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海南省部分地区传疟媒介按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方法于2008-2010年在多年使用杀虫剂防治疟疾的高疟区昌江县王下乡和东方市江边乡采集媒介按蚊,在昌江县王下乡以人诱法采集大劣按蚊,在东方市江边乡采用牛诱法采集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取F0代中华按蚊雌蚊、F1代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雌蚊为测试蚊虫,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上述测试蚊虫接触4%DDT(1.428g/m2)、0.05%溴氰菊酯(0.0178g/m2)、0.15%氟氯氰菊酯(0.053 4 g/m2)和5%马拉硫磷(1.78 g/m2)等4种杀虫剂的区分剂量60 min内的击倒率,同时设空白对照组。计算半数击倒时间(KT50)和24 h后死亡率,以区分剂量判定抗性级别。结果 DDT、溴氰菊酯和马拉硫磷对大劣按蚊的死亡率均为100%;DDT和溴氰菊酯对大劣按蚊的击倒率分别为82.0%和100%,KT50值分别为46.9 min和18.4 min。DDT、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对微小按蚊的死亡率分别为98.1%、99.0%、100%和100%;DDT、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对微小按蚊的击倒率分别为96.3%、99.0%和100%,KT5...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 ,为探索经济有效的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人工诱饵法观察通宵叮人率。半通宵叮人率与晨间蚊帐按蚊密度之和计算睡前睡后叮人率 ,捕获新吸血按蚊 ,制成滤纸血膜送上海寄研所测定嗜血习性 ,解剖卵巢观察经产蚊比率。结果 1 .嗜人按蚊通宵叮人率平均为 3只 /人·夜 ,中华按蚊为 3 3只 /人·夜 ;睡前睡后叮人率平均分别为 2 .2 8只 /人·夜 ,4.43只 /人·夜 ,与 1 982调查比较 ,下降显著。2 .嗜人按蚊分布区 95 .0 9%的疟疾病人由嗜人按蚊传播 ,4.91 %由中华按蚊传播 ,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 2 0倍。 3 .嗜人按蚊媒介能量为 0 .0 75 2 ,中华按蚊为0 .0 0 60 ,基本繁殖率 <1 ;临界叮人率大于实际值。结论灭蚊、防蚊和及时治疗病人是防治疟疾的两大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效果。 方法 在疟疾暴发流行点 ,以 12 .5 %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按 15mg/m2 帐面的剂量 ,对居民的蚊帐实施浸泡 ;定时、定点室内晨间帐内、室外人诱和猪舍内捕蚊观察按蚊密度 ;通过疟史调查了解疟疾发病情况。 结果 浸帐后连续 2年居民帐内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分别较浸帐前下降了10 0 .0 0 %和 99.93 %。浸帐当年未浸泡居民帐内仍可捕到两种按蚊 ;室外人诱及猪舍内嗜人按蚊密度有所回升 ,但室外人诱该蚊占按蚊的比率显著下降。第 2年后两种捕蚊方法未再捕到嗜人按蚊 ,而中华按蚊则维持较高密度 ,显示浸帐对降低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效果不佳。疟疾发病率从浸帐前 (1999年 )的 2 1.0 1%下降至 2 0 0 1年的 1.3 8%。 结论 一次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 ,可明显降低嗜人按蚊密度 ,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河南信阳恶性疟流行区1985~1989年疟疾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河南信阳地区东部的淮滨、潢川、固始、商城4县位于北纬32°~33°之间,人口范围为310万,是我国北方疟疾高发地区,且有恶性疟流行。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传疟媒介,嗜人按蚊和传疟作用比中华按蚊更为重要,且是当地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采取DDT室内滞留喷洒对控制嗜人按蚊有良好效果。1985年以来,在原单纯抓传染源防治的基础上,增加了DDT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拜虫杀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毒杀效果。方法采用拜虫杀10、15、20mg/m2(有效成分)浸泡棉纱布和尼龙纱布,以实验室饲养的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试虫,进行击倒力、致死力和持效观察。结果采用拜虫杀10、15、20mg/m2浸泡两种材料蚊帐,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接触药帐后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在3.98~7.30min之间,被击倒的蚊虫恢复饲养24h,死亡率均为100%;接触药帐3min,恢复饲养24h,蚊虫死亡率均>90%;杀虫剂浸泡过的蚊帐悬挂180d后,对媒介按蚊的击倒力仍在8.57~16.31min之间,且恢复饲养24h,死亡率仍为100%。结论拜虫杀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有很强的杀灭效果,持效可达180d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了解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及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栖息场所进行按蚊密度调查 ,在人房、牛房分别安装外逸窗阱观察蚊虫外逸情况 ,采取全捕法将人房、牛房、猪房内捕获的吸血蚊作胃血沉淀试验。 结果 人房、牛房、猪房中的嗜人按蚊密度分别为 3 .3 5、18.2 5和 9.3 8只 /人工小时 ;人房、牛房、猪房的嗜人按蚊平均数分别为 0 .63、9.5 5、1.68只 /间。人房、牛房及猪房中的中华按蚊密度分别为 2 .72、88.86、61.2 5只/人工小时 ;人房、牛房、猪房的中华按蚊平均数分别为 0 .3 2、3 3、3 .78只 /间。胃血沉淀试验 ,人房中的嗜人按蚊吸人血率为 94.5 7% (87/92 ) ,牛房为 5 .0 4% (6/119) ,猪房为 6.15 % (4 /65 )。中华按蚊吸人血率在人房、牛房和猪房分别为11.43 % (4 /3 5 )、3 .17% (2 /63 )和 0。 结论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主要栖息场所为牛房 ,其次为猪房和人房。嗜人按蚊主要嗜吸人血 ,中华按蚊则嗜吸其它动物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状况,2021年7—9月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开封市祥符区、许昌市襄城县和南阳市唐河县等4县(区)的羊圈、猪圈或牛棚等附近采集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后,采用WHO推荐的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雌性中华按蚊对0.05%溴氰菊酯(0.017 8 g/m2)、0.15%高效氟氯氰菊酯(0.053 4 g/m2)、0.1%残杀威(0.035 7 g/m2)和5%马拉硫磷(1.78 g/m2)的抗药性,并判定中华按蚊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级别。结果显示,平桥区、祥符区、襄城县和唐河县共采集1 334只中华按蚊用于抗性测定。唐河县受试蚊接触溴氰菊酯的首只击倒时间最长为25.85 min,平桥区受试蚊接触高效氟氯氰菊酯药膜的首只击倒时间最短为2.83 min。平桥区、祥符区、襄城县和唐河县受试蚊接触高效氟氯氰菊酯的60 min后击倒率分别为24.42%(21/86)、2.47%(2/81)、37.31%(25/67)和45.45%(25/55)(χ2=39.355,...  相似文献   

9.
DNA探针用于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项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DNA基因库的建立,并从中华按蚊DNA基因库中筛选出一特异的DNA片段,以此为DNA探针,分别与中华按蚊DNA和嗜人按蚊DNA进行斑点杂交试验,其结果证明该DNA探针可与任何发育期的中华按蚊DNA杂交而不与嗜人按蚊DNA杂交,该探针敏感性高,可检测出7.5ng的中华按蚊DNA,大约相当于1个蚊虫总DNA的1/150,可用于区别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相似文献   

10.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ITS2区段序列分析和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ITS2区段的基因特征。方法 采用特异性ITS2引物对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江苏实验株以及从湖北省和越南现场捕获的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进行PCR扩增、克隆并对ITS2区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实验株的ITS2区段序列有452bp,与嗜人按蚊现场株的ITS2区段序列相同,中华按蚊实验株的ITS2区段序列有472bp,与中华按蚊现场株的ITS2区段序列也相同;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ITS2区段基因序列存在明显差异并存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结论 可依据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ITS2基因序列内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不同的基因特征,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基因鉴别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Distribution of gasses to the cast volume and volume of pores can be maintained within the acceptable limits by means of correct setting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casting and by selection of suitable structure and gating system arrangemen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per solves the issue of suitability of die casting adjustment—i.e., change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r change of structural solution of the gating system—with regards to inner soundness of casts produced in die casting process. Parameters which were compared included height of a gate and velocity of a piston. The melt velocity in the gate was used as a correlating factor between the gate height and piston velocity. The evaluated parameter was gas entrapment in the cast at the end of the filling phase of die casting cycle and at the same time percentage of porosity in the samples taken from the main runner. On the basis of the performed experiment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change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particularly of pressing velocity of the piston, directly influences distribution of gasses to the cast volume.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