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很容易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混淆[1~6],许多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也会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而采用了错误的治疗手段,结果却错过最佳治疗机会甚至使病情加重,严重者甚至可致使呼吸功能出现障碍[7]。本文收集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经病理诊断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临床资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病理及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17例中16例(94.1%)病变呈弥漫性分布,1例(5.9%)呈局限性分布。主要CT表现:①弥漫性小结节影伴树芽征17例(100%);②小支气管扩张16例(94.1%),伴有小支气管壁增厚15例(88.2%),合并有黏液栓3例(17.6%);③炎性斑片状实变影8例(47.0%);④肺间质纤维化3例(17.6%);⑤小空洞2例(11.8%)。有副鼻窦炎病史15例(88.2%),最常累及上颌窦。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MSCT表现为弥漫性小结节影伴树芽征、小支气管扩张及炎性斑片影,结合副鼻窦炎病史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确诊需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例DPB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加以总结。结果病灶呈弥漫性分布9例,呈局限性分布2例;弥漫性细粟粒样小结节影11例,8例伴有树芽征;细支气管扩张9例,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合并有黏液栓2例;炎性斑片状影5例,多为小斑片影,合并小空洞影1例、节段性肺不张2例;空气潴留征4例;肺间质纤维化2例;肺动脉高压1例;有慢性副鼻窦炎表现者7例;DPB治疗2个月后复查,病变有不同程度吸收6例。结论DPB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副鼻窦炎病史有助于鉴别诊断,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2例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及肺功能检查,以及胸片及高辨率CT(HRCT)检查的弥漫性泛细支气 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例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及活动后气短。胸片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小结节影及肺过度充气膨胀并两下支气管扩张,HRCT像上;①肺小叶中心性小结中节影;②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扩张;③支气管壁增厚。同时伴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闭塞性支气管炎(BO)的临床表现与高分辨率CT(HRCT)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和CT资料,年龄2个月~5岁,平均15.4月,男22例,女5例.反复咳喘病程均在6周以上.27例患儿均行X线胸片,肺部高分辨率CT及血气分析.10例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例行肺功能检查.结果 27例确诊为BO患儿,3例为早产儿肺损伤后,余24例为感染后.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14例,呼吸衰竭4例.10例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提示有支气管内膜慢性感染.肺部高分辨CT检查,直接征象:外周细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16例);小叶中心性支气管结节影(5例).间接征象:大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20例);空气潴留征(5例)和马赛克灌注征(25例);肺实变(10例)、肺膨胀不全(5例).结论 儿童BO多为感染后起病,HRCT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CT表现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例资料 患,女,24岁,因咳嗽,咳痰1年,活动后气促2个月就诊。曾在外院摄胸片示双肺中,下野小结节样阴影,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6个月,症状无好转,且出现呼吸困难,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83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08/72mmHg,口唇轻度紫绀,双肺闻及散在干罗音及细小湿罗音。  相似文献   

7.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HR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琴  陈德晖  曾庆思  陈淮  周家璇  戴望春  李娴   《放射学实践》2013,(11):1098-1101
目的:分析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0)的HR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诊断的B0患儿资料,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3个月~7岁,病程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胸部HRCT检查,29例行支纤镜检查,1例行肺功能检查。结果:患者肺部的HRCT表现为:马赛克灌注征36例(100%);支气管壁增厚30例(83%);散在分布的斑点、斑片状模糊影27例(75%);含气不全或实变不张11例(31%);支气管扩张8例(22%);微结节征4例(11%);局部钙化灶2例(6%)。29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气管、支气管内膜炎症。1例肺功能检查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结论:马赛克灌注征和支气管壁增厚是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相对特征性的HRCT征象,结合患者临床上出现反复持续迁延进展的咳嗽、喘息、活动不耐受等,高度提示该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结合气道重建技术在诊断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5例BO患者,病程均超过6个月,均行DSCT扫描及气道三维重建,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DSCT特点及气道重建表现。结果: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持续性喘息25例(100%)、反复咳嗽21例(84%)、气促16例(64%)、肺部反复湿啰音17例(68%)、唇周发绀2例(8%)。19例明确为呼吸道感染后引起。CT特点:Mosaic灌注不良25例(100%),斑片模糊影15例(60%),肺实变6例(24%),节段性肺不张4例(16%)。气道三维重建表现:支气管壁增厚16例(64%),支气管扩张5例(20%),支气管内痰栓3例(12%)。结论:感染是BO发生的主要原因,DSCT结合气道重建能较好地显示BO患儿肺实质及气管、支气管病变,对BO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发病率逐年增加,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BO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咳嗽、气促、喘息,肺功能以不可逆的小气道阻塞为特点;HRCT上表现为"马赛克灌注"、细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壁增厚、空气潴留征等;病理上以小气道及其周围慢性炎性改变、纤维化为特征。BO的诊断很少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而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及HRCT作出临床诊断。其中,HRCT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的优势,对BO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随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征象,以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BAC的CT表现。结果7例中孤立型见于2例,节段型2例,以及弥漫型3例。BAC的主要CT特征是病灶内有蜂房样透亮区,磨玻璃样征象,支气管充气征,以及血管造影征。结论认识BAC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田笑   《放射学实践》2010,25(3):328-331
目的:探讨胰头部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针吸细胞学及CT随访证实的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CT特征。结果: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主要CT征象:①胰头部肿块。CT平扫7例为单纯胰头增大,6例肿块内伴有假囊肿,14例肿块内伴钙化,3例肿块内同时伴有钙化和假囊肿。20例行增强扫描,其中15例表现为渐进性强化,3例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与胰腺体尾部强化程度相似,2例各期未见明显强化;②胰管扩张。18例伴有胰管扩张,串珠样扩张15例,病灶处胰管贯通10例,13例伴有胰管钙化;③胆管扩张。12例胆总管扩张,远端自上而下逐渐变细10例;④胰周大血管。23例胰周大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欠清晰,未见包埋侵犯现象。⑤15例肾前筋膜增厚。结论: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检查对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排MSCT对30例CTPV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 (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CTPV的MSCT平扫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示动脉期10例有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8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8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1例门静脉主干变细.胆管周围静脉丛(100%)、胆囊静脉(60%)及胃左静脉(23.3%)呈点状、簇状扩张.MPR、MIP、VR可直观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结论:MS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栓塞及其周围纡曲扩张的侧枝静脉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乳腺病变显示方面的优势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0例临床或钼靶检查怀疑有乳腺疾病的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扫描。30例中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13例、纤维腺瘤5例、乳腺病或弥漫性囊性乳腺病7例、交界性叶状肿瘤和浆细胞性乳腺炎以及囊肿各1例;隆乳术后2例。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计算容积重组(C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组,观察乳腺病变本身表现及淋巴结、血管的显示情况,并与临床检查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MPR能清楚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邻近乳头、乳晕皮肤、皮下浅筋膜浅层、乳腺后间隙和胸肌侵犯情况等,也能清楚显示乳后假体、肺部及纵隔等情况;VR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病灶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VR能较好地显示淋巴结情况;MIP能较好地显示乳腺血管及肿瘤供血动脉。结论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乳腺病灶、淋巴结、血管、纵隔及肺内情况,具有全面、直观、准确的特点,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敏  胡道予  王秋霞  肖明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55-105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并结合三维重组进行观察.结果: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肿瘤中降部7例,水平部4例,升部3例.良性间质瘤5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与肠壁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恶性间质瘤6例,向腔外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2例可见囊变坏死及气体影,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向腔外生长2例,腔内外生长1例,平扫等密度、密度均匀,临近肠壁增厚,不均匀强化.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2.1%(13/14),定性准确率78.6%(11/14).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供血血管,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CT等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2~87岁,平均61岁.结果:50例IPMN患者多发于老年人,年龄大于60岁28例(5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或)胰腺炎.CT诊断主胰管型20例(35.7%),分支胰管型21例(25%),混合型9例(39.3%);术后病理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28例,胰腺交界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9例,胰腺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8例.2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中,其中3例胰腺钙化,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5例侵犯血管,2例肝脏转移.恶性的IPMN常发生在混合型和主胰管型中(n=14),而分支型多为良性肿瘤(n=18).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对IPMN的诊断、分型和恶变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对其CT图像以及临床表现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灶均靠近手术切口处.6例完全位于脂肪层中,4例深达腹直肌,3例达腹膜.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灶,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在显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位置以及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患者的螺旋CT资料,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MPR、MIP及CPR等后处理。结果胆囊癌CT直接征象表现为:胆囊壁肥厚型11例、结节型14例、肿块型23例,病灶均明显强化,伴有胆囊黏膜破坏、囊壁僵硬;间接征象有:合并胆囊结石26例、邻近侵犯17例、肝脏转移12例、淋巴结转移15例、胆道梗阻13例。39例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及随访结果一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多种方法重组对早期发现胆囊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和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静脉尿路造影(IVU)后的螺旋CT平扫(IVU+CT)对上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95例患者因临床怀疑上尿路疾病、超声(US)未能确诊而行IVU检查,从中实时选出IVU不能作明确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71例。其中65例行立即或延迟腹部CT平扫,将原始资料传递至影像工作站做后处理,获得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图像。比较IVU+CT与单纯IVU对上尿路病变的诊断能力。结果IVU+CT诊断正确62例,诊断符合率达95.4%。同期IVU检查的195例中确诊者124例(63.6%),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29.4,P<0.05)。IVU+CT对上尿路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6%、91.3%,对上尿路病变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2%、100%;与此相对应,IVU的结果分别为59.0%、89.7%、70.8%和43.1%。结论IVU+CT对上尿路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且相对省时省力,是对IVU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进快出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螺旋CT(SCT)检查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HCC的CT表现。结果50例中18例SCT增强扫描表现为慢进快出型,动脉期病灶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密度不下降,反而进一步升高,延迟期强化密度迅速下降。结论SCT增强扫描呈慢进快出型表现与其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供有关,似与肿瘤分化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