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与惊厥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期间住院的502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病例,对其中41例伴有惊厥的患儿的临床及实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并中枢神经系统脑炎18例,良性惊厥23例,均发生在感染的早期。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并发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RV肠炎患儿防治良性惊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RV肠炎患儿500例,根据是否合并良性惊厥分为RV肠炎非惊厥组(n=420)与RV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组(n=80)。观察RV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组患儿惊厥次数、发作时间、惊厥症状等临床表现。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发热情况、脱水情况、腹泻次数、呕吐次数、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血钾、血钙、血钠等电解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V肠炎患儿发生良性惊厥的危险因素。结果 RV肠炎合并良性惊厥患儿发生惊厥次数为1次占36.3%(29/80),发生惊厥次数≥2次占63.7%(51/80);惊厥持续时间≤5 min占83.7%(67/80),惊厥持续时间>5 min占16.3%(13/80);惊厥类型,全面性发作占96.3%(77/80),部分性发作占3.7%(3/80)。RV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组患儿发热比例、腹泻次数、年龄<2岁患儿比例及血钙水平明显高于RV肠炎非惊厥组,外周血WBC计数明显低于RV肠炎非惊厥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与惊厥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脑炎11例,良性惊厥25例,均发生在感染早期。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合并惊厥,预后好,临床上应仔细分析引起惊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肾脏损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肾脏损害的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4例不同病情程度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和100例正常婴幼儿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尿素氮、肌酐、尿常规的检测。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阳性19例,阳性率20.21%,与对照组(阳性1例,阳性率1.00%)相比显著增高(P〈0.05);不同脱水程度的肠炎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可以造成肾脏损害,但损害是轻微的、可逆的,与脱水的程度呈非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合并肝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诊断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同时期便轮状病毒阴性的腹泻患儿48例为对照组,两组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发生肝损害,早期检测肝功能可指导临床治疗。结论观察组转氨酶水平及转氨酶增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葛根芩连汤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接收的100例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给予葛根芩连汤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的预...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对90例腹泻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检查。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应加强对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规律及特点。方法对51例经大便抗原检查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病例从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以及肠外并发症等几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病年龄2岁以下占94.0%,而1岁以内达31例(60.8%),此间又以5~12月为多共16例,占31.3%,非新生儿的45例平均发病年龄11.10±11.78月。发病季节:春季、夏季、秋和冬季发患者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3.0%、25.5%、17.6%和13.7%。有92.0%的患儿伴有呼吸道症状,有23.4%的患儿肝功能异常,有62.7%的患儿并发心肌损害,有4.0%的患儿并发脑炎,还有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出现。结论 6个月至1岁的婴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比率较大,且年龄有趋小化;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患病率似有增长趋势;本组病例春季及初夏的发病数已超过秋冬季节;轮状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陈晓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254-4254
目的通过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血清心肌酶谱,探讨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方法选择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60例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为观察组,同期60例非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AST、LDH、CK、CK—MB),比较两组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观察组60例样本,达到心肌损伤标准的41例,阳性率68.3%,对照组中60例样本,达到心肌损伤标准的8例,阳性率13.3%。观察组心肌酶AST、LDH、CK、CK—MB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对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早期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可及早发现心肌损害,在治疗肠炎的同时需注意心肌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3例轮状病毒肠炎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3例患儿中,ALT升高总例数53例,占63.9%;AST升高总例数40例,占48.2%;γ-GT升高总例数13例,占15.7%;治疗前ALT为(78.45±6.72)IU/L,治疗后ALT为(46.70±3.86)IU/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AST为(72.40±5.65)IU/L;治疗后AST为(43.70±4.46)IU/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组共48例,ALT升高者38例,占79.2%;AST升高者31例,占64.6%.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可发生肝功能损害,此年龄越小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并发惊厥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5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惊厥,将患儿分为惊厥组(n=30)和未惊厥组(n=120)。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血生化、呕吐次数、腹泻次数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发生惊厥的独立风险因素,并构建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并发惊厥的风险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50例患儿,30例并发惊厥,惊厥发生率为20.00%。惊厥组发热次数、腹泻次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70.00%、(11.23±3.54)次/d、(78.94±20.59) mmol/L,高于未惊厥组[48.33%、(8.22±2.48)次/d、(60.87±15.31) mmol/L],血钙、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为(2.21±0.42)、(4.26±0.98)、(12.96±3.47) mmol/L,均低于未惊厥组[(2.48±0.44)...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探讨轮状病毒对心肌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明确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于清晨空腹抽血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5项指标,将同期儿科腹泻门诊70例非感染性腹泻患儿分为对照组,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比较。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心肌酶谱异常,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心肌酶检测,及时发现对心肌的损害并尽早营养心肌治疗是必娶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肌酶在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对562例腹泻患儿用胶体金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腹泻婴幼儿按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分RV肠炎组(RV阳性)和急性腹泻组(RV阴性),RV肠炎组婴幼儿按有无脱水症状分脱水组和无脱水组,比较各组心肌酶指标及心肌损害情况。结果RV肠炎组心肌酶类各项指标均高于急性腹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脱水组心肌酶类各项指标均高于无脱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肠炎组婴幼儿通过心肌酶和心电图检查,评价其是否存在心肌损害,有脱水症状的RV肠炎患儿心肌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脱水症状的RV肠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常伴随心肌酶升高;有脱水症状的Rv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有升高趋势,且心肌损害发生率也有升高趋势。轮状病毒感染可致心肌损害,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警惕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损害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73例病毒学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行心肌酶谱,血生化,心电图及胸片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婴幼儿心肌损害发生率达52.1%,伴严重腹泻、脱水,酸中毒时心肌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2.2%,58.9%,68.0%,明显高于单纯腹泻的心肌损害(P<0.05)。而心肌损害不受发病年龄及是否存在发热、呼吸道感染影响(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易并发心肌损害,心肌损害程度与腹泻轻重、脱水程度,酸中毒有关,与发病年龄,是 在发热与呼吸道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5.
对22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的患儿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给予基础护理、惊厥护理、发热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22例患儿7 d~10 d均痊愈出院,出院后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无惊厥再发生。  相似文献   

16.
唐巧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619-6619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和肝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东莞市大朗医院治疗的116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和同期非轮状病毒引起腹泻的53例患儿做对比分析.比较俩组在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肝功能检查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轮状病毒性肠炎)较对照组在肝损害情况和心肌酶谱各项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酶谱的检测结果 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治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薛莉  晁玲 《全科护理》2011,9(23):2083-2083
对22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的患儿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给予基础护理、惊厥护理、发热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22例患儿7 d~10 d均痊愈出院,出院后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无惊厥再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myocardial damage,M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207例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MD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7例RV肠炎患儿中,合并MD 112例(54.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岁、中度及重度脱水、酸中毒、心电图异常是小儿RV肠炎并发MD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岁是小儿RV肠炎并发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中度或重度脱水、酸中毒、心电图异常的RV肠炎患儿,尤其当年龄≤1岁时,需重点监测心肌损害情况,并及时给予保心等干预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脏损害9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莲顺 《临床医学》2006,26(1):82-83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脏损害的报道不多,我们对18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90例(47.84%)合并心脏损害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脏损害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无热惊厥的住院病人的临床特点,并评价其近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998~2004年治疗的22例轮状病毒肠炎并发无热惊厥的住院病人的临床特点。所有病人既往无惊厥史。结果: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共306例,其中34例伴有惊厥发生,包括22例无热惊厥和12例高热惊厥。并发无热惊厥的22例中,男13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4个月~5.4岁,平均年龄19个月。无热惊厥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为1~2岁。有9例在1次病程中发生多次无热惊厥,占40.9%。无一例为惊厥持续状态。共12例接受脑脊液检查均正常。仅2例在急性期发现脑电图轻度异常,恢复期复查转为正常。除发现1例存在严重低血糖外,其余病例均无明显的电解质紊乱。1例头颅CT提示脑沟、脑池增宽,脑室扩大,其余病例无影像学异常发现。随访期中所有病人均未再发生惊厥。结论:在轮状病毒肠炎病程中并发无热惊厥的病例大多数为一个良性的过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