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CH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50例,所有患者均在1月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64层MSCT诊断冠脉狭窄≥50%的诊断价值以及斑块与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50例共计683个冠脉节段可用于评价;64层MSCT诊断冠脉节段≥50%狭窄与CAG符合率为84.0%(63/75),诊断冠脉节段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84.0%、97.9%、96.5%;不同斑块性质对冠脉狭窄程度影响不同,单纯钙化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常较轻,混合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较重,而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分布无一定特异性,常与CAG表现一致;钙化与非钙化斑块、钙化与混合斑块在狭窄程度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对于CHD的筛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15例患者做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心脏分段重建算法,0.5s全周扫描,分别选择9个期相重建冠状动脉图像。结果:15例患者的230个冠状动脉节段(内径>2mm)中,213个节段(91%)在R-R间期70%时显示最好,15(6.4%)、9(3.8%)和3(1.3%)个节段分别在R-R间期的80%、40%和50%显示最好。结论:冠状动脉通常在心动周期的70%显示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CT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在固定噪声水平低剂量扫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连续行CTCA检查患者60例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30例作为固定mA组,随后采用前瞻性分析30例作为个体mA组,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噪声、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ED)的差异。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mA组CTDIvol、ED分别为(99.29±9.04)mGy和(28.10±2.73)mSv,较固定mA组分别减少了10.64%、15.03%(P〈0.01)。结论 64层MSCT冠脉成像在固定噪声水平个性化调节mA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6.5岁。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判定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与DSA对照。结果:100例患者中,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重组像评价图像质量,在心率<70次/min时,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MPR、MIP及VRT重组像能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1级、大部分2、3级以及部分4级分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4.0%,符合率79.0%。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在多数情况下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可以做为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胸部外伤临床拟诊肋软骨骨折患者组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和薄层重建,于工作站上进行VR、MIP、MPR三维图像重组,对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受检者均获得较满意的重组图像,12例胸部外伤患者,CT共发现肋软骨骨折14处,肋骨骨折19处。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部位、数目及断端移位情况;肋软骨骨折三维重组图像表现特征包括肋软骨钙化中断伴断端错位和肋软骨条状略高密度影中的线样低密度骨折线。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能清晰显示肋软骨骨折的部位、形态,为检测肋软骨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病变诊断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肝脏疾病患者行MSCT肝脏灌注成像,其中16例原发性肝癌,8例肝脏转移癌。9例肝脓肿,7例肝血管瘤。6例肝硬化,并选取15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CT电影技术对病变中心层面(同时包括第一肝门区能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应用GE perfusion 3.0软件分别计算肝血流最(HBF)、肝血容壁(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结果正常组织与良恶性病变组织的HBF、HBV、HAF、IRF TO函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与良性病变组织比较HBF、HBV、HA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与恶性病变组织比较HBF、HBV、PS、HAF、IRF T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组织比较仅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组织中原发性肝癌与转移癌比较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比较HBF、H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织肝脓肿与肝血管瘤比较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价正常肝组织、病变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肝动脉供血比例,在组织代谢功能方面为肝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手段,但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否有帮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金建锋 《健康天地》2010,4(1):133-13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以及应用技术。方法:对我院8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性分析CTA表现。结果:80例患者共分析598个血管节段,诊断病变正确444个节段,正确率79%,假阳性率11%,假阴性率13%,心率及心律、重建时相的选择对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最大。结论: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冠心病诊断和筛查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MSCT)的问世和开发,使得冠状动脉无创的检查替代有创检查成为可能,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就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及其诊断价值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实时造影剂跟踪触发技术(Surestart)的最佳阈值。方法:6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分别对照不同触发扫描CT阈值和心率下的冠状动脉成像效果,a组心率<70次/min,b组心率>70次/min。按从优到劣A、B、C3个质量等级,逐一对照2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HU触发扫描组b组图像质量优,180HU组a组图像质量优。结论:Surestart最佳阈值为:以4.0ml/s为注射流率,心率<70次/min的CT阈值为180HU;心率大于>70次/min的CT阈值为160HU。  相似文献   

10.
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肝脏病变诊断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肝脏疾病患者行MSCT肝脏灌注成像,其中16例原发性肝癌,8例肝脏转移癌,9例肝脓肿,7例肝血管瘤,6例肝硬化,并选取15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CT电影技术对病变中心层面(同时包括第一肝门区能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应用GE perfusion 3.0软件分别计算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结果 正常组织与良恶性病变组织的HBF、HBV、HAF、IRFTO函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与良性病变组织比较HBF、HBV、HA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与恶性病变组织比较HBF、HBV、PS、HAF、IRF T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组织比较仅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组织中原发性肝癌与转移癌比较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比较HBF、H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织肝脓肿与肝血管瘤比较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价正常肝组织、病变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肝动脉供血比例,在组织代谢功能方面为肝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手段,但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否有帮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白玫  刘彬  费晓璐  严汉民 《医疗设备信息》2008,23(10):141-143,119
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发展,CT冠脉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成像技术与传统数字冠脉造影在辐射剂量方面的异同也愈加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两种成像技术在辐射剂量测量方面的异同及其两种技术所致辐射剂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 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心肌桥(MB)的诊断价值。方法:832例患者分别行64 SCTCA扫描及CAG,观察有无MB及测量MB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MCA)狭窄程度等,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4 SCTCA MB检出率为18.3%,CAG MB检出率为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 SCTCA与CAG对MB的狭窄程度及长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AG相比,64SCTCA对MB有较高的检出率,并能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与导管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3例患者共299个节段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满足临床诊断的为291个节段,8个节段因钙化、运动伪影而不能评价。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7%、98.2%、94.0%、96.4%。结论:64层螺旋CT虽不能取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但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还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评价钙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的准确性。方法:62例患者DSCTA显示冠状动脉一处或多处钙化斑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钙化斑块大小分为小、中和大。使用各种后处理技术,以确定钙化斑块引起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无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并与CAG比较。结果:DSCTA显示小钙化斑块122处,中44处,大86处。122处小钙化斑块,5%CAG显示有梗阻;44处中钙化斑块,14%梗阻;86大钙化斑块,42%有梗阻。DSCTA与CAG一致95%(116/122)小钙化斑块、91%(40/44)中钙化斑块、67%(58/86)大钙化斑块。DSCTA低估2例小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高估4例小钙化斑块、4例中钙化斑块、28例大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86处大钙化斑块引起的血管腔梗阻,DSCTA敏感性100%、特异性44%、阳性预测值56%、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67%。结论 DSCTA准确显示90%以上小和中等大小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正确诊断约2/3大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判断错误通常是高估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和材料对6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男32例,女28例,年龄28 ̄76岁,平均54.8岁。所有患者进行了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术做对照,分析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灵敏度为81.35%,特异度为96.43%。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很高,作为一项非创伤性技术,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重要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扫描血管成像对TIA患者血管综合性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TIA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其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16例(4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3例(36%),单纯颅外动脉狭窄7例(19%)。36例TIA患者所累及血管中,轻度狭窄5例,中-重度狭窄甚至闭塞31例。共有26支血管发现斑块,其中软斑块4处,中等斑块8处,钙化斑块6处,混合斑块8处。结论:64层螺旋CT头颈部联合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显示TIA血管病变发生的部位、类型、程度,对TIA早期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肌桥患者实施64排螺旋C 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比较.方法:选择64例本院所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2018年6月~2019年6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全部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 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总结患者2种检查结果,对比64排螺旋C 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准确...  相似文献   

18.
MSCT血管成像中延迟扫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中延迟扫描的应用。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100例MSCT影像信息进行分析,分为二种:(1)利用经验预设扫描延迟时间;(2)是采用自动跟踪技术。结果采用自动跟踪技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利用经验预设扫描延迟时间。结论自动跟踪技术可以为MSCTA提供理想的延迟扫描时间,如:头部CTA扫描时自动跟踪技术选择颈动脉阈值以140~160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