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为科学性的治疗及评价痉挛性偏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分别采用传统康复疗法和膝关节控制训练疗法共进行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评定及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痉孪指数显著降低, 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侧膝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降低,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 且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对提高脑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的控制能力,减轻患侧下肢的肌张力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康复疗法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脑卒中后呈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34例)、下肢机器人组(34例)和联合治疗组(34例)。头针组予针刺头皮运动区域治疗,下肢机器人组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联合治疗组采用头针与下肢康复机器人相结合进行治疗。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3月后以步态分析仪测定患者站立相双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 干预结束后,3组患者健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等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0.01),患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0.01),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联合治疗组球长度、椭圆面积、球长度/椭圆面积、椭圆倾斜角度、长轴、短轴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结论 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静态平衡能力,较单纯头针治疗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训练,探讨其对偏瘫下肢康复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PNF训练,于康复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ugl-meyer评定法评定2组患侧下肢功能。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利用PNF模式及拮抗肌逆转等技术,有利于降低痉挛、促进分离动作的出现,提高了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两种上下阶梯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训练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患者采用健侧先上、患侧先下的上下阶梯方法,B组采用患侧先上、健侧先下,然后交替上下的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训练效果.结果:两种训练方法均有明显疗效(P<0.05),B组患者训练后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均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患侧先上、健侧先下,然后交替上下的方法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步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6周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步行训练,研究组结合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测评得出的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在视反馈下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满意度为92. 00%,对照组为64. 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A、B组,各15例,均接受日常康复训练,A组使用r TMS刺激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区(M区),后行患侧下肢FES治疗;B组使用FES治疗,不进行r TMS刺激。治疗前后评定患侧下肢Fugl-Meyer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A组Fugl-Meyer及BB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Fugl-Meyer及BBS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 TMS刺激结合FES能进一步增强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康复治疗受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和传统步态训练的影响。方法:使用对比分析法和医学测量仪检测法进行分组比较实验,研究不同分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接受训练前后,所表现出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等数据的变化。结果: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和传统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训练方法 2周后:减重步态组健侧单支撑期时间前后差值大于传统步态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步行指标两者均无较大差异;膝关节过伸展偏瘫患者的患侧单支撑期时间大于膝关节屈曲的偏瘫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过伸展偏瘫患者与膝关节屈曲的偏瘫患者训练前后健侧步长和患侧步长的变化,各有规律性。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的康复治疗关键在于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运动模式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步态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评刊之感     
欣逢《中国医院》创刊6周年、公开发行两周年之际,谈点评刊之感,以兹庆贺、纪念。 从2001年7月起,我有幸担任本刊评刊员,真诚感谢给我这一“老有所学”机会,期期通读,收获甚丰。24期,千篇文章(含动态、短讯),颇有走进没设课桌的动态医院管理大学之感。《中国医院》杂志突出特点,一是政策性强,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对医院改革发展,乃至整个卫生改革发展的部署,传递信息,答疑释惑;二是科学性强,理论阐述,经验介绍,感悟体会,都遵循经济社会规律和医学科学规律;三是权威性高,政府官员,学会领导,院士、博士专家,优秀院长、主任,国内国际名士,均为本刊撰稿。本刊对医院管理者和卫生管理者及时而良好的指导作用,已为业内人士所公认和赞许。  相似文献   

12.
依从性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因素,其对临床效果及疾病康复有重要的影响; 早期预测患者依从性状况并找出重要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医护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改善预后。对依从性的定义和测量工具、依从性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等系列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特定疾病的依从 性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测量方法,使病变诊断定量计算更为简便。方法本文拟在T2测量方面借助Matlab进行测算,依据T2的数学表达式特征,采用单双指数曲线拟合法、最小二乘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对三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通过Origin9.0软件评估,数值波动双指数拟合最小、最稳定;最小二乘法较大;单指数拟合最大。但最小二乘法和单指数拟合地更快。结论三种方法均可以测出横向弛豫时间T2的值。  相似文献   

15.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中使用双腔球囊导管置管和注药过程中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方法:搜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本院行HSG的患者2 308例,均使用双腔球囊导管。比较不同球囊大小、导管顶端插入深度和不同通液速度对HSG的影响。结果:不同球囊大小造影剂外溢、导管脱出、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和宫腔显影不全的比例有明显差异,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顶端位于输卵管开口处者82.69%(640/774)同侧输卵管、宫角不显影,经调整后71.45%(553/774)同侧宫角显影,55.17%(427/774)同侧输卵管显影;导管顶端位于宫腔内、宫颈管内者有37例和7例宫腔部分显影或不显影,经调整后宫腔均正常显影;不同通液速度疼痛和输卵管再通的比例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淋巴静脉返流的比例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根据宫腔大小和位置选用适当的球囊大小、导管位置和通液速度,获得最好的显影效果同时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国外医院患者入院过程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明  陈洁 《中国医院》2012,16(2):77-78
合理有效的做好患者人院安排是医院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笔者简单介绍了国外医院的入院过程,并提出改进患者人院过程应准确的记录患者信息、有效的使用各种技术、以及最优化医院的资源等策略,以期为中国医院患者入院以及挂号过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伤寒论》太阴病篇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伤寒论》太阴病篇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仅是脾的病变,不包括肺的病变;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的证治很不完整,太阴病的证治散见于其他各篇,学习时当结合其他病篇,方能全面;治疗太阴病的代表方剂当为理中汤(丸);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的病机是脾络瘀滞,并无表证;太阴病的转归除转愈者外,更有虚实之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