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单用或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单用或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儿为观察对象。其中有156例新生儿接种疫苗并随访,随机分为单用5μg疫苗组、10峭疫苗组和HBIG联合5μg疫苗(联合免疫)组。5μg疫苗组和10μg疫苗组按0、1、6个月程序接种,剂量分别为5μg/次和10μg/次。联合免疫组于出生时和出生后第二周一侧三角肌各注射HBIG100IU,另侧三角肌接种乙肝疫苗,按0、1、6个月程序接种,5μg次。结果1、3、6、12个月龄抗~HBs阳性率5μg组分别为9%、43%、58%、79%;10μg组分别为11%、58%、62%、83%;联合免疫组分剐为72%、70%、66%、89%。单用疫苗组间各月龄抗~HBs阳性率相仿,差异无显著性。联合免疫在1、3个月龄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用疫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1岁时仍高于单用疫苗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慢性感染率分别是5μg组8.3%,10μg组6.4%,联合疫苗组4.3%。结论5μg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和10μg疫苗组相仿。联合免疫组阻断母婴传播效果优于单用疫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建议经济落后地区实行低剂量免疫策略,期望获得较大效益成本比。经济发达区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实施联合免疫策略,以降低人群HBsAg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肝炎病毒性肝炎免疫学预防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炎病毒性肝炎(下称肝炎)给个人健康和国家建设都带来严重损害,但至今尚缺乏特效疗法,以致很多病人病情迁延不愈,进入了慢性过程,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细胞癌.例如乙型和丙型肝炎就是这样.所以对这些肝炎应重在预防,其中免疫学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诊治中不管是病人还是健康人对肝炎的预防意识多停留在一些生活预防方面,至于更进一步的免疫学预防知识就知道得不多.为此作者就甲型和乙型肝炎(其他类型疫苗尚未问世)的免疫预防做一次综述介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重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 ine,HepB)对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新生儿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2005-2007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检测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637例,分5、10、20μg三组分别接种相应剂量重组HepB,免后1~6月采血,使用微粒子酶免疫测定法检测HBsAg、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5μg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3.80%、抗-HBs阳性率为66.30%;10μg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4.64%、抗-HBs阳性率为89.29%;20μg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2.89%、抗-HBs阳性率为91.33%。3种剂量免后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1,P=0.644),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83,P(0.001),10μg组和20μg组的抗-HBs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浓度明显高于5μg组。结论采用10μg重组酵母HepB或20μg重组HepB(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接种为适宜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包含部分双链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嗜肝包膜病毒,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建立持续感染,导致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部分患者甚至可发展为肝细胞癌。HBV的嗜肝感染由牛磺胆酸钠多肽(NTCP)介导,NTCP属于一种存在于肝细胞基底外侧区 相似文献
5.
长期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会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本文就CHB合并NAFLD患者的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进展情况、肝癌的发生、无创诊断疾病进展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现状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该病预防及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乙型肝炎(乙肝)治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抗病毒治疗,另一类为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主要是α干扰素(IFNα)和核苷类药物,但疗效不甚满意。乙肝患大多存在免疫紊乱,免疫治疗可以打破免疫耐受状态,诱导有效的机体免疫,抑制并清除病毒,为乙肝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检测HCV—RNA。回顾分析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2.6%、丙型肝炎病毒(HCV)41.5%、HBV/HCV总感染率49.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膦甲酸钠(PFA)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国外研究显示其对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具有抑制作用,对急性暴发性病毒性肝炎亦有较好疗效。2004年10月-2005年9月作者用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乙肝病毒指标的变化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为临床、社区开展慢性HBV携带者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组为慢性HBV携带者(141例,A组);对照组包括:住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组(158例,B组)、健康组(138名,C组).3组人群均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进行调查,并对3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C组比较,慢性HBV携带者的个性特征表现为相对内向,情绪较不稳定,精神质(倔强性)更明显.其心理健康差于C组,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C组(P<0.05),偏执因子得分高于B组(P<0.05);但躯体化因子得分低于B组(P<0.05).结论:慢性HBV携带者存在不良个性心理,应对慢性HBV携带者提供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化学发光法对ELISA检测HBsAg“灰区”标本的再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化学发光法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灰区标本的再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低浓度质控血清对两种ELISA试剂盒进行测试,同时对用ELISA法检测的80例患者HBsAg弱阳性标本用化学发光法定量复检。结果目前国内两种较好的ELISA试剂盒的A值都低于其cutoff值区域("灰区");化学发光法的阳性率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顾及ELISA"灰区"的标本,就有一定的阳性标本漏检,对HBsAg弱阳性的研究和报道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对HBsAg弱阳性患者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东莞地区各区域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及病毒基因型进行抽样调查,为东莞地区的乙型肝炎(下称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集中采集和入户采集相组合的方法,分别在东莞东、南、西、北4个区域共收集1041例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组进行志愿者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结果1041例志愿者共诊断出乙肝病毒(HBV )感染318例(30.5%),31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HBV基因分型为B型229例(72.0%),C型79例(24.8%),D型5例(1.6%),B、C混合型5例(1.6%)。乙肝血清亚型分析结果显示,B型基因中Ba亚型占91.0%,adw 2血清型占93.6%;C型基因中C2亚型占92.0%,adrq+血清型占85.0%;东莞地区慢性乙肝患者以 B型基因为主,其次是C型基因。B型基因样本中,以Ba亚型、adw2血清型为主;C型基因样本中,以C2亚型、adrq+血清型为主。结论东莞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分布有年龄和地域差异性,自疫苗接种开展以来,HBV感染率得到了明显控制,对其基因分型和流行现状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为东莞地区乙肝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疫苗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病毒性肝炎的严重危害令人担忧,且至今仍缺少特异有效的治疗药物。疫苗预防已为控制和消灭病毒性肝炎展现出美好的前景。病毒性肝炎按其传播途径分为两大类,即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的如甲型及戊型肝炎,此外非经消化道传播为主的有乙、丙、丁、己、庚型肝炎。其中甲、乙、丙型肝炎(丙肝)在当今世界病毒性肝炎中所占比例最高、危害最严重。甲型肝炎(甲肝)仍是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及暴发,在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中占首位,其次为乙型肝炎(乙肝),乙肝在我国尤为突出,全世界3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的主要传染源,我国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方法:85例慢乙肝病毒携带者,40例为治疗组,4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治疗,100mg,每日1次,疗程1年.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BeAg阴转率(19%)、抗-Hbe阳转率(19%)、HBV-DNA小于4.2×105copy/L(18%)稍高于对照组的17%、17%、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20%(8/40)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ALT、AST升高,经加强护肝治疗后15~30日内恢复正常.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病毒携带者疗效差,不主张使用. 相似文献
16.
从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看抗病毒治疗的艰巨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感染不仅引起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全世界大约有3.5亿人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尽管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的免疫预防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但是乙肝病毒感染现患者的治疗仍因为没有特效药物而步履维艰.在我国,绝大多数终末期肝病患者都是由于感染乙肝病毒而引起的.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从而使人们对于乙肝病毒的存在状态及防治乙肝病毒感染任务艰巨性的了解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晓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131-133
全世界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约有3.5亿人为现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其中15%~40%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一生中可能有机会发生严重并发症(肝癌、肝硬化、肝衰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随着基础及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干扰素、拉米夫定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给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是带来了希望,但因其各自的局限性,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病情发展和演变。使得探索治疗新途径、新方法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各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以肝炎病毒作为检索词。通过微机,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和MEDLINE光盘数据库中检索98年以后各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研究方面的有关文献,并查阅原文,认真综合分析;结果:各型肝炎病毒有各自的基因组结构特征;结论:各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上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的HBV感染状况,探讨体外培养条件下慢乙肝患者MMSC能否被HBV感染。方法:分离慢乙肝患者MMSC后,分别以Cult—M培养液及HBVDNA阳性患者自体血清培养液培养,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MSC的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表达情况,巢式PCR法检测体外培养条件下MMSC的HBVDNA及环状DNA的表达情况。结果:慢乙肝患者MMSC内HBsAg及HBcAg表达均为阴性,HBVDNA及环状DNA均未检测到;HBVDNA阳性慢乙肝患者自体血清培养的第1、3、5代MMSC中均未检测到HBsAg、HBcAg、HBVDNA及环状DNA。结论:慢乙肝患者MMSC内不存在HBV感染;在以HBVDNA阳性血清体外培养的情况下,MMSC亦未发生HBV感染。 相似文献
20.
腹膜透析(PD)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与血液透析(H D)相比,有其优点,尤其是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危险性.近年来,由于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接种、献血时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以及乙型肝炎感染患者的隔离,透析患者HBV感染率已经显著下降,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 rus,HCV)感染因而成为透析患者感染的一种主要肝炎类型.目前腹膜透析患者HCV感染已经引起了极大关注.本文就腹膜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