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小腿前后肌群在踝关节屈伸周期性运动时的表面肌电特征变化。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病例组和10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在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的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者患侧、健侧及健康对照组的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腓肠肌内侧头和比目鱼肌的肌电信号,并对积分肌电值(iEMG)、收缩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在周期性踝屈伸运动过程中,踝背伸时,患者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的iEMG均明显小于健侧(P<0.05),患侧腓肠肌外侧头、腓肠肌内侧头、比目鱼肌的iEMG也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踝跖屈时,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腓肠肌内侧头的iEMG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患侧腓肠肌内侧头的iEMG明显小于健侧(P<0.05),患侧比目鱼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及健康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周期性踝屈伸运动时,患侧小腿前后肌群除比目鱼肌外,肌肉收缩功能均明显下降;患侧踝跖屈时,比目鱼肌取代正常跖屈时的腓肠肌外侧头或腓肠肌内侧头成为主要的主动跖屈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健康中老年双下肢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相应肌群积分肌电值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2015年9月至12月,收集41~75岁健康受试者110例,分为41~50岁组、51~60岁组和60岁组,测量受试者双下肢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相应肌群积分肌电值。结果与结论在踝关节背屈及跖屈运动模式下,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胫骨短肌、腓肠肌在不同年龄组的积分肌电值均无显著性差异(F4.545,P0.05);同一肌肉同一踝关节运动模式下左右侧及不同性别积分肌电值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F7.028,P0.05)。建立了健康中老年双下肢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相应肌群积分肌电值正常值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骶管注药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骶管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及炎症反应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骶管注药前后行腰骶棘肌肌电图检查.检测静息自发电位(SP)、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MUP)及最大用力收缩动作电位的波形(MFCP).结果治疗前后双侧正相电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双侧MUP值治疗前与治疗后和正常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双侧治疗后值和正常值比较无显著差异(0.05).治疗前后MTCP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骶管注射后,患者症状减轻,肌电图检查结果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下肢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下肢压痛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查174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臀中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以及坐骨神经,胫神经共计10个压痛点。结果:127名患者(73%)存在下肢压痛点,但L4-5椎间盘突出与L5-S1突出患者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别(P〉0.05),压痛点总数与年龄成正相关(P〈0.05),与直腿胎高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心理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SCI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则辅以中频电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RSE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对2组患者自信心及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胫骨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值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RSES、ASIA运动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另外治疗组RSES评分在治疗后亦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该组患者RSES评分与ASIA运动评分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对照组RSES运动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rt;0.05)。通过肌电检测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胫骨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值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提高SCI患者自信心,有助于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流限制下低强度增强式跳跃训练(LI-PJT+BFR)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大学生的下肢动态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 2023年3月至5月,招募西安体育学院FAI大学生40例,随机分为高强度增强式跳跃训练(HI-PJT, n=14)组、低强度增强式跳跃训练(LI-PJT, n=13)组和LI-PJT+BFR组(n=13),各组完成相应的干预训练,共6周。干预前后,采用无线遥感表面肌电测试仪测量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外侧头、臀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MVIC)和单腿下落(SLL)时肌电均方根值(RMS),采用Y平衡和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除LI-PJT组腓骨长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MVIC和RMS,LI-PJT+BFR组腓骨长肌RMS外,各组其余肌肉MVIC和RMS均较干预前提高(t> 2.218, P <0.05);3组中,除腓骨长肌外,LIPJT组各肌肉MVIC和RMS均最低(F> 3.262, P <0.05);各组Y平衡各方向评分和综合分均提高(t> 2.485,P &...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行走相关肌群肌电活动,评价正常人在裸足和穿鞋普通鞋垫、3D鞋垫状态小腿表面肌群的变化规律,为3D鞋垫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足底压力与表面肌电设备采集相关数据后,个性化定制3D鞋垫。通过表面肌电设备采集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趾长伸肌、腓肠肌外侧和内侧头五块肌群在完成裸足、穿鞋垫着普通鞋垫、穿鞋垫着3D鞋垫三种条件下行走时的肌电活动。结果:3D鞋垫能平衡足内外侧压力,让行走时足有适度外翻;本研究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在摆动阶段发现了腓肠肌的一次短暂突发的波峰,表明腓肠肌在摆动阶段参与屈膝过程;3D鞋垫增加了支撑阶段胫骨前肌的激活程度,但减少了胫骨前肌的工作时长;3D鞋垫除支撑阶段的胫骨前肌、腓肠肌外其他肌群的肌肉活性皆低于普通鞋垫;穿鞋显著降低了摆动阶段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3D鞋垫较普通鞋垫的共激活不具有优势。结论:3D鞋垫能有效分散足底主要受力区域压力,提高鞋的舒适度,有效地控制行走时的步姿,提高鞋的足部控制性能;穿鞋时3D鞋垫和普通鞋垫皆能够显著降低由于不稳定造成高激活强度肌肉的活性,3D鞋垫有更强的维持足踝部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sEMG信号的特点及规律。方法:17例偏瘫患者分为两组.A组9例均为BrunnstromⅣ期的患者,B组8例均为BrunnstromⅤ期的患者,在进行踝关节背屈最大自主收缩的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和健侧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收缩的肌电信号,并对两组的积分肌电值、协同收缩率等观测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患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明显高于A组(P〈0.01),B组患侧协同收缩率则明显低于A组(P〈0.01),而两组的患侧腓肠肌、健侧胫骨前肌、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以及健侧的协同收缩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两组的患侧与健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患侧与健侧协同收缩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1或P〈0.05),而两组患侧与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恢复后期的偏瘫患者踝背屈主动肌的收缩功能及对拮抗肌协同收缩的控制能力明显好于恢复前期的偏瘫患者。sEMG作为一种简便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评价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小腿肌肉超声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小腿肌群声像图改变的特点。方法对3组128例小儿(单侧CCF组44例患儿、双侧CCF组19例患儿和对照组65例小儿)小腿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及胫骨前肌肌肉的厚度行超声测量,采用目侧法观察肌肉内部回声变化。结果 (1)对照组5块肌肉(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及胫骨前肌)超声测值分别为(5.30±1.00)mm、(8.50±1.11)mm、(7.26±0.95)mm、(6.45±1.03)mm及(9.88±1.15)mm;(2)单侧CCF组5块肌肉超声测值分别为(4.28±1.28)mm、(7.64±1.25)mm、(6.06±1.81)mm、(5.11±1.31)mm及(9.53±1.16)mm;(3)双侧CCF组5块肌肉超声测值分别为(4.27±1.45)mm、(6.96±1.26)mm、(6.01±1.26)mm、(4.70±1.03)mm及(8.24±1.71)mm;(4)单侧CCF组患儿患侧小腿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4块肌肉厚度的超声测值小于对照组;双侧CCF组患儿两小腿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胫骨前肌5块肌肉厚度的超声测值均小于对照组;单侧CCF组患儿患侧小腿后肌群肌肉、双侧CCF组患儿两侧小腿肌肉超声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侧CCF组患儿患侧小腿胫骨前肌厚度的超声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单侧CCF组44例患儿中检出肌肉回声增强16例,双侧CCF组19例患儿中肌肉回声增强7例,肌肉回声呈均一弥漫性增强,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的中心肌内腱膜结构模糊。结论与对照组小儿比较,CCF患儿患侧小腿肌肉的厚度变薄,肌肉内部回声增强,超声测量肌肉厚度比超声目测肌肉回声改变对评估CCF患儿小腿肌肉萎缩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背景:步态分析在人体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功能、疗效与残疾评定中是重要的评价手段,其中肌肉活动是影响步行动力的基础因素.目的:分析人体自然行走过程中下肢前后肌群的表面肌电变化,分析对应于步态周期不同时相前后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和机制.方法:采用德国zebris FDM 步态分析系统(6 m)配套的同步肌电仪采集7例健康人正常步态过程中下肢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表面肌电信号,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消噪和归一化,得到完整步态周期不同时相对应的表面肌电信号图,观察其峰值变化.采用芬兰ME6000肌电仪测试15 m自由行走人体左右侧下肢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表面肌电信号,提取时域和频域特征参数.结果与结论:下肢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表面肌电信号在一个完整步态周期中呈特征性变化,即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的峰值发生在后跟着地处,而腓肠肌外侧其峰值发生在中后支撑相处.进一步分析发现,人体在自由行走时其下肢肌肉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不同肌肉其差异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腿前、后肌群收缩功能及协调性的变化,为针对性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18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取俯卧位进行主动膝关节屈伸运动,采集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及半腱半膜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病例组患者双大腿肌群均采集,对照组仅采集左侧大腿肌群。以标准化均方根值(stRMS)、协同收缩率(CR)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伸膝时, 病例组患者偏瘫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stRMS值明显大于健侧及对照组stRMS值(P<0.05);屈膝时, 病例组患者健侧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stRMS值明显大于偏瘫侧及对照组stRMS值(P<0.05)。屈膝时,病例组偏瘫侧CR值明显大于健侧及对照组CR值(P<0.05), 结论脑梗死后偏瘫侧大腿前、后肌群功能均有受损,其中伸膝肌以股直股受损明显,屈膝肌群中半膜半腱肌及股二头肌受损程度相当,偏瘫侧膝伸屈肌群拮抗-收缩模式异常。康复治疗应加强偏瘫侧大腿前后肌群训练,改善异常收缩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全自动牵引推拿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全自动牵引推拿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69例患者用全自动牵引推拿床治疗,而对照组254例患者仅行单纯牵引。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非常显著,治疗天数治疗组(24±11.65)d,对照组(36±15.12)d,(P<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著全自动牵引推拿床治疗腰椎音盘突出症疗效较好,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技术比较生长痛患儿与正常儿童站立、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的差异。方法 32例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作为生长痛组,32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试站立与提踵时胫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头、胫骨后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站立时,生长痛组腓骨长肌均方根值(R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提踵时,生长痛组腓肠肌RMS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胫骨后肌R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在站立和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会发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以芒针结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芒针、手法治疗)30例,对照组(甘露醇+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扶他林口服)30例。结果:2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以芒针结合正骨手法治疗能显著减轻或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体征,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非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对2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进行治疗并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3组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7.6,P<0.01)。结论综合疗法为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健康老人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收缩功能 ,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组对象参加研究 ,对照组为 11位健康老人 ,年龄 62 .3± 5 .7岁 ;脑卒中组为12位初发患者 ,年龄 66.6± 8.3岁。测试时下肢固定在支架上 ,压力传感器放在足底 ,肌电图的表面电极放在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体表上 ,记录踝背伸或踝跖屈时最大等长收缩、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电活动 ,并计算力矩和积分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健康老人左、右侧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脑卒中组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协方差分析 (年龄作为协变量 )发现 ,脑卒中组的患侧与对照组比较 ,踝背伸和踝跖屈力矩、积分肌电图以及协同收缩率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脑卒中组健侧与对照组的踝背伸协同收缩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 ,增强这些肌群的收缩功能 ,特别是增强主动肌的收缩 ,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作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推拿结合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推拿结合肌力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在常规软组织推拿手法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对性的躯干肌的肌力训练,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单纯软组织推拿手法治疗组30例相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从疗效看,推拿结合躯干肌肌力训练组的临床有效率,较软组织推拿手法组要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软组织推拿手法结合针对性的躯干肌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肌功能,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外偏振光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纳入标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三维牵引治疗,综合治疗组采用三维牵引的基础上加用红外偏振光照射。结果:(1)综合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7.63&#177;0.25 vs7.73&#177;0.28,P&gt;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3.07&#177;0.41vs 4.73&#177;0.52,P&lt;0.05)。(2)综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43.33%vs 26.67%,P&lt;0.05)、显效率(36.67%vs 30.00%,P&lt;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红外偏振光照射联合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单纯三维牵引。  相似文献   

19.
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区组随机和单盲法分为牵引组、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近期疗效。结果:牵引组、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05,18.421,18.139;P&;lt;0.01);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较牵引组治疗后差异积分有显著性意义(t=6.464,6.453,P&;lt;0.01);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治疗后积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21,P&;gt;0.05);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显效率无差别,但平均疗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24,P&;lt;0.05);推拿组(推拿加功能锻炼组)较牵引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8.359,P&;lt;0.01)。结论:推拿加功能锻炼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性别、年龄、病程、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和绝对卧硬板床时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麻醉下正骨推拿术后疗效的影响,确定最优功能锻炼开始时间与绝对卧床时间.方法:200例患者均进行麻醉下正骨推拿术,术后随机分成4组;以术后疗效为固变量,以年龄、性别、病程、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和绝对卧床时间为自变量,对200例行麻醉下正骨推拿患者术后疗效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纳入回归模型的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和绝对卧床时间根据分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年龄、绝对卧床时间、开始功能锻炼时间三者均纳入回归模型,其中绝对卧床时间标准回归系数最大(0.557 0).四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年龄、绝对卧床时间、开始功能锻炼时间与麻醉下正骨推拿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关系较为密切,其中绝对卧床时间影响最大.麻醉下正骨推拿术后患者第3天开始功能锻炼及绝对卧硬板床4 d,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