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何泽清  汪明全  向红 《华西医学》2003,18(2):213-214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经CT和DSA检查,发现前交通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均采用介入的方法行GDC栓塞治疗。结果:7例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完全栓塞6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后2周痊愈出院,临床症状消失。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对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8例进行了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60例中,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共33个,其中单发病例2l例,多发病例5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动脉瘤呈囊状16例,梭形5例,球形4例,葫芦形4例,其他不规则形4例;动脉瘤直径在2~21mm之间;8例伴脑血管痉挛,7例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8例GDC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5例,95%栓塞2例,80~90%栓塞l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l例次,过度栓塞l例次。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颅内动脉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并总结GDC的操作要点。[方法] DSA检查63例,发现颅内动脉瘤共66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9个,后交通动脉瘤2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1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6个,其他部位动脉瘤7个。随后用GDC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63例(66个)颅内动脉瘤栓塞成功,其中完全致密栓塞(瘤颈完全封闭)18例,部分栓塞(瘤体、瘤颈可见残余)45例。并发动脉瘤破裂6例,治疗后痊愈。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治疗后1例遗留轻偏瘫。术后1年内随访22例23个动脉瘤,无明显变化17个,发生动脉瘤缩小2个,残余瘤体、瘤颈扩大4个。[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术者的操作技术及对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影响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对部分栓塞者有必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8例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8例基底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一次栓塞成功,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12例动脉瘤完全消失,另5例栓塞90%以上,随访3月~2年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半年后行DSA复查见动脉瘤颈扩大,行二次栓塞。结论: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35例颅内动脉瘤。结果:栓塞达100%126例(93%);栓塞达90%以上8例(6%);栓塞达90%以下l例(0.7%)。全组手术死亡4例(3%);术中出血4例,载瘤动脉痉挛3例,脑梗塞1例,GDC外逸1例。本组有15例栓塞后6~17个月进行造影随访,均无变化。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有效、适应证广的优点,经验丰富的操作医师可将并发症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7.
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手术夹闭,都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推广应用,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但据报道,85%的窄颈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完全闭塞,而宽颈动脉瘤中只有15%可获得完全闭塞[1]。鉴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易于突入载瘤动脉,无法致密填塞,目前临床已先后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和颅内专用自膨支架来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近年来作者应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2月~2007年12月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2~68岁,平均44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按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2例;合并颅内血肿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1.2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行CTA及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眼动脉3例,椎动脉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直径3~15 mm,瘤颈宽度2~7 mm,7...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MDS)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及其缺陷,并探讨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栓塞技巧,方法 20例患者的21个动脉瘤中,7个动脉瘤采用MDS栓塞治疗,1采用GDC栓塞治疗。结果 20例患者除1例患者栓塞后因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外,其余19例患者的20个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后3个月DSA随访,13个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动脉瘤部分闭塞。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可靠,危险性小,是目前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46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结果 成功栓塞达100%有136例(93%),栓塞达90%以上9例(6%),栓塞达90%以下1例(1%)。全组手术死亡4例(2.7%);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9例,载瘤动脉痉挛4例,GDC外逸4例,血栓形成2例,过度栓塞2例,术后并发壳核高血压脑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15.8%,成功率84.2%。结论 术者对颅内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解剖关系的正确认识,栓塞技术的提高,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栓塞材料的改进,这些是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贾峥 《现代护理》2006,12(28):2691-2692
随着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术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其安全、微创、有效的特点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宽颈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仍是难题之一,单纯微弹簧圈治疗会出现栓塞率低、复发率高,还有导致载瘤动脉闭塞的风险,部分患者甚至无法实施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旋转DSA诊断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22例,常规选择性两侧颈内动脉系正侧位造影,椎动脉系汤氏位、侧位DSA采集摄片,对怀疑血管加做180°旋转DSA检查。2例动脉瘤病人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结果常规DSA检查16例瘤颈、瘤体显示清晰,4例显示欠清晰,2例未显示;在旋转DSA片中,所有病例的动脉瘤结构、全貌及与周围血管关系清晰显示。2例GDC栓塞术后1周病愈出院。结论旋转DSA是颅内动脉瘤的有效补充诊断手段。GDC栓塞技术安全、可靠,是治疗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颅内动脉瘤共 11例 ,其中男 5例 ,女 6例 ,年龄 2 3~ 6 5岁。颈内动脉瘤 4例 ,后交通支动脉瘤 4例 ,前交通支动脉瘤 3例 ,动脉瘤直径最小为 4mm ,最大为 2 3mm ,所有患者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  10 0 %栓塞 7例 ,90 %~ 99%栓塞 3例 ,70 %~ 90 %栓塞 1例 ,术后随访 1~ 12个月 ,无一例再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用可解脱铂金弹簧圈(GDC)行动脉瘤栓塞术,6例用可脱性球囊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 的选择以及开颅直接手术或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的取向等问题.方法 1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MRI检查37例、MRA31例,通过重建CT血管成像技术(CTA)及三维CTA(3D-CTA)确诊13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确诊142例;直接手术96例,其中因血管内手术失败而开颅4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92例,其中ONYX胶栓塞2例,其余均采用GDC栓塞手术.另6例因再次出血,病情恶化等原因家属放弃治疗.结果 死亡9例,死因:2例再出血、3例严重血管痉挛,肺炎等并发症死亡4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诊选择,MRA可作为无出血史患者的检查,但不宜以此直接手术;CTA/3D-CTA在相当患者中可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破裂点,并依此直接手术;DSA尤其3D-DSA对复杂性的动脉瘤的血供情况可清晰提示并指导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直接开颅夹闭手术各有优点,我们主张急性期脑肿胀患者应首先行急诊介入治疗,但血管痉挛明显的患者应果断早期手术,其中多发性动脉瘤的重点是判断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比较及并发症。方法:从2003~2008年近五年来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54例,其中开颅夹闭24例(Hunt-Hess分级Ⅰ~Ⅱ级20例,Ⅲ级2例,Ⅳ级2例),共26个动脉瘤。血管内栓塞30例(Hunt-Hess分级Ⅰ~Ⅱ级23例,Ⅲ级5例,Ⅳ级2例),共31个动脉瘤。临床结果按GOS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的良好率、并发症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别(P〉0.05)。随访平均12月,Ⅰ~Ⅱ级动脉瘤患者治疗良好率为100.0%(43/43),并发症发生率为4.7%(2/43),Ⅲ~Ⅳ级者分别为18.2%(2/11)和90.9%(10/11),两者相差显著(P〈0.05)。结论: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二者疗效相仿,各有优缺点。动脉瘤患者病情级别越高,治疗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并分析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80例颅内动脉瘤用可控弹簧圈行血管内治疗,对其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5例,术中引起严重脑血管痉挛7例,载瘤动脉或邻近动脉闭塞2例,脑梗死2例,因并发症死亡6例;60例术后不同时期随访,无变化者50例,材料压缩6例,再通4例。结论随着栓塞技术的改进和材料质量的提高可以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弹簧圈栓塞疗效肯定;术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尤其对部分栓塞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下手控辅助呼吸与静吸复合麻醉下机械通气两种不同方法,用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行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术的麻醉特点。方法随机选择32例ASA(Ⅱ-Ⅳ)级患者,比较两种麻醉方法(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和不行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的手术时间、术中低氧血症及偶有躁动的情况。结果与不行气管插管组比较,气管插管组术程术中低氧血症发生较少且程度轻,并且几乎没有躁动,手术过程较为顺利。结论行DSA治疗的麻醉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