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颈椎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万能试验机加载、百分表接触测量法。将6具新鲜尸体颈椎随机分两组:前路组和后路组各3具。模拟临床手术分别对切吸间盘、髓核除术后颈椎运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范围进行测试,同时与完整颈椎间的运动测量结果进行对照。前路组切吸间盘后,手术及相邻节段屈、伸运动范围均不同程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髓核全部除后相邻节段屈、伸运动范围分别增加17.8%和27.6%(P<0.05)。后路组:半椎板切除和间盘切吸术后相邻节段运动范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髓核全部除后屈、伸运动范围分别增加15%和25%,统计学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侧弯运动范围夫显意义变化。颈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诸多针对脊椎椎体间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应力变化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并不尽相同,载荷控制与位移控制试验模式下所反映出的相邻节段应力状况其结果也相差甚远.目的:分析椎间盘完整、椎间盘切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颈椎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后,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在前屈后伸载荷下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方法:分别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髓核摘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4种状态下以0.25,0.50,0.75,1.00,1.25,1.50 N·m的分级载荷加载于标本的前屈后伸状态时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前屈后伸各级加载时,C5/6椎间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和面积椎间盘完整组、Bryan颈人工置换组和钢板植骨内固定组高于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ryan颈人工置换组高于钢板植骨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颈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5/6椎间孔有效空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颈椎过伸性损伤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医院骨科收治的57例颈椎过伸性损伤病患,33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4例行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B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论述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较B组更少(P <0.05);A组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稍优于B组,融合节段高度与Cobb角稍高于B组,并发症率稍低于B组,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均能获得较理想疗效,但后路单开门的手术风险更小,减压更彻底,值得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手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32例。其中前路单节段融合26例,多节段融合6例;单纯植骨17例,植骨内固定15例;融合节段出现不同程度塌陷16例,均有颈椎曲度变直,融合节段与融合相邻节段平面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单开门节段:第3~6颈椎13例,第3~7颈椎19例。结果 随访10个月~9年,平均4.6年。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症状完全消失19例,颈椎活动范围较正常稍有减小,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颈椎曲度较术前好转,无椎体间不稳、滑移及再关门表现,椎管扩大成形满意。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可靠有效的方法,使脊髓受压彻底松解,远期疗效良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髓核摘除结合Dynesys动态稳定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9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单纯髓核摘除术,n=40)与联合组(髓核摘除联合Dynesys动态固定,n=53),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变化,记录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手术节段、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的变化,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髓核摘除量多于常规组,开窗面积大于常规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 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 05)。末次随访,联合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但高于常规组;联合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减少,但低于常规组(P0. 05)。两组总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髓核摘除联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整体价值优于单纯髓核摘除术,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改善腰椎功能,且稳定性好,并发症少,可避免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6.
背景:脊柱的刚性固定融合是修复腰椎退变和不稳的传统方法,但是还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满意率不高。Waveflex是一种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固定系统,它能适当的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保留及恢复受损髓核的功能,而且对临近节段无不利影响。目的:对后路Waveflex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方法: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弹性固定组34例行腰椎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Waveflex弹性固定,髓核摘除组3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定期进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并复查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MRI,测量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后随访12-22个月。两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固定组末次随访腰痛的缓解率优于较髓核摘除组(P〈0.05)。末次随访弹性固定组手术节段的活动范围小于治疗前,而椎间盘高度及MRI T1值大于治疗前(P〈0.05)。髓核摘除组末次随访和治疗前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末次随访两组间比较,弹性固定组在控制手术节段过度随意移动、椎间高度及髓核修复上要优于髓核摘除组,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与髓核摘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与单纯髓核摘除相比,Waveflex系统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且对手术节段稳定性及髓核修复有积极作用,近期不会导致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颈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将标本分为5种状态,A:单节段完整状态,B:多节段完整状态,C:单间隙钩突切除,D:三间隙钩突切除,E:单间隙钩突切除联合椎体部分切除。应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仪测试在上述5种状态下标本在6个方向上三维运动范围(ROM)的改变,将5种状态分为单节段和多节段两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单节段组两种手术状态在前屈轴向与完整状态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后伸轴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侧屈和轴向旋转方向无差异,两种手术状态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多节段组任一运动方向上手术状态与完整状态ROM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运动范围总和上,两种状态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前路椎间孔显微减压术将导致颈椎静态稳定性的轻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髓核摘除体积对腰椎微创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例患者均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根据髓核摘除体积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7例患者的髓核摘除体积≥5cm^3,对照组38例患者的髓核摘除体积<5cm^3,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手术效果,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腰背及下肢的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5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优良率为94.6%,对照组为92.1%,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腰背痛、下肢痛、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对照组为5.3%,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可适当增加髓核体积,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减少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人工髓核植入对邻近节段腰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新鲜小牛腰椎脊柱标本8具,分别制备成正常组、腰椎髓核摘除组、人工髓核植入组模型,自体对照,分别记录髓核摘除后、人工髓核植入与正常组对腰椎邻近节段的应变及应力改变,以此评估其对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单纯髓核摘除术后病变节段上方相邻节段椎体的应变明显下降(P〈0.05);人工髓核植入后其相应部位的应变与正常相比仅有数值上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核摘除后上位节段邻椎的椎体、椎间盘的应力均有增加,髓核植入后其应力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人工髓核植入能有效维持上位相邻腰椎椎间盘、椎体的正常应力以及应变水平,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物力学,延缓上位邻近椎体、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方法:对120例前路手术及110例后路手术的术后JOA改善率、颈椎管扩大率、颈椎生理前弯度、相邻椎间的稳定性及颈椎屈伸活动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病变小于等于两个间隙的病例,两种术式术后的JOA改善率无明显差异,对颈椎生理前弯度及屈伸活动度的影响前路手术优于后路手术。(2)病变等于大于三个问隙的病例,JOA改善率后路手术大于前路手术,对颈椎生理前弯度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别,对屈伸活动度的影响后路手术优于前路手术。结论:(1)病变小于等于两个间隙时,应选择前路手术。(2)病变等于大于三个间隙时应选择后路手术。(3)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选择后路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后路颈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高度、疼痛(VAS)评分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椎曲度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病变椎间高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氮化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国人颈椎特点设计研制了一种经氮化处理的纯钛植骨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取12具新鲜成年男性颈椎标本,分别处理成包含单、双运动功能单位的试样,模拟前路植骨及植人融合器,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四个方面的测试,比较本融合器植人后与完整颈椎及单纯椎间植骨的稳定性,经统计学分析后自编程序拟合出载荷—位移曲线和扭矩一扭转角曲线。同时进行疲劳强度和强度破坏试验。结果:融合器植人后颈椎在各方向运动中的稳定性均明显强于单纯椎间植骨,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结论: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适用于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手术的椎间固定融合,尤其是多节段病变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颈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将标本分为5种状态,A:单节段完整状态,B:多节段完整状态,C:单间隙钩突切除,D:三间隙钩突切除,E:单间隙钩突切除联合椎体部分切除。应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仪测试在上述5种状态下标本在6个方向上三维运动范围(ROM)的改变,将5种状态分为单节段和多节段两组,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单节段组两种手术状态在前屈轴向与完整状态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O.01),在后伸轴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侧屈和轴向旋转方向无差异,两种手术状态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多节段组任一运动方向上手术状态与完整状态ROM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在运动范围总和上,两种状态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颈前路椎间孔显微减压术将导致颈椎静态稳定性的轻度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和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为35-55岁,平均42.5岁,全部为单一间隙的椎间盘突出,28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前路组(13例)行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经侧前方人路);后路组(15例)行经椎间孔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统计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手术情况,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均行VAS和ODI评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探讨相关的并发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前路组和后路组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1150±240)Inl和(368±113)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前路组和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65±14.5)min和(145±19.5)min,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5);前路组和后路组VAS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1.4±8.5)%和(75.0±9.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前路组和后路组ODI改善率分别为(71.5±7.8)%和(67.5±12.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06);该两组病例术后伤口一期愈合,病变节段都已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和断裂;后路组有两例患者出现下肢痛,短期内无明显缓解,持续时间约3周.结论 前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出血量大,手术时间相对长,但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氮化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溪原  马洪顺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11-213,T002
目的:根据国人颈椎特点设计研制了一种经氮化处理的纯钛植骨融合器,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取12具新鲜成年男性颈椎标本,分别处理成包含单、双运动功能单位的试位,模拟前路植骨及植入融合器,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四个方面的测试,比较本融合器植入后与完整颈椎及单纯椎间植骨的稳定性,经统计学分析后自编程序拟合出载荷--位移曲线和扭矩--扭转角曲线。同时进行疲劳强度和强度破坏试验。结果:融合器植入后颈椎在各方向运动中的稳定性均明显强于单纯椎间植骨,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结论:纯钛颈椎植骨融合器适用于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手术的椎间固定融合,尤其是多节段病变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石云志  刘泉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601-8606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是通过直接减压,取出压迫的骨赘、骨化的后纵韧带,前路间盘从而达到彻底减压,通过置入钢板、钛网,产生前路支撑作用,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对于范围超过3个节段的患者,实施前路无法彻底切除骨化物,且减压难以维持颈椎曲度和稳定性,实施后路手术更为合适。目的:对比分析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从秦皇岛市第三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选择34例进行观察,分别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对照组)和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观察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常规进行颈椎X射线、CT及MR检查,治疗后7 d进行复查。检查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骨化物范围(节段)脊髓压迫率。并对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经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和治疗前颈椎曲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和脊髓压迫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以及优良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相比,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修复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57-758
对比两种不同颈前路减压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选取78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多节段CSM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A、B组各39例。A组行分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即颈前路多节段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或单椎体次全切除术,B组行长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即至少两椎体次全切除钛笼置入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CF)。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融合节段Cobb角。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JOA评分、Cobb角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多节段CSM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及活动度,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颈前路长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前路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连续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性分析100例多节段连续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前路减压术治疗)和B组(后路减压式治疗),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以及主要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JOA评分情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手术指标如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连续性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不同,但是在没有手术禁忌的情况下,颈椎前路减压术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前路或后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因患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颈前路手术组36例,颈后路手术组33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对两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随访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颈椎曲度、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路手术组患者的术后颈椎曲度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后路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则要少于前路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前路手术组要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手术方式总体疗效要优于颈后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病以C3~C7间的单节段病变为多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采用颈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术后颈部要制动2个月,有时可形成假关节,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力学传导,增加了相应节段应力,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1].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国外开展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研制与应用,开展了人工椎间盘髓核置换术的新术式.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采用钛合金外壳和聚氨酯髓核构成,既达到椎间盘切除减压和融合的效果,又防止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利于骨长人,还可保持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本院为23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前路置换术,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