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植血管内瘘与自身动静脉内瘘术后近期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血管通路是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动-静脉内瘘是最常用的通路。内瘘有自身血管内瘘和动静脉移植物内瘘两种方式。本文介绍24例的临床经验,对比这两种方式的近期差别。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2~2005年在潍坊医学院附属文登中心医院肾内科的慢性肾衰竭患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术是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必须的血管途径,是目前最好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为患者的透析治疗提供了保障。2000~2005年我院对368例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术,并对其产生的各种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1年3月在我科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发生AVF闭塞的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80岁,使用内瘘透析时间大于2个月。原发病有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病6例,多囊肾2例,狼疮性肾炎2例。  相似文献   

4.
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滨州医院无棣分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透析使用新内瘘患52例,2002年1月-2003年12月使用新内瘘患2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为21~74岁,原发病糖尿病1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高血压肾病6例;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使用新内瘘患26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为18-75岁,原发病肾小球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7例,痛风肾病1例。透析次数均为2周/次,每次时间为4~5h,穿刺针皆为天津哈娜好16号专用内瘘穿刺针,均采用全身肝素化,碳酸氢盐透析,透析完采用创可帖覆盖外加“扣式”止血带压迫止血,压力以不出血且能感触搏动为宜,时间30-40min,据患情况不等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两组间性别、年龄、疾病及透析方式,时间等差异均无显性,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护理问题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在我中心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2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和健康指导,促进内瘘尽早成熟,预防内瘘栓塞、感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2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内瘘全部都成熟使用。无1例发生栓塞、感染。结论采用科学的预防方法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动静内瘘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尽早促进内瘘成熟。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具有创伤小,易穿刺,血流量充足,感染率低的优点。由于人体可供造瘘的血管较少,所以,保护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十分重要。 1,护理 1.1内瘘的早期护理 内瘘术后早期护理是内瘘能否顺利成熟的关键。术后要严密观察内瘘的情况,经常触摸内瘘血管的震颤情况.听血管杂音,如果扪不到血管震颤,听不到血管杂音,表明内瘘不通畅.应及时处理。术侧肢体要悬吊抬高,以减轻末梢肢体肿胀,但不要长时间超过心脏水平,行走时以悬吊起术侧上肢以起到支持作用。切口包扎松紧要适中,  相似文献   

7.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道,具有维持通畅时间长,穿刺成功率高,感染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我院2003年6月-2005年12月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致血管闭塞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使用至今未曾再发生闭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患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的“生命线”。但有部分患,由于各种原因,其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缩短,或内瘘手术后早期内瘘即闭塞,不得不再次手术或改换其他血管通路。这既对患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也增加了患的经济负担。根据长期临床工作的实践和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对早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患,采取相关的急救措施,大部分患的动-静脉内瘘恢复畅通,避免了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是导致AVF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增加患者透析不充分及死亡的发生风险。AVF血管钙化的发生是促钙化因素增强及抑制钙化因素减弱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血流动力学紊乱、钙磷代谢异常、炎症及氧化应激等因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AVF血管钙化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防治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失败后的再手术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初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失败后的再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对自1992年以来需再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的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成功获得血透所需的血管通道,占90.5%,1例失败,1例发生迟发性伤口感染,后再次手术成功。结论:依靠充足的术前准备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应用自体血管再次行动静脉内瘘术仍可获得血透的血管通道。  相似文献   

11.
12.
不同时期动静脉内瘘术早期失败原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已开展数10年,目前仍为最适合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随着国内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病因的变迁,继发性肾脏病导致的终末期肾衰竭越来越多,且由于该类患者营养、贫血状况的改善,导致非血管因素引起的内瘘失功明显增多,从而给临床医生带来新的课题。成都军区总医院肾内科从1988年开始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当时的手术在我科虽处于探索阶段,但在术后早期少有失败情况出现,随着病例数的增多,尤其是近几年,发现内瘘早期失功的比例明显增加。为了找到成功率下降的原因,我们分析了本科近10年的该类手…  相似文献   

13.
张熙熙 《新医学》2013,(11):800-802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血管通路,术后并发淋巴瘘少见。淋巴瘘是淋巴管受损引起的淋巴液外流,临床表现为术后早期伤口出现不能解释的包块或溢液。淋巴瘘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局部填塞、加压包扎,对于渗液量较大、压迫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该文报道了1例上臂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淋巴瘘的尿毒症患者的诊治经过,该例经临床表现、体征结合漏液乳糜试验诊断为淋巴瘘。开始行淋巴瘘清创引流术,用局部加压包扎,效果欠佳,遂再行局部淋巴瘘腔探查引流术并局部使用50%葡萄糖液浸泡冲洗,术后予加压气囊加压包扎,同时联合阿托品肌内注射治疗,创面愈合,随访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建立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在术前进行心理护理、皮肤护理、血管护理;在术后观察吻合口有无渗血及血肿、检查内瘘是否通畅、观察患肢指端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尽快促进内瘘成熟、评估内瘘成熟情况,并做好内瘘使用期间的护理等.结果:本组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随访1~5年,内瘘应用良好18例,血管栓塞1例,内瘘狭窄1例.内瘘使用最长者5年.结论:围术期的精心护理能够有效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前臂腕纹下动-静脉内瘘术成功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持性血液透析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近年来,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终末期肾病,已呈逐年上升趋势,老年尿毒症患者发病率明显提高,大部分血管条件较差。有些女性患者体重小、血管细,动-静脉内瘘(AVF)较困难。要想达到最佳透析治疗效果,良好的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前提。本文回顾分析本院1997-2007年肾内科手术350例尿毒症患者前臂腕纹下桡动脉、  相似文献   

16.
前臂腕纹下动-静脉内瘘术成功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持性血液透析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近年来,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终末期肾病,已呈逐年上升趋势,老年尿毒症患者发病率明显提高[1-2],大部分血管条件较差。有些女性患者体重小、血管细,动-静脉内瘘(AVF)较困难。要想达到最佳透析治疗效果,良好的内瘘是维持性血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66年Brescia-limino开创了动静脉内瘘(AVF),自此以后的几十年间该手术成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创建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内瘘对透析的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我院1998年1月~2004年5月施行的229例动静脉内瘘术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观察情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老年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总结53例老年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手术成功率92.5%,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平均45 d,6例行2次手术,12例改行深静脉置管.认为老年血透析病人自身的血管条件、手术前后内瘘的有效护理和功能锻炼是保证手术成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尿毒症患者疑难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方法对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头静脉与尺动脉、贵要静脉与桡动脉的端端吻合手术、大隐静脉移植、桡动脉皮下化手术。结果 1次性吻合成功80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自身静脉转接与动脉行端端吻合的方法为为1种新型的手术方式,特别适用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在前臂静脉条件较差的患者,则可选择大隐静脉移植与动脉、静脉行吻合术。在上肢静脉均较差的患者,则可选用桡动脉皮下化的处理建立内瘘。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对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例进行内瘘并发症原因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对策。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20~65岁,平均51岁;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病11例,狼疮肾2例,多囊肾1例;30例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