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变化规律。方法2005年7~10月我院收治20例CABG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开放前,开放后20min,进入ICU,术后12h,24h和48h测量血浆BNP浓度,分析围手术期BNP的变化规律,以及BNP与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T)等的相关关系。结果麻醉诱导后BN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明显负相关(r=-0.912,P=0.000),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r=0.714,P=0.000),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r=0.809,P=0.000),中心静脉压(r=0.787,P=0.000)呈明显正相关。手术前后BNP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59,P〈0.01),从主动脉钳开放后逐步上升,并在术后24h达峰值。进入ICU,术后12h,24h的BNP浓度与PCWP呈明显正相关(r=0.602,P=0.005;r=0.554,P=0.011;r=0.631,P=0.003),与CK-MB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0.528,P=0.017;r=0.638,P=0.002;r=0.882,P=0.000);但与TNT浓度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冠心病患者术前血浆BNP浓度能正确反映术前的心功能状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术后BNP大量释放的原因;术后BNP监测能正确及时地反映患者的心功能状态,特别是前负荷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1年3月~2002年10月我院共完成OPCAB9例,在进行旁路移植吻合时,冠状动脉的暴露和制动借助于特制胸骨牵开器和配套的冠状动脉固定器。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结果:OPCAB安全可行,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11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验,探讨其手术适应证、优缺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常温、全身麻醉,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特殊心表固定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搭桥3.9支,血管桥为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时间平均为210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平均为4.8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0d,住院费用平均为4.4万元。其中3例术中出现不可逆血压过低、室颤而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老年及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完全替代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47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1999年6月~2000年6月我院共完成OPCAB47例,其中单支血管病变3例,双支病变5例,三支病变39例。采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共移植血管150支,平均每例3.2支。 结果 平均术后辅助呼吸时间6±2.5小时、平均ICU监护治疗时间36小时,31例患者未输血,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15例,出血、二次手术3例,二次气管内插管2例,术后1个月切口感染2例,胸骨骨不连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14天。 结论 OPCAB术后早期应适时尽早拔出气管内插管,调整血容量,水、电解质平衡及术前所用药物,预防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对比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患者中分别采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的临床早期结果,探讨通过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re-CABG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到2006年6月,21例首次CABG后因心绞痛复发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re-CABG手术,其中10例行off-pump CABG(off-pump组),11例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心肺功能、心绞痛程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On-pump组中患者术后死亡1例,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数多于off-pump组(P<0.05);off-pump组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输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on-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技术在re-CABG中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off-pump CABG下施行re-CABG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血清BNP浓度,研究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39例。于术前1d(T1)、术后7h(T2)、1d(T3)、3d(T4)、5d(T5)、7d(T6)测量血清BNP浓度,术前进行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观测肌钙蛋白(TnI)浓度、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冠心病患者BNP平均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LVEF与BNP浓度呈负相关关系(r=-0.829,P0.01)。BNP浓度术后7h与术前相比显著增高(P0.05),术后1d达到峰值(P0.01),术后3d开始呈下降趋势,术后7d仍比术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BNP浓度≥100pg·ml-1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BNP浓度能反映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心功能越差,BNP浓度越高,较LVEF更准确量化心功能状态。BNP可作为指导冠状动脉搭桥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一种客观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和评价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临床效果。 方法  38例 OPCAB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 4例 ,1支血管病变 10例 ,2支 14例 ,3支 10例 ,均经胸骨正中切口行 OPCAB,每例移植血管 1~ 5支 ,平均移植血管 2 .42支。应用左乳内动脉 38支 ,大隐静脉 5 4支。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36例顺利完成手术 ,2例转为心肺转流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例均在手术后 2~ 12小时 ,平均 4.9± 2 .6小时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全组均顺利康复 ,15例手术后 1个月内恢复了原工作。 结论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 ,OPCAB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告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探讨其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5例OPCABG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随访3~4个月,无死亡,无明显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 对于选择的患者,OPCABG安全、经济、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心脏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OPCAB)围术期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接受CCABG和OPCAB的患者各30例,术后常规阿司匹林治疗(100mg,每天1次),分别记录两组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d、5d和10d的血小板数量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描绘走行趋势图,分析术后血小板数量和PAG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术后常规阿司匹林治疗的情况下,CCABG组和OPCAB组患者术后早期血小板数量均短暂下降,然后显著上升并超过术前水平(P〈0.01),这种变化在CCABG组更明显。两组的PAG术后均增高(P〈0.05),于术后第10天,OPCAB组基本恢复正常,而CCABG组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无论是否应用体外循环,CABG术后均有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提高,体外循环组的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5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无手术死亡的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15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 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每例平均移植旁路血管3.1支,全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41例患者术后4~6小时拔除气管内插管,86例患者未输库血,术后心绞痛均消失.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2个月,无晚期死亡.1例患者于术后1年6个月出现活动后胸闷、心绞痛,其余患者症状均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心功能改善. 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近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疗效和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连续239例患者在发生AMI后14~27(20.55±3.91)d行OPCAB(AMI组),术前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82±6.24)U/L,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0.07±0.04)ng/ml;将同期406例无心肌梗死史的OPCAB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0 d AMI组死亡率为2.51%(6/239),其中死于循环衰竭4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导致下肢缺血、坏死1例,肺部感染合并休克1例。AMI组患者术后应用多巴胺明显多于对照组(61.51%vs.37.44%,P=0.001),术中/术后行IABP亦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术后引流量及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均多于对照组[(385.18±93.22)ml vs.(316.41±70.05)ml,P=0.022;(373.68±69.54)ml vs.(289.78±43.33)ml,P=0.005],但两组二次开胸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3.81%vs.8.62%,P=0.038)。AMI组术后30 d死亡率高于对照组(2.51%vs.1.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ICU时间[(2.01±0.95)dvs.(1.78±0.98)d]和术后住院时间[(10.33±4.16)d vs.(9.89±4.5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随访211例(88.28%),随访时间(2.89±1.02)年;失访28例(11.72%)。随访期间死亡25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4例;1年生存率为97.63%,5年生存率88.15%。结论在AMI发生2~4周、待CK-MB和cTnI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后,行OPCAB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治疗根据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划分的高风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手术获益,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6月至2013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外科共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11例冠心病患者,在初次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将同期伴有瓣膜、左心室或主要血管手术的患者剔除。其中52例患者行CABG,男39例、女13例,年龄(61.5±6.5)岁,159例患者行OPCAB,男104例、女55例,年龄(63.9±7.2)岁。根据EuroSCORE计算每例患者的手术死亡率的预测风险(PROM)分值,PROM≥6的患者进入高风险组。比较OPCAB和CABG患者的手术死亡率、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血管吻合的支数、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以及高风险组的30 d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术后心绞痛、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OPCAB组和CABG组患者的左主干病变相似,其中OPCAB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75±0.82)支,CABG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83±0.58)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与CABG组在手术时间[(3.92±0.79)h vs.(6.83±1.53)h]、胸腔引流量[(983.14±802.39)ml vs.(1 620.40±879.32)ml]、输血量[(1 289.30±668.08)ml vs.(2 325.30±491.98)ml]、住ICU时间[(3.90±1.33)d vs.(5.08±1.78)d]、呼吸机辅助时间[(9.63±3.32)h vs.(13.76±3.7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30 d死亡率与CAB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vs.3.85%,P〉0.05)。高风险子组中的患者,30 d卒中发生率CABG相比较OPCAB的比值比(OR)为5.7(95%CI 1.28~25.09,P〈0.05),30 d心血管事件和术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 OPCAB与CABG在生存率和血管吻合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相对于CABG,OPCAB在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及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上都具有优势。在基于EuroSCORE评分的高危患者中,OPCAB相对于CABG更有利于短期卒中预防。  相似文献   

13.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9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经验,以提高相关手术技术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我科对69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551例,女147例;年龄28.0~79.0岁,平均年龄67.2岁。典型心绞痛5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3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301例,Ⅲ级339例,Ⅳ级5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21例,2支病变87例,3支病变590例,合并左主干病变201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6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52例。择期手术687例,急诊手术11例。结果全组共移植血管2025支,每例移植血管1~6支,平均2.9支。术中取左乳内动脉693支,游离右乳内动脉115支,左桡动脉229支,右桡动脉81支;全动脉化126例。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0~127h,平均11.5h。应用"快通道"技术在手术室清醒并拔除气管内插管后回ICU3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8例(术前置入1例,术中、术后置入27例)。择期手术死亡25例(3.64%),死于急性心肌梗死5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鱼精蛋白过敏2例,呼吸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急诊手术死亡4例(36.36%),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151例(21.63%),其中147例(97.35%)给予补充电解质、应用抗心律失常(盐酸胺碘酮)等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二次开胸止血术12例;出院时心绞痛消失511例,缓解20例。随访415例(62.03%),随访时间1个月~8.2年,随访期间死亡3例,死于肺癌1例,交通伤1例,原因不明1例。心绞痛消失317例,复发2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69例(65.29%),Ⅲ级142例(34.46%),Ⅳ级1例(0.24%)。结论结合中国人的病情特点,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合理选择旁路移植血管,可保证和优化外科手术效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serial changes in endogenous levels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and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 wer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statu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Methods. Serial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4 patients preoperatively, 2, 5 and 8h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hen up to 7 days postoperatively. Follow-up was done 2 years later.Results. We fou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from the preoperative values in ANP and BNP concentrations on postoperative days 1 and 3 (P 0.001). The elevated BNP concentration correlat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values (r2 = 0.824, P = 0.0005). Retrospectively, the BNP concentrations after surgery in the patients who suffered cardiac events within 2 yea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atients free of cardiac events (P = 0.0023).Conclusion. The BNP concentration after CABG was found to be corrected with interim clinical status after surgery. Thus, it may be necessary for patients with a high postoperative BNP concentration to be closely monitored for coronary ev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网膜右动脉(RGEA)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3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RGEA行OPCAB治疗,根据在OPCAB中采用的移植血管不同将76例患者分为两组,RGEA组:38例,男36例,女2例;年龄65.87±6.2...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导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CABG)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的临床的原因,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6年5月期间546例冠心病患者行off-pumpCABG的临床资料,对术中需紧急转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的患者(off-pump转on-pump组,24例)与同期顺利完成off-pump CABG患者(off-pump组,522例)进行对比分析,并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在行off-pump CABG中,24例患者因心室颤动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改变术式。Off-pump转on-pump组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为16.7%(4/24),明显高于off-pump组[16.7%vs.2.7%(14/52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OR=3.142,P=0.004)、急诊CABG(OR=1.571,P=0.011)和右冠状动脉狭窄≤90%(OR=1.922,P=0.024)为off-pump转为on-pump的危险因素。结论Off-pump紧急转为on-pump时死亡率明显增高,对同时合并有右冠状动脉狭窄≤90%、急性心肌梗死和急诊CABG等高危因素行off-pump CABG时,要做好体外循环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对3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了OPCAB,用左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与左前降支进行吻合,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分别与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对角支和钝缘支进行吻合。结果每例患者行旁路血管移植2~5支,平均3.4支。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OPCAB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是可行、有效的,手术损伤小;而积极的术前准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配合、建立一支熟练快速的应急队伍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围术期心肌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术后出现围术期心肌缺血 (PM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总结 2 6 80例 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 PMI将其分为 PMI组 (30例 )和非PMI组 (2 6 5 0例 ) ,分析 CABG后出现 PMI的危险因素。 结果  PMI组中 11例进行急诊再血管化 ,其余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或药物治疗 ;院内死亡 7例 ,死亡率为 2 3.3%。心绞痛症状缓解 2 2例 ,心电图完全或部分复原 9例 ,残留心肌梗死改变 14例。非 PMI组院内死亡 5 8例 ,死亡率为 2 .2 %。两组死亡率之间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χ2 =5 6 .0 4 ,P=0 .0 0 1)。多因素分析表明 ,术前无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和术中内膜剥脱为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PMI是 CABG术后一种比较危险的并发症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及早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因旁路血管堵塞造成的 PMI,急诊再次血管移植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选择性病例行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OPCABG)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248例50岁以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前均拟定行OPCABG,全身麻醉,正中开胸,取自身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等,心脏不停跳下对病变冠状动脉进行血管重建。根据患者年龄分为2组:年龄50~70岁为A组(n=164),年龄≥70岁B组(n=84),观察指标包括死亡率、并发症、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移植血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等。结果 A组术后输血量显著少于B组[0 ml(0~6400ml)vs.800 ml(0~2800 ml),Z=-4.606,P=0.000],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短于B组[11 h(3~118 h)vs.14 h(5~189 h),Z=-3.093,P=0.002],乳内动脉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60.4%(99/164)vs.90.5%(76/84),χ2=22.246,P=0.000],桡动脉使用率显著高于B组[60.4%(99/164)vs.11.9%(10/84),χ2=52.957,P=0.000],使用内镜血管取材率显著低于B组[56.7%(93/164)vs.72.6%(60/84),χ2=5.094,P=0.02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5.5%(9/164)vs.13.1%(11/84),χ2=4.336,P=0.037],余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OPCABG对高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