股动脉放血,同时从股静脉补入等量6%羟乙基淀粉,20min内完成,稀释目标Hct值为30%。于缺血前30min(To)、再灌注即刻(T1)、再灌注3h(T2)、再灌注6h(T3)、再灌注24h(T4)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颈静脉血清IL-1、IL-6、TNF-α、S100-β含量。结果①在T1~T4时间点,IR组和HIR组的血清TNF-α、IL-1、IL-6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5),并且IR组比HIR组更高②与T0时比较,三组T1~T4时TNF-α、IL-1、IL-6浓度显著高于T0时(P0.05)。③在T1~T4时间点,IR组和HIR组的血清S100-β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1),且IR组比HIR组更高(P0.05)。结论应用6%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血清TNF-a、IL-1、IL-6、S100-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张兆  张千 《微创医学》2014,(4):414-416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 imaging,PWI)联合脑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预后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PWI检查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观察90 d脑梗死发生率,分析TIA患者的PWI表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WI灌注异常的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加(P0.01);颈动脉狭窄50%TIA者较颈动脉狭窄50%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灌注异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与PWI灌注正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7.
徐伟  杨立民  汪长胜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614-1615,163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西门予16排螺旋CT对4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NNCT+CTP+CTA检查,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完成该“一站式”检查。经西门子后处理软件进行评估。结果灌注异常区的CBF(t=2.45)、CBV(t=3.07)、MTT(t=2.89)三组参数值与对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12处:中度狭窄4处,重度狭窄及闭塞8处;颅内动脉狭窄25处:中度8处,重度狭窄及闭塞17处。颈内动脉及颅内动脉均狭窄6例。灌注异常区的灌注参数仅MTT值异常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低的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值=0.523〉0.5,P=0.012。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组织缺血程度不成正比。结论“一站式”CT检查能灵敏而准确地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有效地判断头颈动脉系统是否存在狭窄和闭塞、确定病变部位和测量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颈动脉超声(US)和CT血管造影(CTA)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94例已初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于入院后1周内作US和CTA检查,并对其中的5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二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4.17%.以DSA为金标准时,CTA正确诊断1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但US低估为中度狭窄(50% ~69%).此外,US发现的16处斑块溃疡、斑块内出血及血栓形成,CTA未能显示.结论 CTA和US作为无创、简便、快捷检测颈部血管形态的技术,可以互补、联合应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Ber-PC)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测定再灌注后缺血侧脑梗死范围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Ber-PC剂量依赖性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减少脑梗死面积,拮抗缺血脑组织MDA含量的增加,提高脑组织SOD、GSH-PX活性.结论 Ber-P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具有良好的新药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按照Longa的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改良,通过局部脑血流监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V染色和电镜等方法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动物麻醉后一般只需15min左右即可完成栓线手术,术后大鼠大脑中动脉区域血流量下降,神经功能缺损明显,CV染色脑梗死区苍白,电镜显示缺血灶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神经元固缩坏死。结论:改良后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制备模型过程中,严密监测脑血流,严格控制脑血流量降至正常15%以下,夹闭翼腭突动脉,是提高造模成功率的关键。应用头端包被多聚赖氨酸并经熏香处理的尼龙线对血管损伤小。该改良的模型,缺血效果明确可靠,手术时间短,是理想的研究脑缺血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