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性,62岁,维吾尔族,因劳累后心慌气短,心前区针刺样疼痛2个月入院求治。查体:血压130/50mmHg(1mmHg=0.133kPa),主动脉瓣区闻及2-3/Ⅵ级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左心室前侧壁缺血型ST-T改变,前、下壁心肌陈旧性心肌梗死。X线胸片示:左心室扩张,心胸比率(C/T)68%,升主动脉迂曲增宽。心脏彩色超声示:升主动脉自根部起呈瘤样扩张,累及主动脉弓,升主动脉最宽处约60mm,主动脉瓣钙化、僵硬,呈中-重度关闭不全,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LVEDd)6.1cm,左室收缩末期横径(LVESd)2.9cm,左室射血指数(EF)43%,左心室前壁及下壁心肌广泛明显变薄,运动减弱,心尖部向外膨出,有反常运动,室壁瘤形成。心脏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80%局限性狭窄,对角支近端70%狭窄。临床诊断: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室壁瘤形成。心功能Ⅲ~Ⅳ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总结其临床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36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升主动脉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7~72(51±16)岁。分别于术前、术后出院前及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6.2±2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2±22.1)min,术后住院时间(11.0±7.8)d。36例患者全部进行随访,术后随访1.1~9.0(4.0±2.3)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无二次手术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功能正常,术后升主动脉直径较术前减小[(36.4±6.1)mm vs.(46.8±4.6)mm,t=13.12,P=0.00];随访期间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后相比有所增加[(40.8±6.8)mm vs.(36.4±6.1)mm,t=-2.64,P=0.01],与术前相比减小[(40.8±6.8)mm vs.(46.8±4.6)mm,t=3.48,P=0.00]。结论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早中期疗效,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Senning手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6d,体重3.5kg。因紫绀36d入院。查体: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72。重度紫绀貌。心前区闻及2/6~3/6级柔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右前起自右心室,肺动脉左后起自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内径无狭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1:1.2。左、右肺动脉发育好;右心房、右心室扩大,左心房、左心室稍扩大,膜部室间隔缺损(VSD)6mm,房间隔缺损(ASD)3mm;  相似文献   

4.
升主动脉-左心室流出道异常通道(ALVT)是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11%.特征是主动脉瓣周存在异常通道,此通道并不进入肌部室间隔,通常开口在升主动脉和左心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病人的中期随访结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7年4月对54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行主动脉瓣膜置换和升主动脉成形术,术后随访13~96个月,平均(23±16)个月.分别于术前、出院前及术后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升主动脉直径.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5.77±6.02)mm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34.67±4.81)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升主动脉直径(37.65±6.35)砌与术前及术后出院前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主动脉瓣狭窄的基础病变和术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大于40mm是升主动脉再扩张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升主动脉成形术中未用人工血管包裹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或者升主动脉瘤的中期疗效欠佳.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是这种术式的适应证,成形术必须将主动脉直径减至40mm以下,以减少远期再扩张.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9岁.胸闷、气短10年,加重1周.高血压病史20余年.查体:心率120次/rain,血压101/56 mm Hg(1 mm Hg=0.133 kPa);心律绝对不齐.心脏超声示二尖瓣狭窄(瓣口0.8 cm2),主动脉瓣中度狭窄伴关闭不全,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左心房内附壁血栓;升主动脉内径35mm,左心房54 mm,左心室58 mm,射血分数0.28,肺动脉收缩压70 mm Hg.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端狭窄90%,回旋支远段狭窄80%.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斜切口楔形切除法升主动脉成形术在成人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阜外医院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8~72(55.73±9.95)岁。采用超声心动图或心脏主动脉CT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升主动脉直径,比较斜切口楔形切除法升主动脉成形术后的升主动脉直径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48.23±3.69)mm,术后出院前为(37.60±5.02)mm,末次随访时为(40.53±4.65)mm;术前与术后、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8.50(12~114)个月。全组术后升主动脉直径中位增长率为0.76 mm/年。有5例患者增长率超过3 mm/年,随访时间全部为术后12~15个月,其中早期手术的4例(4/30,13.3%)患者术后增长率接近或者超过5 mm/年,具备再次手术指征。结论 斜切口楔形切除法升主动脉成形术能有效缩短升主动脉直径,中期随访结果良好,但仍有...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缩窄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但主动脉缩窄合并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则少见报道。我院1999年 4月收治 1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 ,手术一期施行 Bentalls手术 主动脉缩窄切除 升主动脉 -降主动脉人工血管重建术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与方法患者 男 ,2 2岁。因患上呼吸道感染 2周在外院检查 ,发现心脏杂音 ;心脏超声心动图示 :升主动脉瘤 ,转我院。入院体检发现股动脉搏动较弱 ,上肢血压明显高于下肢 ,左上肢170 / 45 mm Hg(1k Pa=7.5 mm Hg)、右上肢 16 0 / 5 0 mm Hg、左下肢 110 …  相似文献   

9.
病人 男,16岁.发现心脏杂音伴心悸10余年.心浊音界稍向左扩大,心率78次/min,律齐,胸骨右缘第2肋间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并中-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增宽,左心室增大(舒张期末径57 mm、收缩期末径40 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45~63(56.5±3.2) 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4~82 (59.5±24.3) 个月,均为单纯人工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5例行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行David手术。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40~270 (185.2±90.1)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0~220 (121.9±78.6) min。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将血压控制于120/90 mm Hg以下,应用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2.5。术后均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25 mg ,每天2次。出院前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UCG)示:升主动脉内经28~30 mm。术后对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门诊复查UCG示:人工血管内径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 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UCG,对主动脉内经呈进行性增宽或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应及早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病人 男,50岁。发现心脏杂音4年,劳累后心悸、气促半年。4年前曾在外院行胸部CT检查怀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未治疗。既往无风湿热史。查体:心界向左扩大,主动脉瓣第1、2听诊区可闻及双期杂音,二尖瓣区可闻及3/V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60,两肺纹理增粗,主动脉结不大,肺动脉段瘤样突出,心尖向左下扩大,心后缘向后方移位超过脊柱后缘。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劳损,前壁心肌梗死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在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二尖瓣狭窄患者。共纳入29例患者,男22例、女7例,年龄14~76(56.3±12.9)岁。将患者手术前后临床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手术效果,并根据患者LVEF恢复情况,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28例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由(97.6±25.1)mmHg降至(25.0±9.7)mmHg,LVEF由41%±6%增加至56%±11%,左心室舒张/收缩期末直径/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结论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左心室超声指标显著改善。术前左心室扩大程度较低可能更利于术后LVEF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11年5月,对53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加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男41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52岁。病程1个月~14年。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45.9±3.3)mm;主动脉瓣三叶瓣40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3例。心功能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Ⅱ级19例,Ⅲ级33例,Ⅳ级1例。结果术后发生1例纵隔广泛渗血、3例肺部感染、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无升主动脉成形术相关并发症。5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8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均无明显胸闷、心累。末次随访时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2例,Ⅱ级31例。升主动脉直径为(35.2±4.0)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术后出院时(34.0±2.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其中,随访时间≥60个月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术后出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升主动脉直径>50 mm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轻-中度(直径范围40~50 mm)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早中期疗效,但应严格选择患者,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和2010年7月,我们为2例降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病人实施了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升-腹主动脉旁路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临床经验报道如下.例l 男,47岁.反复心悸、胸闷7年余,加重3个月.有高血压病史,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查体:上肢血压120/65mm Hg(1 mm Hg =0.133 kPa),下肢血压100/55 mm Hg.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2 ~3/Ⅵ级双期杂音.超声心动示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伴关闭不全(重度)、狭窄(轻度).  相似文献   

15.
病儿 男,1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胸闷2个月。查体口唇无发绀;血压:右上肢134/71mmHg(1mmHg=0.133kPa),左上肢109/63mmHg,右下肢99/56mmHg,左下肢91/67mmHg。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3/Ⅵ级舒张期哈气样杂音。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伴劳损。心脏彩色超声和大血管磁共振(MRA)检查见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1.0cm,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中度关闭不全,降主动脉起始处内径缩窄,最窄处约0.6c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正中切口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心包内旁路术治疗成人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心脏畸形的技术要点。方法 2010年4月至2015年1月2例成人主动脉缩窄和1例成人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心脏畸形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5.6(27~46)岁。患者的疾病包括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二尖瓣前叶脱垂伴中度关闭不全1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弓缩窄1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伴主动脉瓣轻度狭窄、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及主动脉弓中断(A型)1例。患者均在升主动脉及股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正中切口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心包内旁路术及合并心脏畸形矫治手术。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出院随访2~59个月,除1例患者仍有上肢高血压需服用药物控制外,其他患者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下肢乏力症状消失。主动脉CTA检查示人工血管通畅,无人工血管扭曲压缩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结论经正中切口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心包内旁路术治疗成人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弓中断,同时行合并心脏畸形矫治的一期手术,患者手术安全及疗效确切,临床可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瓣四叶伴三根冠状动脉畸形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45岁。因活动后气促、胸痛5年,加重3个月入院。胸痛为阵发性隐痛,向左背部放射。入院查体:血压105/65 mmHg(1kPa=7.5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瓣区可闻及双期杂音,无明显震颤,周围血管征阴性。心功能Ⅲ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ST段轻度下移。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心影正常,升主动脉稍扩张。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径24~36mm,主动脉瓣环22mm,左心房内径28mm,右心室内径36mm,左心室内径54mm,主动脉内径36mm,肺动脉内径23mm,舒张期末容积139m l,主动脉瓣跨瓣压差40mmHg,主动脉瓣开放受限,关闭有缝隙。临床诊断:先天…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17岁。因自幼胸骨凹陷、胸闷、心悸10余年入院。幼儿时智力发育明显迟缓。查体:身高176cm,体重39kg。消瘦,肌肉弹性差,皮下脂肪少。头颅狭长,面孔不对称致右眼裂狭小,尖下颏,视力正常,无晶状体脱位。胸骨内陷,胸骨剑突交界处下陷最深。A2听诊区可闻及2/6级舒张期杂音。四肢细长,蜘蛛样指,扁平足,双小指末节指骨屈曲畸形,双足拇指外翻畸形,腕征(+),指征(+)。脊柱侧弯明显。CT示:胸骨明显内陷,脊柱呈“S”形侧弯,心脏被推至左侧胸腔。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窦部明显扩张,最宽处56mm,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反流面积4.7mm^2),左心室高值,其余腔室正常。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电轴左偏,左心室高电压,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呼吸功能测定: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临床诊断:Shprintzen—Goldberg综合征,重度漏斗胸,升主动脉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Ⅲ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路径同期手术修复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合并的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技术,分析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新华医院25例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2~75(57.9±9.6)岁。所有患者除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均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Carpentier分型均为Ⅰ型。手术方法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或主动脉根部置换加二尖瓣成形术(均为经主动脉切口交界缝合成形)。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等随访观察,评价二尖瓣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术中食管超声心电图提示2例有残余微量反流,其余23例患者无反流,无瓣膜狭窄,成形效果满意。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t=4.086,P=0.000;t=4.442,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有所降低(t=3.671,P=0.001)。术后二尖瓣瓣环直径与术前比较缩小[(32.4±3.6)mm vs.(35.6±6.4)mm]。术后二尖瓣瓣口压差[(1.4±0.7)mmHg vs.(1.5±0.7)mmHg],二尖瓣瓣口峰值压差[(3.7±2.2)mmHg vs.(3.3±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随访23例,随访率92%,随访时间7~92(50.4±25.3)个月;2例失访。随访期间出现二尖瓣轻度反流3例。最后一次随访二尖瓣瓣环直径(33.9±4.6)mm,二尖瓣瓣口压差(1.3±0.6)mmHg,二尖瓣瓣口峰值压差(3.6±2.3)mmHg。结论主动脉瓣或主动脉根部手术时,经主动脉路径修复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瓣置换术治疗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38例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环扩大后植入环上型人工瓣膜,男12例、女26例,年龄16~58(38.6±21.0)岁,体重48~78(58.5±12.0)kg,身高153~176(162.8±12.0)cm,体表面积(1.67±0.32)m2。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19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合并狭窄11例,主动脉瓣退行性钙化伴狭窄5例,主动脉瓣狭窄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入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8例,Ⅲ级29例,Ⅳ级1例。主动脉瓣环内径15~20(17.6±2.8)mm,平均跨瓣压差53~75(62.8±10.5)mm Hg。结果体外循环时间83~145(112±2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8~116(87±28)min,手术中测瓣器测得主动脉瓣环径15~20(17.3±2.6)mm,扩大瓣环后测瓣器测得瓣环径20~25(22.6±2.3)mm,主动脉瓣环周径增加12~17(14.0±2.6)mm,植入瓣膜增加2~3个标号。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住ICU时间12~41(26±14)h,总住院时间9~15(12.5±3.2)d。37例(97.4%)门诊随访2年以上,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3例主动脉瓣听诊区存在2/6级收缩期杂音。35例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表现显著改善或消失,2例表现为左心室轻度肥厚劳损,无明显心肌缺血表现,无室性心律失常及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瓣置换术治疗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近中期效果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