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上肢移植内瘘的建立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12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经超声检查证实上肢无合适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且超声提示股部大隐静脉通畅。吻合动脉采用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J形或U形搭桥术式端侧吻合。观察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及移植静脉不同时段的内径,观察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并计算透析充分性。结果所有患者内瘘术后全部即刻畅通,术后未见感染、血肿等并发症,1例患者于内瘘术后2.5月血栓形成并堵塞,1例于3月时堵塞。术后15d时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的内径分别为0.48±0.06cm、0.52±0.10cm(配对t检验,P=0.045);透析泵控血流量(内瘘使用1月)为270.8±32.0ml/min,尿素清除指数(Kt/V)为1.65±0.19,尿素清除率75.3%±3.3%。手术平均花费为人民币1807元。结论大隐静脉移植上肢内瘘术后并发症少,长期通畅率高,易于护理操作,透析充分性好,总体费用低,可作为难以建立透析通路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又称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是通过外科手术将桡动脉与头静脉直接吻合形成二股血流,一股在吻合处的近心端,另一股在吻合处的远心端,这样动脉中的高压力血流就转向阻力较小的静脉血管,使得吻合的静脉动脉化而慢慢膨大鼓起,形成皮下动-静脉内瘘[1],透析前穿刺内瘘血管,将动脉血引入透析器,然后从静脉端回流入体内.现对本院103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视下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3例尿毒症患者行直视下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成形术,注重手术技巧。结果:263例手术患者中,260例一次性手术成功,总有效率为98.9%。结论:直视下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成形术操作简单、切口小、手术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血管内瘘形成术在尿毒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露  钟作树  黄平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1):1170-1170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安全,且能长期使用的永久性通路.1966年Bresica和Cimino等[1]首次将桡动脉与头静脉于皮下吻合,建立了第一个动静脉内瘘,又称标准内瘘.标准内瘘常用手术吻合方式主要有动静脉端端吻合术与动静脉端侧吻合术两种.为比较两者的优缺点,现将本院80例动静脉标准内瘘的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522-3523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42例因肾功能衰竭行大隐静脉移植患者,采取前臂动静脉造瘘术。其中糖尿病肾病2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术中选择血管较粗直大隐静脉,经前臂内侧,于大隐静脉经内侧行U形搭桥及前臂内侧直线搭桥,实施股动脉、桡动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及贵要动脉吻合。结果经术后随访24个月,所有行动静脉造瘘术患者均完全获得手术成功,均能完成预期透析,未出现假性动脉瘤,恢复较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采取节段性自体血管移植术实施动静脉造瘘术,其操作简单,手术具有较好经济性,取材便捷,可满足临床血液透析需要,能针对血管造瘘术失败进行有效弥补的动静脉造瘘方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及定位对提高造瘘手术成功率的价值。方法纳入肾脏内科2012年1月-7月尿毒症终末期患者25例,均为多次造瘘失败或为临床建立动静脉造瘘较为困难的患者,术前超声行上肢动静脉及双侧大隐静脉评估,重点观察肱动脉、桡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大隐静脉,寻找肘部及上臂段有无合适搭桥的血管,测量其管径并体表定位。结果14例术前多次造瘘失败患者,9例行再造瘘+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2例行人工血管置人术,1例行左上肢人工血管取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2例放弃手术;11例术前未行动静脉造瘘的患者2例行人工血管置人术,6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1例因桡动脉管径较细行肱动脉与肘正中静脉高位瘘,2例放弃手术。21例手术患者术后生命指征平稳,瘘口搏动震颤良好。术后~2周内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所建通路通畅。结论尿毒症终末期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前超声评估及定位对提高临床手术成功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上肢移植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4月在某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0例。这些患者的吻合动脉为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静脉采用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J形或U形搭桥术式端侧吻合。术后给予专科护理,专人开瘘,实行首次穿刺负责制。定期评估移植内瘘的通畅情况,通过血生化计算透析充分性。结果 10例患者移植后即刻通畅率为100%,术后未见感染、血肿等并发症。3例患者因各种原因终止使用;其余7例均正常使用至今,最长的已使用32个月,血透时血泵流速达到200~250mL/min。每季度抽查血生化显示Kt/V均达标。结论大隐静脉移植上肢内瘘长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易于穿刺,血流充足,透析充分性好,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是肾衰竭晚期尿毒症维持患者生命的最有效的方法。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时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是提高血透质量,改善临床症状的关键。AVF是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在皮下吻合建立的一条血管通道,术后静脉逐渐动脉化,可以满足血液透析中需要的足够的血流量。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的通路是桡动脉-头静脉吻合内瘘。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体会。方法:为10例自身血管条件差和(或)自身血管耗竭的患行血管移植术建立动脉内瘘。结果:行上肢前臂腕部桡动脉与肘静脉直形血管移植6例,行肘部桡动脉起始部与肘部静脉“U”形移植2例,下肢股动脉脉“U”形移植2例。吻合成功开放血流后移植血管均可触及震颤,说明移植血管条件差和(或)自身血管耗竭的慢性透析患实施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是一种新的血管内瘘是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体内动静脉瘘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直接影响到患者长期存活和透析效果的重要因素。我院自1998~2000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动静脉造瘘30例,全部采用动静脉端侧吻合术,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60岁。手术方式:前臂头静脉与桡动脉作端侧吻合15例,贵要静脉与桡动脉作端侧吻合3例,贵要静脉与肽动脉作端侧吻合2例,瘘口在4~6 mm之间。全部内瘘通畅,血液量达到 150~250 ml/m…  相似文献   

11.
正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决定着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目前常采用桡动脉-头静脉吻合建立透析通路,但是对于术后动静脉内瘘失功,多次手术导致头静脉过短、头静脉过细等患者,血管资源不足往往让医生感到棘手。我们在2010年2月~2015年2月对17例肾衰竭患者选择大隐静脉移植行前臂的动静脉内瘘人工成型术,术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2.
血管搭桥颅内巨大动脉瘤孤立术病人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护理研究》2010,(3):750-751
血管搭桥技术是处理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移植血管有大隐静脉、桡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等。根据它们提供的血流量,大隐静脉为高流量搭桥,桡动脉为中流量,颞浅动脉、枕动脉为低流量。颅内动脉累及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需行载瘤动脉闭塞者行高流量搭桥治疗。对血流量需求相对较少部位的动脉瘤可行低流量或原位搭桥。因此,加强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的术后护理,能够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我科2009年2月-7月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桡动脉移植、颅内外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技术治疗巨大动脉瘤3例,效果良好。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关于自体静脉移植建立内瘘的文章较少,尤其针对不同部位自体静脉移植效果的总结尚未见报道。目的:总结自体静脉移植内瘘的建立经验,探索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患者资料,对比上下肢静脉移植内瘘成功率、血流量和使用时间;分析合并糖尿病对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自体静脉移植建立内瘘成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头静脉、大隐静脉、贵要静脉和小隐静脉;上肢移植静脉内瘘的血流量明显高于下肢移植静脉(P〈0.05);比较使用时间,上肢移植血管内瘘长于下肢移植血管内瘘(P 〈0.01);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自体血管移植的成功率明显低于不合并糖尿病者(P 〈0.01)。结果提示对于上肢浅静脉条件不佳的血液透析患者,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是其建立血管通路的较好方式;选择上肢静脉移植较下肢静脉移植内瘘的成功率高,使用时间长;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不适宜行自体静脉移植内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头静脉与尺动脉吻合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桡骨茎突平面为起始点,分离头静脉。紧贴真皮下制备皮下隧道,将头静脉通过皮下隧道转位于前臂掌侧,应用两定点连续缝合法与尺动脉作端端吻合4例,端侧吻合1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5个月,血管瘘口均通畅,头静脉充盈佳,显露好,易穿刺,满足透析需要。结论:头静脉与尺动脉吻合内瘘术是有效的造瘘方法,是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尤其适用于桡动脉无法使用病例。  相似文献   

15.
对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1998-12/2008-12肾移植后出现尿瘘23例患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中行1次肾移植21例,2次2例;吻合方式9例采用肾动、静脉与髂外动、静脉端侧吻合,14例采用肾动脉与髂内动脉,肾静脉与髂外静脉吻合.23例患者随访6~12个月,17例为移植后3~7 d发生尿瘘,6例为移植后7~10 d发生;17例为吻合口瘘,4例为输尿管远端坏死,2例为肾盂瘘.保守治疗11例,手术治疗12例.手术患者中,9例采用常规手术方法的患者有1例再次出现尿瘘,经二次手术后治愈;3例采用带蒂大网膜修补法,尿瘘无复发,移植肾B超检查无积水,患者肾功能正常.手术一次成功率92%(11/12),其中采用带蒂大网膜修补法成功率为100%.提示尿瘘最重要的是预防,从取肾、修肾到手术中都要注意保护输尿管,同时注意输尿管与膀胱的吻合技巧,避免因手术原因导致吻合口瘘,这样才能减少尿瘘的发生,同时一旦出现尿瘘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尿瘘对移植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前臂皮下动静脉瘘是在前臂下段将桡动脉与头静脉作吻合,使头静脉动脉化,从而使尿毒症患便于穿刺,进行血液透析。自1989年6月至1992年12月,我院共施行此手术10例,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需直接经血管进行操作,而自体动静脉瘘和血管移植(桥瘘)就有潜在并发症,本文讨论涉及护理工作方面的问题。 自体动静脉瘘(Autogenous A-V fistula) 动静脉瘘是供血液透析最常用的持久而可靠的血管通路。通常在前臂将桡动脉和伴行的静脉吻合,一般有四种吻合方式:(1)侧-侧吻合,技术操作较容易,血流量高,但可发生手部静脉压增高。(2)动脉端与静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合理建立和使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患者充分透析的基本条件。使用和护理好已有的血管通路 ,可以明显降低其相应的并发症 ,延长使用期限 ,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降低了花费。Bresciah和Cimino在 196 6年首先将桡动脉与头静脉行皮下吻合 ,建立了动静脉内瘘 ,这种内瘘被称为标准内瘘[1] 。标准内瘘的创立为血液透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内瘘采取动脉与静脉侧侧吻合 ,吻合口大小可以选择 ,血流量丰富 ,不易形成血栓 ,也保持了血管的连续性 ,但容易导致窃血综合征引起手背静脉怒张 ,手指瘀血、肿胀 ,严重者可致溃烂、坏死 ;现在一般较…  相似文献   

19.
王琴  邹倩  沈莹 《中国血液净化》2011,10(9):489-48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慢性肾衰竭,以端端吻合式行右前臂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内瘘成熟前患者通过右颈内静脉临时导管进行透析治疗.1月后首次使用内瘘进行透析,距吻合口约2.5cm处行动脉端穿刺,进针有回血,距动脉穿刺点约8cm处对贵要静脉行静脉端穿刺,根据医嘱常规推入普通肝素首剂20mg,不追加肝素,上机引出血液时动脉穿刺点及周围约3cm处发生血肿,患者穿刺处疼痛剧烈,立即停血流泵,拔出动脉针并按压穿刺点,局部冰敷,改用右颈内静脉导管继续透析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无其他不适,治疗结束患者回家后肿胀逐渐增大并出现右前臂张力性水泡,感觉麻木,力求进一步治疗,遂急诊转入骨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静脉(A-V)内瘘手术方式对内瘘血流量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62例尿毒症患者均施行A-V内瘘手术,其中49例行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一端吻合,13例行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一侧吻合,吻合口均采用间断缝合法。结果内瘘成熟后,测内瘘吻合口内径均在3.5~5.0mm,瘘口平均分流量在440~660ml/min。49例端.端吻合内痿中有3例仅使用2年即失去功能,13例端.侧吻合内瘘使用至今无一例失去功能。结论端一侧吻合内瘘使用寿命较长,且吻合口内径在3.5~5.0mm较为合适,瘘口平均分流量可达440~660ml/min,既能保证透析血流量,又能避免心衰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